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1-05·阅读时长19分钟
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与渥伦斯基初陷恋爱时,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描述俩人对彼此的感受的:“当他们的目光再次相遇时,她感到一种突然而炽烈的快乐,几乎让她害怕。她知道,这份感觉危险、不可理喻,却又像春天的风吹开心中的花。渥伦斯基也沉默着,他看着她,像看着唯一的光。在那短短的片刻里,他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仿佛世界的喧嚣都退去了,只剩下两人的呼吸与心跳。”
这样炙热而略带疼痛的恋爱,或许只属于年轻人。就像安娜与渥伦斯基,那对几乎同龄、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当他们陷入爱情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在彼此身上看到电光火石般的悸动。那种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几乎想把整个世界都缩成只剩对方的冲动是年轻时独有的奢侈。
而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恋爱往往没有这种狂烈。提到“四十岁”与“恋爱”,仿佛两者格格不入。社会早已为这个年纪的人设定了标准剧本:一个家庭、一位伴侣、一个孩子、以及一份稳定的工作。怦然心动、柔肠百转、你侬我侬……这些甜腻而剧烈的词汇,似乎再也不适合用来形容中年的爱情。
中年人恋爱,他们不会像年轻情侣那样,把满身心的情绪像疾风骤雨般倾泻到对方身上,也不再渴望分分秒秒的粘连。相反,中年人的爱情有着自己的节奏和规则:拉开一点距离,让两个人在独立的生活里保持自己的原貌和完整,才能尝到爱情的甜。
朋友小陈今年三十七岁,未婚未孕,在为女性设置的社会时钟里,她容易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小陈的朋友圈里,几乎每年都有人结婚、生子、换头像。她却依旧一个人生活在上海的一栋老小区里。阳台上养着一排容易养活的植物,从多肉到薄荷,和她的生命里一样欣欣向荣。
学生时代的小陈是标准的学霸,国内本科毕业后,她在职场磨练了几年,又成功申请到美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她的专业是生物信息学,整日和数据、模型、基因序列打交道,她是那种可以全年无休泡在实验室里的学生。她在美国待了八年,博士加工作两年。
大学时期的校园恋爱、工作时期的职场恋爱、以及出国后的留学生恋爱,小陈都经历过、也有过一些追求者。对方大多喜欢她的聪明、理性,觉得她有一种让人感觉很安心的力量。然而,几段恋爱下来,小陈渐渐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尤其是在迈向婚姻这条既定终点的过程中——总会感到局促和不自在。无论是生活习惯的琐碎安排、情绪的表达、未来的目标上,她都仿佛被无形的期待、牵引、束缚和改变。
曾经有个前男友希望小陈能和他一起定居美国,俩人过那种“郊区别墅、两娃一狗”的标准中产生活。小陈认真考虑了两天,最后还是拒绝了求婚。她不想用婚姻来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也不想因为一段爱情和一份婚姻“重塑“自己。
在美国工作两年后,小陈选择回国。她进入了一家科研院所,从事蛋白质结构方向的研究。单身女性的日常节奏单调但充实,她对实验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别人对爱情的热情。
两年前,小陈在一次内部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了后来成为伴侣的小林。小林比她年长三岁,是一家外资企业研发部门的科研人员。两人的第一次真正交流发生在午餐休息时。小陈因为即将做一场报告而有些紧张,小林看着她PPT上列出的算法模型,微笑着鼓励她:“引用这么新的论文,你很聪明。“小陈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懂自己热爱的世界。就像两条在庞大科研体系中孤独游弋的鱼,忽然遇到了能听懂彼此语言的同类。
后来他们开始频繁交流一些学术问题,慢慢地,学术话题之外的东西开始变多:喜欢的咖啡馆、旅行、兴趣爱好……就这样两人的关系自然地生长出来,不急不躁。没有谁告白,也没有仪式性的开始。
成为恋人后,他们没有选择同居,但每周都会见面几次。有时小陈去他的公寓小住两天,下一周就换小林来小陈住处。闲暇时,俩人沿着江边散步、看电影,或去郊区逛公园、拍落叶。在一起的两年里,她和小林聊过未来的问题,他们发现,双方都可以接受“恋爱不必奔向婚姻的终点”,不是非要签一份婚姻的合同,而是像两条自愿并行的轨迹,自然地并肩前行下去。
小陈的父母最初对这段关系并不理解、也很反对:“两个奔四的人,不考虑结婚?”闹着玩么?父母那代人总觉得结婚才算是把感情放在了保险柜里。直到有一次,母亲去上海看她,看到小林在帮她换灯泡、做午饭,母亲看到他们并肩在阳台上浇花、聊天的场景,似乎“认命”了——两个成熟的中年人相处,他们自己开心就好。
小陈从不回避谈论自己的不婚理念。她喜欢亲密、但不喜欢被定义和改变;喜欢有人在身边,但也喜欢一个人发呆。小陈不打算生孩子,对未来的规划就是忙时科研、闲时旅行。如果她和小林两个人能就这么不紧不慢、不密不疏地在一起相伴下去固然很好;如果无法走到最后,也没关系,她有喜欢的工作、有人生理想、有能负担得起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生活正以一种舒适、理想的模样缓缓进行着。
中年的小陈,早已接受,相爱不是要一直拥有、陪伴也不是一直绑定。并行的两个人中间也会隔着一段距离,这就是她想要的爱情的状态。
