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以物观史”,解读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作者:李菁

2020-11-15·阅读时长7分钟

131163人看过

发刊词 | “以物观史”,解读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21.7MB
00:0015: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很高兴跟大家又见面了。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中读新上线的一档精品课《百件文物里的中国史——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这也是我们2020年度推出的最后一档重磅精品课。

如果你是我们中读的忠实听众,你大概会注意到,在去年年末,我们推出了一档博物馆精品课《博物馆观看之道——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在这堂课里,我们把视野聚集在全球著名的博物馆,选取了包括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在内的13座重量级名馆,以大家熟悉的“镇馆之宝”为切入点,梳理出了100多件世界文明的关键见证物,为大家讲述背后的故事。这门课程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已经有40多万人次的收听,以及近2万的热评互动。

有听众说,这门课程就像是一座“24小时的随身博物馆”,随时打开,随时收听,跟着一起重温了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史;也有听众说,自己曾经边听着我们的课程边逛博物馆,也是非常有趣的一次体验。诸如此类来自于博物馆爱好者的评论,在我们课程的互动区可以看到很多。

通过大家的评论和反馈,我们发现,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那么博物馆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呢?在上一季总序主讲人巫鸿先生看来,“博物馆之所以吸引人,因为它是知识和美感的源泉,在里头可以看到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不同年代留下的一批很美的东西。所以想要看懂人类历史上对美的追求,那么一定要去博物馆。”

一起“云”逛博物馆

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我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去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参观、探访。好在,通过这种线上课程的陪伴,我们还可以带大家一起“云”逛博物馆,完成属于每个人的线上文化艺术之旅。

在上一季课程中,也有不少听众反馈,我们选择的博物馆和文物都在国外,为什么不选中国的?确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数藏在博物馆里的珍宝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索、追寻,也值得我们去单独梳理和呈现。于是,这一次,我们的脚步从世界走回到了国内,从而策划推出了这档聚焦中国文物的精品课——《百件文物里的中国史——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希望带大家从文物角度重温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文物是点,历史是线,文明是面

文物,承载了文明的讯息和密码,而博物馆作为存放人类文明见证物的地方,是大众与文物、文明直面的场所。进入一座博物馆,我们看的当然不只是单件文物,文物背后串起的文明同样令人着迷。在博物馆中,每一件藏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横向看,文物代表了某一地域某个时期的文化,需要有一条观看的线索和路径。

这种观看路径背后的核心,是社会面貌、生活方式、物质文明的流变,所隐含的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美术创造能力的演进。这些变化通过“物”的形式展现出来,一直留存在今天,让我们得以观看、回望。

在这次博物馆课中,我们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梳理出了中国文明史上大约100件(组)重要的文物。在我们看来,文物是点,历史是线,文明是面,我们拎出这条线以及每个时代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串起那些“镇馆之宝”,为大家讲述历史的变迁。把不同地域的博物馆集合到一起,也构成了一份中华文明的版图。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同样也邀请到了国内考古学、美术史、博物馆领域的11位权威专家学者,他们或亲手“挖”过那些珍贵的国宝,或在博物馆中与这些文物“亲密相处”,他们将带我们从不同维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以物观史”

“以物观史”是我们提出的一种解读视角。这次总序主讲人,我们邀请到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老师,他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中西。他在北大开设的艺术通识课,深受同学的喜爱。朱青生老师强调给学生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解读艺术、解读世界的视角,不是为大家定出“欣赏规范”,而是更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审美自觉”。在由朱青生老师统领的总序里,他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这100多件文物,解读背后浩瀚又厚重的历史以及审美变迁。

那么就让我们从远古时代开始追忆。在原始时期,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材料,在生活所需基础上,第一次利用天然物制造出陶器。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中加入艺术图案元素,体现出了古人原始、稚拙的对于美的追求;相较于陶器,玉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材质。人类早期的崇拜和信仰,也催生出了一批具有礼仪色彩的玉器。这些玉器更多地承载了人类原始的神灵崇拜和精神寄托。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老师,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史前考古研究,也曾亲手挖出过不少大家如今可以在各大博物馆中看到的“国宝”,他将为我们讲述远古先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 良渚玉琮王 神人兽面纹

