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 初唐诗 | 隋末唐初诗歌有什么特殊的诞生环境?

作者:杜晓勤

2021-10-25·阅读时长8分钟

44182人看过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特殊贡献又有哪些?唐初的格律革新,又会多大程度上促成后来的唐诗繁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横空出世的,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请到了北京大学的杜晓勤教授,同时也是北大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唐诗的学术研究。在这一讲里,他将耐心地解答诸多疑问,帮助我们了解初唐诗歌独特的发展情况,为我们在后面几讲中与更多杰出诗人相遇,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2.1 初唐诗 | 隋末唐初诗歌有什么特殊的诞生环境?

29.7MB
00:0021:3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听吧!唐诗》音频课。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杜晓勤,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这一讲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述初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里边最为经典、最为顶峰的诗歌艺术。但是盛唐诗歌的高峰是如何形成的?唐诗的典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就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怎么一篇诗歌就成为大家了?难道仅仅是因为一篇作品就成为事实上的名家?难道它就是孤峰突出?

不是的。在它之前,唐诗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近一百年的历程,和《春江花月夜》相近的作品已经出现了不少。

今天我想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一下盛唐之前的诗歌发展的历程。

初唐诗歌可以说是唐诗艺术范式的建立起,又可以说是盛唐诗歌的成长期。

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们想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唐初的诗歌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一般意义上来讲,大家在学习或者阅读唐诗的时候,较为关注的是唐太宗的诗歌。在唐初的帝王中,唐太宗的诗歌作品影响较大,但是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唐诗的发生早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之中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唐初的诗歌可以说是由宫廷诗人和在野诗人这两大群体共同创作完成的。

而唐代诗歌又不可避免与之前的文学遗产——六朝诗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隋末唐初的特殊诗人们

在隋末唐初或者说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涌现出来了一些抒怀言志的诗歌作品。这一类的作品和六朝的诗歌已经呈现出本质的不同。

▲隋炀帝画像

在隋末唐初许多文士,尤其是山东(是指山东地域,我们在这儿所说的山东是当时意义上的、文化意义上的山东,俗称以崤山以东的地域文化为主)的一种士人群体。

他们乘势因时,纷纷希望在改朝换代、开国奠基的过程之中建立功勋。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在经年征战过程之中的生活和奔波求主的境遇,因此得志的慷慨、失意的愤懑和穷困潦倒都会呈现于诗中。

比如说反隋的义士,李密(582—619,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在起事反隋的过程中,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曾经隐姓埋名,聚徒教授,就和当时许多反隋的义士悄悄地进行联系。

他在躲避隋朝官府的追捕过程之中,隐逸乡村,以教书为掩护,郁郁不得志。曾经作有一首《淮阳感怀》诗: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他在这首诗中悲秋感怀,用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义士来比况自己:一个人隐居乡村,聚徒教授,实际上内心有风云之气,但是他一直对前途、对革命充满了信心。

因为当时的世道是隋末暴政,所以写:“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他希望天下太平,社稷安定,所以他又用一般的市井之徒樊哙,以及尚未得志的普通人萧何来比况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够像汉代的那些英雄一样时运际会,千古扬名,所以他不愿意在乡村虚度光阴,希望能够乘势而起,召集义士,共襄大业。

李密的故事,大家应该在《隋唐演义》中瓦岗寨的英雄中知道他的名字了,但是他的作品是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批反隋义士的心境。

这一种对天下太平的憧憬,对隋炀帝暴政的一种反抗,这是他之前的将近几百年的诗歌中都没有出现过的主题。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他之前300年、500年前的秦汉之际才会出现,所以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回响。

再比如说另外一位义士,后来成为贞观名臣的魏征。

▲魏徵(580—643年)

他在投靠唐高祖李渊之后,想要为新主、为国家建立功勋,自告奋勇回到他原来的故乡山东一带,然后招募义士来帮助李渊李世民父子来反抗暴隋。所以他也做了一首《抒怀》诗(一作《出关》):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和李密一样都抒发了他在反隋建唐过程之中,希望能建功立业报国的一种伟大志向,抒发了他希望风云际会、君臣遇合的人生的憧憬和希望。这样的诗歌充满了慷慨豪迈之情,风骨凛然,气格高远。

刚才的这两位诗人可以说明在唐朝建立过程之中,就已经出现的这种慷慨悲壮之音,开启了后来唐诗以关心时事、抒发怀抱这样一个最明显精神内置的过程,可以说奠定了整个唐诗的精神质素。

唐朝诗歌繁荣的基础

在大唐建立之后,武德贞观年间宫廷诗人开始创作许多作品。唐代从唐太宗开始,历代的皇帝都非常喜欢文艺,他们除了提倡创作诗歌,自己也亲自参与。

唐太宗(598—649,唐高祖李渊第二子,武德九年[626]登基,开创“贞观之治”)早在秦王时在打败王世充之后,就开设了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来又开设了弘文馆,招揽了一大批学士——不仅是让他们编撰文书,而且他还和群臣们一起唱和吟咏。

