中读

内娱口碑最好的职场综艺,还能火爆多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22分钟

42人看过
当观众不再满足于“看别人的光鲜故事”,职综该如何平衡戏剧化表达与现实参考价值?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019年《令人心动的offer》横空出世,并在豆瓣拿下8.2分的高分。某种程度上,这档节目拉开了后续几年职场真人秀综艺的序幕,也是同类节目中坚持时间最久、系列平均分最高的一部。
然而大部分节目的生命周期都是一条平滑向下的曲线,《offer》系列也难逃客观规律。2022年的《offer4·建筑季》因大刀阔斧地改变而成为系列节目中评分最低的一部,以6.5分收官。后续的第五季、第六季虽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与回归,评分成功回升至8.0分和7.8分,但关注度却在下滑,尤其是《offer6》仅有不到6000人参与评分。
原以为如其他系列节目一样,《offer》系列将逐渐归于平淡时,2025年上线的《offer7・主持人季》却意外打破了这一趋势,重新引发观众实时追踪并讨论的兴趣。在社交媒体上,甚至能看到有观众感慨“为了早看几小时,咬牙开了个SVIP”。
作为一档素人职场真人秀,《offer7》是如何让观众再次心动的?而心动的背后,又藏着哪些隐忧与长期命题?不妨还是从节目本身聊起。


文|明远

offer7年,这次轮到新传人

万万没想到,这一季最积极充当《offer7》自来水的,是身边的新传人们。

不同于前几季,《offer7》在职业选择上来了一次关键的赛道转向——将镜头从法律、医疗等专业壁垒极高的领域,对准了更贴近大众认知的传媒与主持人行业,这一调整成了这个老牌 IP 打破沉寂的关键。

一方面,新传学子就业难、新传人找工作苦的话题,这几年仍旧是热门社会议题之一。借由社会议题带来的热度,“新传人究竟如何找工作”这件事天然就会引发观众好奇。新传学子们,则会出于一种“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的心理,主动安利并讨论节目。

另一方面,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主持人行业没有复杂的专业术语壁垒,也无需用 1-2 期节目铺垫行业基础逻辑,观众对“新闻播报”“即兴访谈”等场景天然熟悉,这种大众性维度让节目能够在过去的固定模式上,做出刺激实习生和观众的新变化。

像第六期播出的民生新闻考核,对实习生来说内容难做有挑战性,对于观众来说则是热闹,满足好奇心。专业性与趣味性,都被照顾到了。

过往《offer》系列的第一期以实习生彼此熟悉为主,主打一个“礼貌又尴尬”的社交场域碰撞,这也导致在以前的节目中,能够一开篇就被观众记住的实习生并不多,只能通过后续的课题发布,慢慢看他们的个性与特质。

但这一季根本没有给实习生们多少寒暄的机会,全员聚齐后立刻发布课题任务,且要从10名实习生中淘汰两人。通过急稿播报(含专业、生僻字)、即兴访谈主持人易立竞、梁田等高压任务,省去了冗长的行业科普环节,用竞技压力瞬间“逼”出实习生的真实特质。

第一期播出后斩获高讨论度的两位实习生,来自中传的同班同学张诗雯和李宇嘉,都是因为在新闻播报环节有亮眼的表现而被观众记住的。

前者有大将之风,带着学弟一起进行播前准备时把时间、分工安排得井井有条,带教老师臧熹几度感慨“她能直接干活儿(正式播新闻)了”;后者因为分组落单,一个人要负责两个人的新闻播报,任务加量完成度却极高。

同样被记住的,还有访谈组的庞铮。

在进入实战任务之前,她在10位实习生中不算亮眼。既没有海外深造的经历,也没有炫目的实习履历,甚至毕业之后就去做了带货主播,几乎远离了“主持人”这个职业。

可是任务发布后,庞铮在短时间内迅速设计了这个采访节目的框架,她不止准备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嘉宾之间快问快答的互动,还给自己的节目取了名字《庞观者清》,即使这仅仅是一次课题考核而已。

