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学校园为何成为艾滋病高发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1-24·阅读时长16分钟

749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145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重庆新桥医院艾滋病筛查、确认实验室。实验员抽取分离的血清放入检测专用试纸上,进行艾滋病初筛


记者/黄子懿

入侵“象牙塔”

2016年10月的一个秋日,深夜。身边的男友睡熟了,一直醒着的山东小伙张烨终于不用再装睡。他悄悄起床,一番找寻后,小心翼翼地拉开了男友书包的拉链。

他21岁,是一名大三学生,男友已工作有些年限,自称31岁。但张烨从来没有看过男友的身份证——相处一年多来,两人去开房时,向宾馆前台交钱的、递上两人身份证的都是男友。

这个夜晚,张烨对男友产生了怀疑。和男友在一起的每个夜晚,每到夜里一个固定时间点,男友像是设定了自动程序,总会去到洗手间,把门上锁,待一阵再出来。

在男友的包里,张烨发现了一个维生素C片的药盒。他拧开看,顿时觉得有点纳闷:“维生素C片不应是橙黄色的吗,为什么这个药瓶里维C片是纯白色的,上面还有英文字母?”用手机搜索字母后,张烨再也睡不着了——那是一种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缩写。

“我当时都懵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交往的一年多里,张烨与男友发生过3次无保护性行为。他枯坐了几小时,还是忍不住将睡梦中的男友叫醒,质问他关于纯白色药片的一切。

男友不置可否,张烨则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将挚爱的伴侣暴揍了一顿后,删光了所有联系方式。两周后,他得知了自己的检测结果: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确诊检测呈阳性。

与张烨不同,叶枫起初无法确定,究竟是谁把HIV病毒传染给了自己。直到去疾控中心领药时,遇见了一个曾经发生关系的男伴。叶枫本想打个招呼,但对方却刻意躲开了。“他一躲,我就知道有鬼。”

叶枫今年大三,在山东某高校读书。进入大学后,从小就“喜欢对小男孩搂搂抱抱”的他通过手机社交APP发现了新世界。他在APP有固定的交友圈,经常3~5人约着出去,吃饭、唱歌然后开房。

在叶枫的生活里,“学校实在太无聊了”,只有课堂、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有一天,他路过学校一个艾滋病宣传摊位,看到了青岛青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推广活动,其中包括预防艾滋病的讲座和免费检测。他经不住志愿者几番劝,去服务点做了一个HIV测试。结果是两杠鲜红,呈阳性。

“会不会是弄错了?”叶枫不敢相信,不停地反问自己和志愿者。此前,他一直觉得艾滋病是国外的东西,从未想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临近暑假,叶枫要收假后才能到当地疾控中心确诊。两月时间里,他形容自己整日“恍恍惚惚”、惶恐担心,像一具行尸走肉。收假后,他去了青岛疾控中心,确诊结果是没有侥幸。

在中国,像张烨、叶枫一样HIV检测呈阳性的大学生正越来越多。仅在2015年,中国就报告了3000多例在校青少年学生确诊HIV呈阳性,如果连同前两年和2016年报告的在校学生染艾者,估计总数已达万人。

增长率更触目惊心。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到2015年,中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横向看,虽然截至2016年9月,学生新增HIV病例占全国新增总病例3.2%,但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说,比例虽然不高,但考虑人口基数,从学生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的概率,比全人群高出41%~66%。

“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而不是个案。”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贝利马丁奖(Barry & Martin's Prize)获得者张北川对本刊记者说。

全国各地似乎都进入了学生感染艾滋的高发区。数据上,北京近两年大学生感染艾滋病每年新增100多例,而上海2015年共报告发现青年学生感染者92例,较上年同期上升31.4%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27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宋朝那些人

士人 士风 士气

1876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