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月亮从哪来

作者:苗千

2018-02-09·阅读时长4分钟

61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36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人们早已经习惯看到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或盈或亏,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月亮带给地球的并不仅仅是美感而已,它还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引力作用,这种引力影响着地球的自转轴,如果没有月亮的牵引,地球上的气候会大大不同。不仅如此,研究月亮的来历对于研究地球自身以及整个太阳系的行星也有着重大意义。

从19世纪开始,关于月亮的形成过程逐渐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科学理论。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George Darwin)首先提出了“分裂理论”,他认为在地球还是一团进行着高速自转的炽热熔岩的时候,月亮就从地球分裂了出去,而后逐渐冷却,形成了地球目前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地球和月亮原本是太阳系中两个独立的天体,就因为运行的轨道接近,月亮被地球的引力所捕获,才成为地球的卫星。但是这个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人们通过计算发现,如果地球是通过引力作用捕捉到月亮,那么月亮要么会冲向地球,和地球发生剧烈的碰撞,要么就是在另外的轨道上运转,而不会稳定地运行在现在的轨道上。这个理论的一些拥护者解释说,在当时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可能远比现在厚密,因此在月亮冲向地球时可能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使它稳定在了现在的轨道上。另外有一种理论是说,地球和月亮是同时形成的一个双星系统,在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获取了大部分的质量,而月亮只获得了较少的质量,因此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在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雷金纳德·达利(Reginald Aldworth Daly)对于乔治·达尔文的理论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大碰撞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大约在45亿年前,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一个大小与火星接近的天体剧烈地撞击地球,撞击的碎片随后形成了月亮。这个理论与目前关于太阳系形成的主流理论相符合,也可以解释很多目前观测到的现象,因此最为科学界所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碰撞理论几乎成为月亮形成的标准理论。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8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再见,我的爱人

中国文化里生长出来的声音

17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