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东北经济断崖式下滑的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1-24·阅读时长14分钟

817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29个字,产生4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宋晓梧

记者/黄子懿

高速增长掩盖了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国家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战略后,2003~2013年东北GDP增速都在10%以上。但自2013年后急剧下滑,辽宁甚至出现负增长。为何东北地区前后表现差异这么大?

宋晓梧:从2003到2013年,东北振兴的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取得一些重大进展,非公经济比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逐渐恢复,装备制造业和农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草原退牧还草等取得一定成效。

但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出现了“断崖式”下降,辽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GDP增速从2012年的9.5%降到2016年的-2.5%。

为什么东北经济又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应当看到,东北振兴前十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这正好发挥了东北产业结构的优势。2013年在总结东北振兴十年时,我就说,东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十年全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它与东北原有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当时我还说,那时全国经济增速已处于下行期,如果全国经济继续下滑,东北经济的下滑速度一定要比全国更快,这同样是东北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但我绝对没想到有的省下滑得这么快,“断崖式”“自由落体式”下滑。

如今的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北之前GDP高速增长掩盖了改革不到位的很多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有哪些问题改革不到位?

宋晓梧:从2003到2012年这高速增长的十年间,实际上东北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比如东北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扭曲,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民生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欠账,国有企业相关改革滞后等等——经济一旦下滑,许多地方不仅产业结构单一、偏重的问题暴露出来,多年积累的内在体制、机制问题也都突显出来。

比如投资率、消费率比严重扭曲,东北比全国要严重得多。三省投资率由2003年的37.3%上升至2011年的63.1%,提高了25.8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由41%增长到48.3%,提高了7.3个百分点;消费率由53.2%下降至43.2%,降低10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由56.9%下降至49.1%,降低7.8个百分点。全国的投资率已经过高了,东北的投资消费比例更加扭曲。

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比重,东北与全国比较一直处于低位,在2003到2012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全国相比,东北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创新投入与产出也明显不足,而201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研发经费支出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2%、1.23%和1.02%,均低于全国1.84%的平均值,占全国比重由2003年的9.16%下降到2011年的7.1%。截至2012年,东北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仅为1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东北GDP增长,还是主要靠传统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带动。

还有就是,虽然十年间东北经济增长较快,但居民收入增长相对滞后。十年间东三省的城镇居民收入没有一年达到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城镇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当年“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生态等都欠账很多。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宋朝那些人

士人 士风 士气

1876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