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穿越拈花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7分钟

89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3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藏经楼的二楼改为工作室和画廊 )

“木匠”刘利年高大魁梧,大眼,一嘴胡子,穿件藏青色毛料中式外套,光着头皮,从藏经楼上走下来,声如洪钟,整个人精光四射,像寺里的武和尚,怎么都看不出他曾在谢晋导演的影片《芙蓉镇》里演过刘晓庆老实懦弱的丈夫、屠户黎桂桂。他住在北京后海附近的一座古寺里。上世纪90年代末,刘利年从国外回到北京,在全总文工团排练姜文的话剧《斯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姜文当时的妻子桑德琳带着设计师Jehanne de Biolley前来探班,后者一眼认出刘利年是几年前天天早晨在伦敦泰晤士河边跑步的人。两人结婚了,刘利年给喜欢翡翠的妻子取了个极有中国风的名字“翠翠”。翠翠也有西方人的四合院情结,终于让她发现了藏在胡同里的拈花寺,二人赁下数间房,住了下来。

“住在寺庙也犯不着大惊小怪,不是说‘闹市度众生’吗?”刘利年一家4口住的拈花寺在闹市区一条胡同的最深处,曾是北京著名寺院。拈花寺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秉承孝定皇太后命所建,寺内供奉有铜佛“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所以最初寺名为“护国报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敕重修,赐名拈花寺。史料上查不到“拈花”命名的确切出处,但很容易联想到佛典中的“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拈花寺是布局非常工整的寺院,坐北朝南,占地34亩,分东、中、西三路,各五进院落,房屋255间,佛像上百。20世纪以来,寺里开设过佛学研究所、小学,办理过停灵暂厝、承办丧事的业务,1939年吴佩孚死后就停灵于此。1949年后,拈花寺内的铜佛像分别移到白塔寺和法源寺,建筑有的被改为印刷厂、私营公司办公室、宿舍、民宅,有的弃之一隅破败不堪,有的被拆除,终于沦落至大杂院。今天,山门被封死了,山门前的空地上安装了几样健身器材,有老人在运动。围墙上砌了小黑板,写着“防火防煤气中毒”的粉笔字。此外,就是高出周边房屋的钟楼、鼓楼还能看得出这里曾经有座寺院。

刘利年家的小院位于拈花寺的西北角,原来是寺里祖堂,中路最后方的藏经楼二楼也被他租下来做了工作室。寺院的东、西路也叫厢廊、护室、护龙,是连接前殿、正殿、后殿之间的廊道,通常都设有厢房,做僧人的办公室,或陪祀神明的偏殿。按寺规,云游挂单的僧人住在寺院西边的厢房里。刘利年前半生也在世界各地云游,在拈花寺住下来不过这几年的光景。“中国的寺院是很社会化的,很有人间烟火气。”刘利年说。古代的寺院办理信贷业务,甚至放高利贷,有银行的功能;做旅馆,张生和崔莺莺都可以投宿在普救寺;是廉租房,邢岫烟家境寒素,只得在蟠香寺租房住;还是慈善机构,是谈恋爱、看戏、社交、商品交易的场所。“这座寺院也是如此,出则熙熙攘攘,入则自成一统,人来来往往的,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转换。”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000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东北人都是大明星

东三省艺人分布图

8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