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奈良若只如初见

作者:唐克扬

2017-06-24·阅读时长8分钟

551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73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日本奈良县葛城当麻寺一景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到日本去看古中国”。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点爆了这种双重远方的想象,空间的、时间的远方……好像但凡是在日本取景,银幕中的人物立刻就“唐朝”了,好像一朝穿越到了古都,就得是背倚金碧山水,出入烟花乱丛之中了。

然而,京都和奈良并不能等同于洛阳和长安,掐头去尾的城市也并不就是真正的“古都”吧。仅看一眼电影剧照,唐风习染的古代庙宇确能催发一种“回到过去”的文艺感性。然而,待得更长的人,也许会发现另一个更久远的奈良。若真想看古都而不仅是古建,城市真正的“最初”没剩多少,比如奈良的平城宫,也就是和铜元年(708年),由元明天皇下达诏令,花了一年半就建成迁入的“平城京”的主体部分,业已湮没在现代城郊的荒草中了。

“剩下的”又注定是孤立的。就算是片段尚存,最初的城市脉络久已漫漶不清,今日奈良那些最著名的古迹——存有世界上最早木结构的法隆寺,见证了中日早期交流的唐招提寺,以及有号称“最美佛塔”的药师寺、旅游者必去的东大寺……反而是在昔日城市的外围了,分别是今天奈良的西郊、南郊和东郊,它们常常是在乡野的环境中,错落在无名的水田和树篱之间。对于大量寻求“异邦”(heterotopia)体验的善男善女,诱得他们千里迢迢去到东瀛的,最好是“活物”而不是“死物”——比如东大寺的门前散走于林间花下的梅花鹿。这一切提醒着我们,能够发生当代意义的那一部分“古代”反而常是被持续使用更新的场所,其间发生的空间转换不可避免,中心和边缘往往位置倒错,而后来居上的例子屡见不鲜。

无论如何,要一座历史城市满满都是“历史”可能太奢侈了,要知道回过神的“历史保护”不过是吃饱了饭的“现代”之后的事情,洋风大盛的东亚城市的近代史尤其如此——在现实中,要最终抵达明信片式的古老场景,首先必须搞明白它们的现代语境。比如我,虽然从书上熟读了此地的过去,首先记住的却是奈良的两个火车站,火车站进,火车站出,城市最早的方位感已经摸不着了。其中的JR奈良站,竟成了我几天奈良游最重要的生活节点。不用出站,就可以通过连廊走到旅馆,将行李塞进狭窄的混凝土盒子,楼下的便利店购买旅行必需品,附近的观光中心取阅相关资讯……然后,才是蓦然立在闹市里的红绿灯下,向东拐去往兴福寺的三条大路,走上一条让你疑惑是否走错地方的访古之路——没错,通往真正古代的道路最多是“仿古”的,它的包装纵然精致,却与古都无关,街上的导购员可以轮番说日语、英语和中文,你将被他们招徕个千遍百回……这些在世界各地都似曾相识的场面,多少叨扰了一个人的唐朝梦境,如果不是彻底将它们摧毁了的话。

文章作者

唐克扬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495人

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三十岁的恐慌

如何度过1/4人生危机

5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