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20-03-25·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27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官员黄易要从直隶调到山东去,临别时,他给朋友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金石古欢,世有几人,能不神依左右耶?”他动情地与金石圈的老友道别,也把金石当作了挚交。黄易生活在乾嘉时期——清代金石学的黄金时代,他虽为一介五品官员,但却处在乾嘉金石学的中心。
所谓“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碑(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发端于北宋,欧阳修是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开拓者,1060年他编纂出宋代第一部碑铭文献《集古录》。另一位重要人物赵明诚略晚于欧阳修,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收集了1900多幅石碑(刻)铭文拓片,汇编成《金石录》。到了南宋,大量古碑都在金人控制的北方地区,这就触发了南宋文人对石碑(刻)拓片的需求,南渡的商人一度以高价将拓片贩卖到江南。
元明两代,金石研究的风气没有宋代盛行。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金石学才真正发展到巅峰,把玩金石拓片成为时尚。这其中固然有学术转向的因素,顺应了清代考证学回到典籍本身的历史趋势,也与逃避清廷文字狱的现实有关。而面对古代石碑(刻)上的文字,当时的学者们又希望从中找到书法变革的新方向,如此一来,金石学就成了清代文人的新风尚。黄易则是这个“金石生态链”中的重要人物,他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潜心静气的研究者,但他重新发现了许多古代碑刻,并制作和收藏了大量精拓本,成为乾嘉金石学领域一位重要人物。
在黄易的发现中,山东嘉祥的武氏祠墓葬群影响最大。它是中国目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石碑和画像石群,记录着东汉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传说故事,像是今天回看汉代的一面镜子。1786年8月,黄易偶然发现了武氏祠旧址。此后数十年间,随着拓片的大量分赠与流行,武氏祠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焦点。
黄易《得碑十二图册》之《紫云山探碑图》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多年来一直从事16至18世纪书法篆刻史的研究。近年来,他搜集到黄易往还书信650余封,通信人大约有200多位,即将出版《黄易友朋往来书札辑考》。在此之前,《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一书先行出版,但这本书并非讨论具体的金石学研究成果,而是去看这一“小众学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期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它不是一本金石学的专著,在旨趣上更偏向于艺术社会史。
时至今日,金石学依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研究领域,甚至传统意义上的金石学在今天并没有对应的学科,但其内容关涉到考古、文字、文献、文学、历史、思想史、艺术史、学术史、交流史等诸多学科。薛龙春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现阶段我们看到的最多的研究仍是铭文研究、碑帖鉴定研究,这些研究当然也重要,但远远不够。至于方法上的推进,可能更少。”
如今我们回看乾嘉金石学,其实是在看一段追古的历史,去看清代人为什么对汉代或其他时代的古物痴迷,他们有哪些研究和运作的独特方法,又试图从古人那里学到些什么——我们都是在品读历史,只是时代不同。带着这样的视角,再回到黄易所在的金石生态圈,那个社交网络中信息渠道、征集网络、交易回报这些具体环节似乎变得更加鲜活,历史便不再局限在历史之中。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89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