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种千万不能拍死的“毁容”毒虫,今年批量北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30·阅读时长22分钟

55人看过
重要的是做好科普,增加认知是对彼此最好的保护。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今年9月以来,社交媒体接连出现“北方隐翅虫”的话题。这一多见于南方湿润地带的昆虫“突袭”北方,许多居民发帖表示,在北方生活多年,今年首次见到隐翅虫。不少居民还因此“中招”,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汤亮告诉本刊,被热议的隐翅虫实为梭毒隐翅虫,在北方本来就有分布,只是往年数量较少,没有受到关注。今年9月,北方降温延迟、雨水充沛,为其繁殖和存活提供了最佳条件。并且隐翅虫具趋光性,会被灯光吸引,借气流飞到高楼附近,从窗缝钻进室内。当人拍打隐翅虫,会使其释放隐翅虫素,就是这种毒素刺激皮肤出现皮炎。因此,当发现隐翅虫落到皮肤上,千万不能拍打,轻轻吹开或者用纸片移开即可。



实习记者|何新月

编辑|王海燕

飞入高楼的小虫

马笠的眼睛是在102日开始肿的,那天她在卧室关了灯后玩手机,玩到凌晨四点戴上眼罩睡去。早上醒来,两只眼睛肿得像哭过一样,眼下还泛着红,“像挂了彩”,但不疼也不痒。

她以为自己熬夜熬久了,没太在意。但第二天,眼睛没消肿,眼下还开始发痒。她觉着不对劲,在网上搜症状,后知后觉,自己应该是被隐翅虫沿着眼罩边缘爬过眼睛,留下痕迹,感染了。眼周后来又结痂起皮,“皱得像80岁老奶奶的皮肤”,直到现在,还有淡淡的红痕。

马笠住在北京通州,九月底,她就在25楼的卧室窗台上发现过一只“挺好看的”的小虫,身体细长、黑红相间。她当时还不认识隐翅虫,更不知道防范。

马笠卧室窗台上的隐翅虫。身体细长,黑红相间。(受访者供图)

同样在国庆假期“挂彩”的还有王宁,她是新疆人,在海淀上学。105日早上醒来,她发现脸颊、眼角和手臂“都被咬了”,一开始没注意,三天后才去北医三院就医,才知道是隐翅虫惹的祸。王宁说,“被咬”前一天,她的确在床上见过隐翅虫,当时凭网上看过的处理方法,她用手指将虫弹下了床,结果还是“被咬”了。

因为脸上红肿,放假期间,她只能戴口罩出门,洗澡也怕避开患处。睡眠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总感觉“浑身有虫子在爬”,睡前反复检查床铺也不能打消疑虑。王宁说,她住的宿舍楼在12层,门朝东、窗户朝西。因为学校规定,床上没装床帘,毫无遮挡。王宁推测,虫子可能是开门通风的时候从阳台钻进来的。

马笠和王宁虽然都被隐翅虫毒液感染,但见到隐翅虫的数量都不多。家住通州的小娇就不同了,她住26楼,纱窗紧闭,但十月初的一个晚上,她洗完澡走进卧室,发现自己“进了虫窝”。淡黄色的床单和浅白的瓷砖地面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隐翅虫,“有几十只,还有几只落到了我身上。”

小娇卧室床上落了数只隐翅虫。(受访者供图)

小娇立即拿家里养猫常备的杀虫剂把卧室喷了很多遍,“整个床单也不要了”。她退到客厅待着,直到凌晨三点多撑不住了才合眼。即便这样,她还是“中招”了,大腿腿肚和右腿前侧,留下了好几处一公分长的红痕,红痕中心伴有小水泡。不过小娇没有就医,而是立即用肥皂水大量冲洗“被咬”部位,“被咬两三天特别痒,疤痕到现在还没有消”。

小娇很奇怪,自己住的楼层这么高,纱窗也没开过,隐翅虫怎么出现在家里的。她从2018年开始在北京生活,先前没见过这种虫子,今年一见,就是“吓死人的批量”。事实上,9月以来,社交媒体接连出现“北方隐翅虫”的话题。特别是在“北京隐翅虫”的帖子下,从五环内到城郊,北京各区网友都纷纷留言称,在家发现了隐翅虫。天津、河北、山东等北方多地居民则在同一时段发帖求助“被隐翅虫咬了怎么办?”