主持人职业的大众性特质以及赛制调整带来更强的竞技性,伴随着节目进入中后程,“人脉姐”杨羚蔚、不显山露水却全面均衡的王韵琳、自带亲和力的侯梓泰、认真到有点爱钻牛角尖的王昱、最佳辅助冯程朗……每个实习生都展现出他们的个人特质。因为这种特质,观众又会很自然地想看他们的成长以及谁能够拿到唯一实习名额的结果。

赛道转换的同时,这一季的观察终于告别了 “花瓶式点评” 的尴尬。由陈铭、张泉灵、徐志胜、王子奇与贺峻霖组成的观察团,基本做到了每个人都能言之有物,说到点上,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层分析。

观察室不再是单纯的情绪输出场,而是成为解读行业逻辑、剖析职业素养的 “第二课堂”,与第一现场的实战形成了呼应。

像新闻播报的考核结束后,张泉灵就站在专业角度给大家讲为什么这种新闻播报难、做好的主持人不容易。因为它不是单纯的“念稿”,而是要在短时间内拎重点、改语病的即兴“再创作”过程。

凭借新赛道以及赛道特质带来的新变化,《offer》焕发了不一样的活力。

用剧式浪漫包裹职场叙事

不过市面上以主持人选拔作为刻画对象的节目,《offer7》并不是独一档。创办自1988年的《中央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才是这个赛道的“老前辈”。

有意思的是,《offer7》踢馆赛选手刘佳宁就是今年《主持人大赛》的全国36强,可就像评论区观众的反馈那样,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主持人大赛》开播的消息。

同样是主持人选拔,为什么《主持人大赛》的声量会略逊于《offer7》?除了播出平台、IP知名度以及节目定位等因素外,“叙事逻辑”的不同是这两档节目在观众侧经历讨论度“冰火两重天”的关键。

《主持人大赛》是很典型的比赛叙事,它分为不同赛段,每个赛段有不同的比赛主题和晋级名额,从自我介绍到主题考核,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专业能力比拼”,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选手能否精准完成任务、能否获得评委认可、最终谁能站上最高领奖台。

《offer》系列则是以 “职场剧叙事” 重构内容:表面上,节目是记录实习生争夺转正名额的竞技过程,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群年轻实习生在镜头前,为观众“演绎”了一部鲜活的职场成长剧,它的竞争烈度也远不及《主持人大赛》,像第六期的民生新闻第一阶段比赛,带教老师给所有实习生都打了10分。

剧式叙事的好处,最直观的,是在“竞争线”之外延展出了更多元的人物关系。

比如张诗雯和李宇嘉这对“天选对手线”,是同班同学也是专业第一第二名,前两次组队李宇嘉总是坚定选择张诗雯,而张诗雯纠结再三总是避开李宇嘉的选择。

还有庞铮和张诗雯的“并肩作战线”,上一次考核还是对手的她们在第三次课题发布结为一组,当张诗雯因为时间把控出现失误,导致庞铮一个人对着直播镜头硬撑15分钟而内耗时,庞铮很明确地告诉她,你做得挺好,没有百分百完美。

这些跳出竞技之外的剧情线,让实习生不再是单纯的“参赛选手”,而是变成了有性格、有情感、有成长轨迹的“剧中人”。观众追更时,不仅关注他们能否完成任务,更会牵挂“朋友会不会闹矛盾”“对手能不能和解”,这种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正是剧式叙事带来的独特吸引力。

关键的是,《offer7》用“养成系”的叙事节奏,替代了结果导向的观看体验,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陪伴者”。看《主持人大赛》时,观众更像是在“验收成果”,选手登场时已具备成熟的专业能力,节目呈现的是他们“最好的一面”;而看《offer7》,观众看到的是实习生从“青涩懵懂”到“逐渐成熟”的完整过程。

