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于佩尔:行走在电影国

作者:驳静

2017-06-25·阅读时长11分钟

212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94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法国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

从“佩姨”到“少女”

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从广州飞到北京,航班前后延误了4个小时。几项行程取消了,但还是赶上当天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影迷见面会。活动结束,拥上来签名的人很多。于佩尔签了几个,很快就被塞到车里。上车后,她问跟她一起来的摄影师卡罗尔(Carole Bellaiche):“这有点仓促啊,嗯?”

卡罗尔把这件事当笑话讲,还跟我模仿了于佩尔说这句话时的神情,“带着点无辜”。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在提到于佩尔时,几乎总是称一声“佩姨”或“于阿姨”。而她在上海文化广场的首次亮相,主持人开场白中的“于阿姨”迅速被现场影迷大声纠正为“少女”。 

她这种少女感,是观众从她所扮演过的角色里叠加出来的一个人设吗?显然不是。64岁的于佩尔,这十几年来并没有真的出演十几岁的姑娘——不过这回上海、广州、北京的三场“于佩尔朗读杜拉斯”,她读《情人》倒真是15岁半的少女附体,特别是当她捡起自己身上的一片裙裾,在手里反复纠葛并告诉大家这件白绸裙子的来历时。

实际上于佩尔的银幕形象,多半集中在“内心扭曲而强大的杀人犯之女”(范霍文导演的《她》),或哲学劲儿十足的巴黎中产阶级(米娅·汉斯-洛夫导演的《将来的事》),甚至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复杂人物设定。她早年得戛纳电影节影后的《钢琴教师》不必去说,和哈内克拍的新片《快乐结局》也仍是克制又汹涌的中产阶级形象。

摄影师卡罗尔说这是她特有的气质。1994年,于佩尔为《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担任了一期主编,卡罗尔就在这当中与她结识,这次中国之行的海报肖像正是出自卡罗尔之手。按照卡罗尔的观点,于佩尔的瘦小身形在“少女感”或是“天生不引人注意”方面,都起着作用。在巴黎,她很少遇到被影迷围观的情形,但又不是那种墨镜口罩武装起来的低调,她的“discrète”(不引人注意)可以说有点浑然天成。


电影《在异国》剧照。于佩尔同时扮演三个女人

跟她差不多同时代且也仍然活跃的另一位法国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就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德纳芙一头金发,又有模特身高,这让她走到哪儿都自带聚光灯,几乎没办法混迹在人群中不被发现。但于佩尔就毫无压力。她身形瘦小,目测只有一米五几,完全不是那种会制造大型交通阻碍的女明星。卡罗尔说她通常随手捆上头发,戴个眼镜就能出街。

这个情形在2001年的纪录片《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Isabelle Huppert,une vie pour jouer)中出现过。她戴着顶毛线帽,穿着明显大了两号的深色厚外套,全景镜头中,很快就不太能分辨哪个是她的背影。

这趟中国行程,于佩尔在三个城市一共只给了平面媒体15分钟专访时间。我跟她聊了聊杜拉斯、帕斯卡·朗贝尔、哈内克,以及“为什么演员就像盲人”,并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都为自己的愚蠢问题感到气急败坏。 

文章作者

驳静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三十岁的恐慌

如何度过1/4人生危机

5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