医院接诊量增多

留言在不断更新,医院皮肤科也出现了病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公众号九月底发文称,“最近每天都能接诊好几个被隐翅虫‘偷袭’的病人”,数量上比往年明显增多,需引起市民警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李颖告诉本刊,隐翅虫皮炎患者就诊主要集中在8-9月,往年在门诊偶见来诊的隐翅虫皮炎患者,今年就诊的患者较往年略有增多。

拍打隐翅虫留下的伤疤(图源: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徐宏俊医生在北京工作了多年,见过各种皮肤病案例,提及隐翅虫皮炎,他第一反应是“少见,(这么多年)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徐医生也关注到了今年国庆前后,网上陆续出现“北方隐翅虫增多”的讨论,不过他观察,他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今年科室整体的(隐翅虫皮炎患者)接诊量也只是个位数”。

本刊拨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电话,对方同样表示,接收到的隐翅虫皮炎患者较少。

李颖说,从接诊情况来看,隐翅虫皮炎主要好发于户外活动者或户外工作者,由于隐翅虫喜欢在草丛、树林、灌木中活动,夜间具有趋光性;因此,户外工作者、晚上散步和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接触到隐翅虫的概率可能会增高。

在天津生活的栗先生,九月底在户外人工草坪上踢过一场球,四五点结束时,发觉球袜边缘有点痒,他以为自己被黑白花纹的蚊子给咬了,没太当回事。但回家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脚踝肿起了硬币大小的“红包”,他喷了些驱蚊水,仍旧没在意。到了晚上,他感觉更痒了,“红包”往外扩散出一条小尾巴,中心还起了很多小水泡,又痒又疼。虽然不是剧痛,但持续不适,且有“渗液”出现。他在网上查资料,一一比对虫咬伤口的形状和病程,最后自我确诊为隐翅虫皮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栗先生被隐翅虫“咬伤”图 图源:受访者供图


李颖说,确诊隐翅虫皮炎并不复杂。蚊虫跟跳蚤等昆虫叮咬后,通常是孤立的风团样丘疹,主要是瘙痒。而隐翅虫皮炎比较特殊,“看到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密集分布的小水疱或小脓疱,同时患者自觉又痒又疼,需要警惕该病的可能性,需要及时就医”。

但这意味着,需要先确认是虫咬的伤口。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皮肤科,曾分析院外71例隐翅虫皮炎误诊案例,发现有将近一半被误诊为带状疱疹,其次也有被误诊为过敏性皮炎、性病,甚至擦伤、抓伤的。

《玫瑰的故事》剧照

徐医生告诉本刊,前段时间他就遇到过一例差点被误诊的案例。“有个年轻患者,他印象中没有拍死过隐翅虫,但是他左前胸出现一大片糜烂面,伴随持续性疼痛。一开始怀疑是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一般多见于老人身上,而且会有群集水疱,刚开始通常不会形成破溃糜烂面。但是这个患者一个水疱都没有,而且疼痛是持续性的,不是带状疱疹的一阵一阵地疼。仔细观察患者的皮损是‘中央炎症重、边缘轻’,这跟隐翅虫的毒液落到皮肤上,主要集中在中间,边缘是溅出去的情况相符,最后确诊这位患者为隐翅虫皮炎。给予了合理的对症治疗药物。徐医生补充说,隐翅虫皮炎的患处形状有些像“泼洒后的痕迹”,常见于脖子、脸、四肢等暴露的部分,需要仔细辨别。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栗先生被隐翅虫“咬伤”图 图源:受访者供图


北京友谊医院的徐宏俊医生特别提醒,当皮肤上出现可疑隐翅虫皮炎,不要迷信偏方,例如用酒精、碘伏去擦拭,也不要去抹牙膏这类刺激性膏体,更不要用手去挤压患处。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大量的流动清水或者肥皂水冲洗皮肤,将毒素冲洗掉,之后可以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早期没有出现糜烂的时候,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有糜烂面的话,可以先用硼酸洗液、高锰酸钾溶液来减少渗出和抗炎,注意避免使用激素药膏加重感染。”

徐宏俊说,隐翅虫皮炎是自限性疾病,一般两到三周就可以恢复。虽然有色素沉着,但只要注意局部保护,色素沉着多数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

共处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会说“被隐翅虫咬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隐翅虫并不“咬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汤亮告诉本刊,隐翅虫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而是受伤了,身体破损了,会渗出体液,与人体皮肤组织接触后就会被损害。如果只是从人类身上爬过,不会造成危险。