进入夏商周,阶级开始分化,同时也出现了等级、王权的概念。人们从直接取材于自然的基础上,逐步学会了冶炼、制作合成材料。在此阶段,青铜工艺占据主导地位。青铜器造型繁复、精美,作为王权、等级制度的象征,成为了那个时期的 “国之重器”。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老师,唐老师是殷墟的发掘领队,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中读考古课《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中,唐老师曾给大家讲过殷墟遗址考古背后的故事。这么多年来,唐老师也一直在做青铜器的研究,这一次,他精心挑选了10余件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宝青铜器,为你揭秘青铜背后的故事。

▲ “后母戊”大方鼎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进入“帝国”阶段。在这个时期,统治者用艺术形态来宣扬功业、显示王权。所以,当时的器物很多是直接在王朝政府控制下制作的,艺术门类也更加多样化。在这一讲中,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陈刚老师,将我们讲述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物。陈刚老师曾是汉代考古发掘专家,随后在南京博物院工作多年,策划过系列汉代文物大展,他将从考古人和博物馆工作者这双重身份和视角出发,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帝国风采。

▲ 秦始皇铜车马

▲ 长信宫灯

秦汉之后,中国进入了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阶段,新兴门阀士大夫兴起。他们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崇尚自由,以个体为主的审美意识就此觉醒。同时,佛教艺术的传入,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在这一讲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孔令伟老师将大家一起领略魏晋的风采。

历经了三百多年的乱世,隋唐时期重新开启了大一统局面。国力进一步强盛,使得金银等贵重金属被广泛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其他材质的器物,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能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范畴。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为“美”而制造器物。在这一板块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老师,通过精心挑选的10件器物,将带大家一起感受盛世的大气与华美。

▲何家村鹦鹉纹提梁银壶

唐代繁荣而稳定的局面,也催生了文化的兴盛。皇家开办画院,贵族阶层对社会风尚有了更高雅的追求,花鸟、仕女绘画开始发展,在风格上越发华丽。在这一讲中,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小峰老师,将为我们讲述隋唐时期的著名书画,解读大唐风华。

▲传阎立本《步辇图》,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隋唐进入宋元,我们迎来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审美高峰。在宋代工艺美术种类中,瓷器成就最高。宋元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阶段。从制作简单的原始陶器,到烧制出精美的瓷器,是技艺的一大飞跃。宋瓷清雅简约,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这跟当时的文人风气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最为后世称颂。对此,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器物部主任、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老师颇有研究,他将会为我们一一道来宋元瓷器的精美之处。

▲元 蓝釉白龙纹梅瓶

除了器物之外,宋元时期的书画作品也呈现出特有的面貌。当时的文人画家力求变革,将书法、绘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和表现的工具,追求天然意趣,强调文学和抒情性。在这一讲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老师,将结合那一时期的传世名画,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为大家揭秘在政坛与艺坛之中,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美学。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供图

延续宋元时期,明清书画在文人画的传统上继续发展。浙派、吴门画派开始兴起,不同于元代冷寂、萧肃的审美,在题材选择上,明清时期更偏向于城市山林生活。画家们对城市风光、日常生活等日常生活题材的关注,也体现出了社会时代新因素带来的艺术形态的变化。上海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书画精品,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老师,他对这批书画及画家都非常熟悉,凌老师将带我们进入明清文人的精神世界。

▲文征明《真赏斋图》,上海博物馆藏

在明清时期,器物也更多丰富多元。尤其在清宫之中,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兼容并蓄的面貌。在这一讲中,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博物院原宫廷部主任、宫廷史专家苑洪琪老师,她一直从事清代宫廷历史的陈列和研究,她将通过器物为我们揭秘宫中的生活风貌。

▲金瓯永固杯   故宫博物院 藏

通过以上系统的梳理和讲述,我们希望从文物的角度,给大家打开另外一扇认知的窗口,让大家对中华文明有更鲜活的了解。

如果说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那么博物馆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我们的边界。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在文明之中,感受到人类的骄傲和谦卑。而这些“文物”正是人类存在过的证据,可以为我们拼出一幅从古到今的文明画卷。

让我们一起进入文物的世界吧。

欢迎与我们一起

擦亮尘封的文物

看见生动的文明


文章作者

李菁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202个推荐 粉丝11183人

文字工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5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