这种“养成式”的情感投入,要比“等待结果”更有黏性。这大概也是为什么《offer》系列在豆瓣的讨论组有16万人之多,已经远超过一般体量的综合性小组。

剧式职综是否具备长期吸引力

月有阴晴面,剧式叙事带来的并不全然都是好处,甚至某种程度上《offer》系列总是陷入“售后塌房”就与这种剧式叙事有关。

一方面,实习生并非艺人,他们只是在普通人中较为出色的佼佼者而已,即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他们,面对镜头还是会有用力过猛的瞬间,而这些则会成为观众“审判”他们的依据。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即使明星艺人都很难招架,而何况素人?

另一方面,剧式叙事的养成系特质,使得实习生们在节目在播期间,往往会收获一批具备一定黏性的粉丝。有粉丝意味着有流量,做牛马不如当网红,这种职业思路的转变是人之常情,而在观众看来,却颇有几分“背叛”的意味:我想助你找工作,你却只想做网红。

从《offer1》的梅祯、《offer2》的李晋晔等选手,或多或少都在依托节目带来的流量做博主,《offer5》的张雅琪则参与了这一季《花儿与少年》的录制,算是转型做了艺人。而他们职业路线的转换,多少都被网友所质疑抨击过。

(图源:张雅琪微博)

同时,像律师、医生等职业,过度曝光反而与专业严谨的职业调性相悖,所以《offer7》很聪明,用“主持人”这个本就带点台前属性的职业,消弭“找工作和做网红”之间的违和感。

因为主持人本身就需要公众关注度,镜头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既是职业核心素养,也是被看见大众看见的必要条件。但这种调整能否彻底解决“找工作变当网红”的问题,仍要打个问号。

纵观全球综艺市场会发现,“职场综艺”其实是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类型,它的发展流变与观众需求及时代变化息息相关。

最初,“职场综艺”是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一个分支,它更强调“找工作”的功能性。而以《offer》系列为代表的剧式职综,则起势于2019年,那时国内职场环境相对宽松,年轻人就业压力尚未达到如今的强度,观众看职综更多是出于“猎奇”与“共情”—— 他们无需通过节目焦虑自身就业,而是将其当作一部更真实的职场剧,既能看到精英职场的光鲜,也能共情实习生的成长烦恼,这种“旁观者”心态让节目收获了口碑与热度。

但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观众对职综的需求也悄然转变:从前是“看别人的职场故事解闷”,如今更多是“从节目中找自身就业的参考”,他们开始关注“实习生的求职技巧是否实用”“行业真实薪资水平如何”“职业发展前景怎样”,对“悬浮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如今《offer7》通过主持人赛道部分解决了违和感问题,但明年该如何延续优势,成为摆在制作方面前的难题。

该系列的底色是“精英叙事”,从律师、医生到建筑师,再到如今的主持人,无论实际收入多寡,都是大众认知中“体面”的职业,这种定位吸引了对“体面工作”好奇心的观众,也同时限制了叙事对象的选择。

若为了创新去做更下沉的职业,比如外卖员、家政服务者等,虽能贴近当下就业市场的多元现状,却可能与 IP“精英化”的固有属性产生违和感,让老观众难以接受;若继续坚守精英赛道,又会面临“与现实脱节”的质疑 —— 就像《offer7》讨论中有人提出的 “东方卫视都在裁员降薪了,为什么还要去实习?”。

当大环境下就业机会减少、职场竞争愈发残酷时,节目中“精英实习生争夺优质岗位”的故事,是否还能引发广泛共鸣?精英叙事与现实焦虑的矛盾,比“实习生网红化”问题更难解决,它不仅关乎一档节目的创新方向,更折射出整个职综行业在时代变化中的迷茫——当观众不再满足于“看别人的光鲜故事”,职综该如何平衡戏剧化表达与现实参考价值?

这是留给《offer》系列,乃至所有职综的长期命题。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