至于马笠一开始觉得“漂亮的”黑红相间体色,汤亮说,“这个其实叫作警戒色,是隐翅虫在警告大自然里的天敌,自己有毒,较危险。”至于高楼层出现隐翅虫,汤亮解释,不是隐翅虫飞得高,而是气流在帮忙,加上隐翅虫具有趋光性,晚上被灯光吸引,能从窗架下的小缝隙钻进室内。人在睡梦中无意识拍打,就可能使隐翅虫释放毒素。

小娇卧室地砖上落了几十只隐翅虫。(受访者供图)

因此,汤亮建议,如果隐翅虫爬到身上。直接到窗口把它轻轻吹走就好了,或者吹到马桶里用水冲走。房间里出现大批量隐翅虫的话,用吸尘器吸走比较稳妥。

许多论文中写“隐翅虫是行走的硫酸,pH1-2”,汤亮纠正说,提纯后的隐翅虫素酸性确实强,但虫体内的体液酸性没那么夸张,毕竟作为一种生物体,隐翅虫自身也不可能长期耐受强酸环境。而且隐翅虫素伤害皮肤,是对表皮神经和活性组织的理化作用,不是简单的纯酸性腐蚀。另外,汤亮还解释,“雌性隐翅虫体液中的毒素含量是雄性的5-6倍”,也能造成人接触后症状轻重不同,只是普通人很难通过外观区分隐翅虫的性状。

汤亮从2002年读研开始研究隐翅虫,从事隐翅虫研究二十余年,汤亮对这类昆虫的认知,远比公众所认定的“有毒虫子”更丰富。因为隐翅虫是一个“科”的概念,里面包含六万多个种类。中国分布的种类大约有六千多种,其中有毒的只有几十种,并且很多都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不会飞,基本和人类没有交集。

图源:央视新闻

而大家最近提到的隐翅虫,学名是梭毒隐翅虫,是与人类交集最多,从欧洲延伸到中国都有分布。虽然多位受访者表示,在北方生活多年,“很少见到”甚至“从未见过”隐翅虫。但汤亮说,梭毒隐翅虫在北方本就有分布,只是往年数量较少,没引起关注。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阮文科也介绍,比较常见的梭毒隐翅虫常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中,幼虫和预蛹、蛹都生活在浅表层土室中,到了成虫阶段,活动能力才增强,活动范围扩大。梭毒隐翅虫的成虫寿命约11个月,阮文科说梭毒隐翅虫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着地区和取食食物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比如在温暖湿润的福州,1年可发生5代;在安徽每年发生23代;在江苏、广西每年发生3代。在北方地区代数就会偏少一些。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曾发文科普,毒隐翅虫在华北地区一年繁殖1-2代,以成虫在隐蔽处越冬,6月开始逐渐活跃,89月达到种群数量峰值,10月后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这一繁育规律决定了9月是其活动最频繁的时段。汤亮说,今年国庆前后,北方降温延迟,九月底仍维持较高温度,加上雨水充沛,正好让这一代的隐翅虫的繁殖和存活条件达到了最佳。

图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戈峰告诉本刊,不仅梭毒隐翅虫,今年包括蚜虫在内的多种昆虫数量,在北京都有上升趋势。“比如我住在北京小汤山,今年春夏,家里出现的椿象比往年多,这都是温度升高后,昆虫繁殖速度加快、向北扩散的体现。”而隐翅虫作为杂食性昆虫,既以蚜虫等小型昆虫为食,也会取食腐殖质,“蚜虫等猎物增多,也为隐翅虫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进一步助力其种群增长”。

谈及城市化对昆虫的影响,戈峰提出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观点: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化进程导致昆虫整体多样性下降,但部分适应城市特定环境的昆虫可能出现“局部增多”,这也让人们对昆虫的“感知度”有所提升。“有没有发现,现在城市里的蚊子、苍蝇比以前少了?”戈峰举例,城市化过程中,卫生条件改善、积水清理及时,破坏了蚊子的滋生地。垃圾清运效率提高,也减少了苍蝇的食物来源,“像蟑螂、红虫这些以前常见的昆虫,现在在城市里也不那么容易见到了”。

阮文科说,梭毒隐翅虫不是类似苍蝇蚊子的害虫,它活动和搜索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捕食率,可捕食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豆类等多种农作物上的各种蚜虫、螟等害虫的幼虫、棉红蛛等多种害虫,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帮助很大,没有必要恐慌和采取极限行为去消灭它们。重要的是做好科普,增加认知是对彼此最好的保护。

(应受访者要求,马笠,王宁,小娇为化名)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