▲ 唐太宗画像立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到了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则天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中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再加上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科举从开元年间开始增加了杂文考试。

所谓的杂文就是诗和赋,与儒家经典不同。在必须熟悉儒家经典之外,文士们还必须学会创作诗赋。所以后人在分析唐诗繁荣原因的时候,总是不会忽视科举取士。科举是诗赋对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的作用。

除了科举考试这重要的制度性的这种影响,另外,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也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的条件。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更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的创作环境。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主要就是指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方的文学艺术各有所长,但又各有所短。

所以从隋代开始一直到唐初,许多有远见的、有思想的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 要融合南北二长,使得南方精美的艺术形式和北方刚健的精神质素两相结合,达到文质彬彬,就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唐诗的艺术范式。

在隋以及更早一点的南北朝中后期,南北文学的交流互相交融,就为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找到理想的艺术范式,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条件,促进了后来唐诗繁荣——唐诗的高潮的到来。

唐诗,一般来说根据它的发展的历程,分为初、盛、中、晚四个发展阶段,简称“初盛中晚”。这四分法是从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就已经提出来了,后来一直为学界所认同。

初唐一般来说是指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唐玄宗开元初年将近100年的时间;

盛唐往往是指玄宗开元元年(713),到代宗大历元年(766)大概50年的时间;

中唐又是指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约70年的时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到哀帝天佑四年(907)约70年的时间。

从这“四唐”的分期大家可以看出来,初唐这一阶段是时间最长的,这是因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上升、成长的过程。

初唐诗歌因为历史比较长,将近100年,所以我们在了解学习初唐诗歌的时候,一般来说又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贞观朝君臣为主创作诗歌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往往是指高宗武后朝的诗歌创作;第三个阶段就是睿宗(李旦)一直到唐玄宗登基时初盛唐之际的这一段时期。初唐的这三个时期呈现出了一种曲折的变化的过程。

在初唐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贞观君臣的创作中,贞观朝的诗歌创作活动中,唐太宗所起的作用最大。

帝王诗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帝王有一个传统,可以说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优秀的一个传统,往往讲究文治武功。帝王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之中,以武取天下,以武得天下,但是还有一些帝王不仅仅能够武定天下,还能文治天下。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文治武功兼备的有几位:

汉代的汉高祖除了推翻了暴秦,统一了大汉,而且还有特别有名的诗篇《大风歌》传世。

在他之后,有一位是被后人追尊为他的、儿子曹丕后来当魏文帝追他为魏武帝的曹操。曹操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曹操也有像汉高祖一样想要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他的诗歌创作数量比汉高祖更多,情感的表达更为深沉。

在汉高祖魏武帝之后,又一位文治兼备、军事文学才能俱全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可以说就是唐太宗了。

唐太宗他不仅辅佐他的父亲李渊建立了唐朝,以雄才大略经过多年的征战,削平群雄,统一了全国,后来还登基成为皇帝。登基之后,他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深知“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

所以他在登基当皇帝之后,十分积极地推动提倡众多的文化艺术。他在秦王的时候就招揽学士,把房玄龄、魏征等人招入麾下,且为这十八学士画像题赞。后来又在弘文殿设弘文馆,在临朝听政的余暇时间常和这些学士们一起讨论典籍、礼乐制度,还作诗唱和,吟咏自己作为帝王和普通人这多重身份的思想感情,全面推动了唐初诗歌的繁荣。

《全唐诗》现在还留存了唐太宗的诗歌大概有86题,98首,数量是唐初贞观朝诗人中的第一名。

唐太宗的诗歌题材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最能代表他个性的是他的纪行和征战诗。他在这一类的作品中往往追叙他的戎马生涯,表达平定天下过程中的豪情壮志。

比如说他在当皇帝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老宅,曾经写过两首诗: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过旧宅二首》之一)

整个的大唐可以说都是他的家,这反映了一种以国为家,家国统一的情怀。他有这样一种认识,就不可能对天下的百姓不闻不问。因为天下的百姓从理论上讲都是他的家人,都是他的子民。

还有“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也是由小家到大家;“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他在这儿与汉高祖的《大风歌》做比喻,说明现在的情况——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安居比汉初的情况要好多了,天下大一统,所以就不用再像汉高祖一样做《大风歌》来追求来吸引许多天下的才士,因为在他的朝廷中已经是人才济济了。无论是治国理政之才,像房玄龄、杜如晦,还是对礼乐制度、文化文学十分精通的魏征、令狐德棻、李百药,这些人都已经被他收入麾下,所以他显得踌躇满志。

唐太宗的作品还有一些是对六朝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唐代的诗歌它在艺术形式上,首先是对六朝精美艺术形式的借鉴、继承和发展。

唐太宗在能够自然率真地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终有天下壮怀激烈的这种帝王般的心胸和气魄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的精美。所以他对南朝诗歌艺术,对南朝诗歌的艺术形式也充满了虚心的态度。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欢迎保存/截图下方海报

分享给喜爱唐诗的朋友们

文章作者

杜晓勤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8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听吧!唐诗

与14位诗人相逢于中国诗的顶峰

12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7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