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2 初唐诗 | 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歌,只能打75分?

作者:杜晓勤

2021-10-25·阅读时长6分钟

29755人看过

2.2 初唐诗 | 唐太宗李世民的诗歌,只能打75分?

20.6MB
00:0014:58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听吧!唐诗》音频课。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杜晓勤。

在贞观宫廷中,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属虞世南。虞世南也是唐太宗学诗的老师。

太宗继位之后,唐太宗就把虞世南招为弘文馆学士,后来又官至秘书监。他对唐玄宗——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在创作诗歌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虞世南如何教唐太宗写诗?

因为虞世南从陈朝到隋朝,又从隋朝进入唐朝,所以他有很悠久的很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的过程。他的诗歌创作是将边塞诗、游侠诗和南朝精美的诗歌韵律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如《从军行》二首就代表了唐初诗歌的最高的艺术范式。比如说:“剑寒花不落,弓晓月愈明”这一联,以及“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不仅对仗工整,声律协美,而且充满了一种刚健之气,写得生气勃勃,豪气逼人。

还有虞世南诗歌的想象力很丰富,诗歌的构思很心巧。比如说他在《出塞》诗中所写的边塞的苦寒之状,行军途中感受到了凛冽的北风:“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尤其是读到“霜旗冻不翻”的时候,大家是不是想到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首诗中是不是有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大家现在大概知道了岑参的这一句沿袭的创意是谁的?原创应该是虞世南的“霜旗”。所以虞世南诗歌造诣很高,诗思精巧。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传)纸本,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其中的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为其撰写墓志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传)纸本(局部)

在虞世南的启发帮助和指导下,唐太宗在诗歌创作中,不仅仅能够自然真率地抒发自己在建功立业过程之中的那种抱负壮志,带有真情实感,而且也开始特别追求精美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他很虚心,像一位小学生一样。

唐太宗受身边江南文士,尤其是虞世南的影响,特别喜欢效仿齐梁时期的诗歌作品,希望从南朝诗歌的艺术中汲取养分。他尤其喜欢模仿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庾信的作品。他有一首诗的题目,就叫《秋日斅庾信体》。这一首诗大家可以在文稿区,读到,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和大家分析全文了。

秋日斅庾信体

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

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

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唐太宗的作业只能算及格?

我想稍微和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的是,唐太宗自己特别得意的一联诗。相传唐太宗最为得意的一联诗是“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这一联,唐太宗曾经对他的近臣说:可放到六朝人的诗集中,你们都不一定能看出来!

他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他的自信有没有底气?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因为他的这一整首诗,其实学的庾信的诗歌,可以说他的这一首《秋日》诗是对庾信的《晚秋》诗亦步亦趋。大家可以在文稿区看到这两首诗。 

晚  秋

庾信

凄清临晚景,疏索望寒阶。

平平平上上,平入去平平。

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

入平平去去,平平上入平。

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

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去平。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上平去平去,上上上平平。


秋  日

唐太宗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上去平平仄,平平去平平。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去平平去入,入上入平平。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去平。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这两首诗的字句对比,乃至于平仄声律都有相同之处。我们看它的颔联: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庾信诗歌的《晚秋》诗的颔联是: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同样也是有“露”,有“凝”。


不仅仅是这两个字相近:接下来的一联颈联,唐太宗诗歌的颈联是“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上句的第一个字是日,下句的第一个字是云。

我们再看庾信这首诗相同的位置,颈联“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是不是也是以“日”起首,下句以“云”起首。不仅仅是平仄,连四声都一样: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去平。

可以说唐太宗的这一首《秋日》和他的《秋日斅庾信体》就给我们留下来了他学习模仿、亦步亦趋写庾信体的样本。

前几天我在给同学们讲这首诗的时候,座中的同学说:“杜老师,你用平仄查重,查得不错,就使得唐太宗的向庾信的致敬暴露无遗!”

当然唐太宗只是学习了庾信体的皮毛,精神实质上并没有能够学到。相对来说,庾信的这一首《晚秋》诗所选择的景物特别和谐混融,全诗有统一的风格,表现了当时笼罩在晚秋愁怨凄楚的气氛中,意境凄清。

而唐太宗只是学习了庾信诗的写秋景,但是却缺少统一的意趣,有意象堆砌之感,全诗情景分割,结尾故作旷达,显得较为突兀,情和景分割的难以统一。

当然作为一个虚心学习的小学生,能够提交这样的作业,作为老师的庾信应该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让我来给他打分,75分差不多,还达不到优秀,只能说勉强及格,因为他只是学了其形,而未得其神。

▲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独特的在野诗人——王绩

在贞观朝,不仅是唐太宗和宫廷诗人已经呈现了一种新的气息,表现了唐代诗歌的新的精神,在野诗人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等人也能够通过对陶渊明、庾信,乃至于对魏晋诗人阮籍的学习,从精神上充实了诗歌,从情感基调上支撑了诗歌的节奏。

王绩也是在隋唐之际的一位大诗人。他的哥哥就是隋末大儒——王通,崇尚儒学。他本人又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经世致用的传统,以及其兄王通对他影响深远。所以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向往朝廷,希望能够立功,但是他的时运不佳,仕途屡遭挫折,一生三仕三隐,一直到老仍未能实现政治抱负。

所以他的诗歌大多写于失意之后归隐山林时期,田园隐逸诗较多,但是他的田园隐逸诗和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往往是写的归隐田园以后的那种自得,和礼教、官场脱离之后的那种自由;但是王绩的隐逸诗田园诗往往表现了他一种无奈、失落。

虽然他有时候也强做旷达,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诗往往是一种故作姿态,比如说他最有名的一首诗《野望》,这一首诗是他作于隐居乡里时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注意这一首诗不是写于深山老林、荒郊野外,而是写于他的家乡,但是却写了一种落寞。虽然诗是写秋天山村的傍晚景色,也写景如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但是他写的山村的景色,傍晚的暮色;“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为,但是这些有为之人和他有关系吗?没有。

相顾无相识”,他只能像上古的隐士一样,在山中孤独地采薇,只有自己独自坚守,所以始终充溢着一种孤独无依的感受。

实际上他写的就是唐初贞观时期。贞观君臣风云际会,各自奋起职能建功立业,别人都能够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他自己却时运不济,三仕三隐落得个回归故里、孤独隐逸的一个结局。

但是这一首诗反映了唐初诗歌的一种新的品格已呈现出来——希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又不可得的一种慷慨之情。

这种诗歌中的精神内质也是将近有几百年没有出现过的。在他之前,可能只有建安七子他们的诗中才会呈现出来。

刚才我是和大家讲的是唐初诗歌贞观君臣以及在野诗人王绩的作品。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诗歌已经为唐诗艺术范式、唐诗精神品质的建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后来整个唐诗能够健康发展,达到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顶峰的一个前提。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诗歌文本以及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讲,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初唐诗歌的革新者——“初唐四杰”。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欢迎保存/截图下方海报

分享给喜爱唐诗的朋友们

文章作者

杜晓勤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8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听吧!唐诗

与14位诗人相逢于中国诗的顶峰

12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