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射一生,中国弓道的复兴

作者:朱步冲

2018-02-09·阅读时长18分钟

304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003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李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传统骑射爱好者

“身如槁木,心如止水”

“浅扣弦上定,深引掌中轻。天地微雨里,再向虎山行。”这是皇甫江最近随手写的一首咏射五言诗。他告诉我们,学习射箭,在于一年前生活中的一次顿挫,造成了某种挥之不去的危机和困惑,“每一秒钟都有一种五内俱焚的感觉,不能沉静下来”。在这些困顿的日子里,皇甫江偶遇了一位画家朋友,他说如果非要发泄,就尝试下射箭吧,能发泄,又能静心。“于是我就拿着弓,在自己房子的庭院里支了一个靶子,一开始不懂得力道运用,30磅的弓都拉不开,有时一分钟箭都搭不上,完全是滥射,有时一天射坏了300多支箭,直接打到墙上,不能用了。”奇妙的是,在弓弦收放之间,他感到自己开始逐渐从困惑和躁郁中暂时走了出去。“这个爱好还和玩车不一样,再好的跑车,法拉利,它也有一个加速的过程,而放弦的一刹那,箭就达到了它的最高速度。”箭一离线,弓弦就发出“砰”的一声,旋即“笃”的一声射入箭靶,一切不平和精神上的重压,仿佛随着箭矢飞走,再与箭靶接触之间,在两次回响之间,灰飞烟灭。

皇甫江的私人射箭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方文德广场四楼的“绮年藏品”。遍布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玻璃展柜里放着等待拍卖的瓷器、古董装饰,在最醒目的窗边正中央,摆着一副巨大弓架,依次摆着几把传统式弓、美式猎弓以及日式弓道专用和弓,旁边是一具已经箭痕累累、倚靠着巨大复合泡沫垫的圆形标准箭靶。他笑称,自己已经借助弓道,顺利走过了情绪波动期,现在完全是因为兴趣在坚持射箭,尽量追求“身如槁木,心如止水”的境界。等到有闲暇时候,自己准备在《中国古兵器史》之外,再写一本《中国传统弓道史》。他自称是最勤奋的业余弓友,皇甫江用来持弓的左小臂上,是早期用力不得当,被弓弦打出的累累印记,虎口上则是被箭杆擦出的伤口血痂,双手的指关节布满了老茧。“平均每天七八个小时,五六百支箭,而且都是90厘米以上的重箭,在烈日下,在暴雨里,甚至黑夜中,就那么一支一支地打,每一支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文章作者

朱步冲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再见,我的爱人

中国文化里生长出来的声音

17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