小陈是“天生”距离感很重的人,所以才会在自己的人生里处处留下间隙,即使在状态上本该紧密联结的爱情也是如此。诺姐和小陈则完全不同,她拥有过一份婚姻,也感受到过一份紧密联结的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包括痛苦。在离异后,一方面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和别人“紧密”的能力;另一方面,她也想试一试带着距离去谈恋爱,是不是会让中年人的生活更轻松和容易些。
诺姐四十岁那年离婚,前夫出轨净身出户,她带着7岁的儿子开始独自生活。诺姐在当地一家会计事务所做审计工作,所在的三四线城市工作节奏不像大城市那么卷,她收入稳定、加班不多、没有房贷和车贷的压力、过去夫妻俩的积蓄又多数留给了她,且诺姐的父母健在、能独立生活。生活虽然平淡、但节奏井然、生活自给自足、既安稳又自在,诺姐算是迎来了中女的好日子。
离婚两年后,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她遇见了李工。李工与她同龄,在当地一家制造企业做工程师,也是离异带娃。他们的座位靠得近,聊了几句之后,发现彼此经历、婚姻状况、孩子年龄和兴趣爱好竟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就成为了交换联系方式的朋友。
二人最初的交集来自孩子。两个男孩年纪相仿、兴趣相投,喜欢打乒乓球和踢球。周末,他们便约在球馆练球,诺姐和李工也都是乒乓球爱好者,会陪着孩子一起练习,有时帮孩子捡球或计分。在球馆里,诺姐和李工对彼此日渐熟悉起来。
和诺姐离婚的缘由不同,李工与前妻因为性格和生活习惯差异太大,经常争吵,最终调和无果离异。所以,他和前妻算是好聚好散,孩子也是共同抚养,孩子会轮流去爸爸妈妈家居住、二人也会轮流接送和安排孩子的兴趣班。诺姐对于李工最初的好感就是他能深度参与孩子成长,随着接触增多,二人关系逐渐升温。周末不仅是孩子们的运动时间,也成了两人相处的时光。他们会带孩子去公园骑车、去郊区爬山。李工会弹钢琴,诺姐跟着儿子一起练过小提琴、二人又都喜欢徒步。这些共同爱好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建立了默契。
二人关系进一步明确是李工挑明的,他直接问诺姐是否愿意试着认真交往。诺姐也坦诚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对李工的确又好感,但至少在孩子成年之前,她不打算结婚。目前两人财务独立、又都经历过婚姻失败、孩子们接近青春期,重新组建家庭压力很大。她只想享受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给自己陪伴的温暖,而不想去承担婚姻生活里的琐碎与责任。李工完全理解,两人就这样确认了关系,以陪伴和理解为前提慢慢经营。
“只有陪伴、没有责任”的这种相处模式他们已经践行一年半了,诺姐目前很满意。平日二人各自工作、各自照顾孩子,周末聚在一起;李工不负责带娃的时期,会更多陪伴诺姐,两人回到诺姐家,李工主动在厨房忙活起来,为她做晚餐,孩子上兴趣班、补习班时,俩人过二人世界。这样“不用负责”的小日子,对诺姐这位要兼顾工作和养娃、还曾在婚姻中受挫的中年女性来说,比任何受法律保护的婚姻条文都温柔。
在《蒂凡尼的早餐》里,保罗对霍莉说:“人们相爱,互相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机会。”年轻时看到这句话,爱情里那种占有与宣誓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中年再看,“专属”、“真正”、“唯一”都觉得局限与不适。原来爱情观的狭隘会随着年岁和阅历得到扩容。
中年人的恋爱,少了年轻时恋爱的狂热。不是因为中年人不渴望感情,而是因为经历让他们更懂得爱情不只是心跳和甜蜜,还涉及自己的生活节奏、责任和心理空间。中年人,往往带着过往的经历——离婚、孩子、工作、家庭责任。他们知道,过分紧密的依赖不仅容易产生摩擦,还会让生活失去自己的节奏。于是,距离感就成了最重要的调味剂。
距离感不是冷漠,也不是疏远,而是一种成熟的体贴。它让你们可以在相聚时把所有注意力和温柔都给对方,而在分开时,也能保持独立的生活和自我空间。两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业和孩子,但又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高密度的陪伴。这些短暂但专注的陪伴,可以让彼此更珍惜对方;有距离的爱,又可以让两个独立的人在靠近时仍然可以完整自我。也正因为如此,中年人的恋爱,虽然没有天雷地火,但可以拥有静水深流。
其实,人到中年的情感世界,并不是非要有恋爱对象才完整。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喜欢的人”,无论是恋人、伴侣、还是朋友,都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深刻一些。这个“喜欢的人”不是为了填补空白,也不是为了应付社会眼光,而是一面镜子,一把标尺,让我们看清自己在外部世界里的自洽程度。
当你喜欢上一个人,你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被他吸引,他的哪些特质让自己舒服,他的哪种习惯让你忍俊不禁,又有哪些相处方式让你想要靠近。通过喜欢一个人,你开始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理解自己的期待,也明白自己可以为某些东西妥协,又有些底线绝不让步。它教会你在工作、家庭、社交之外,找到一个私密的、自洽的情感空间。“喜欢”的过程像是一场小型的自我探险,你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边界和底色,也在小小互动里体会生活的节奏和细腻。而恋爱,也只不过是这把标尺上的一个刻度。
张爱玲在《十八春》里写道的:“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有过故事的中年人,看到了这一层后,放下了对爱情的滤镜,才开始懂得怎样真正去享受爱。
排版:小雅 / 审核:同同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