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阿尔比诺尼

作者:朱伟

2018-02-26·阅读时长4分钟

6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56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伟)

阿尔比诺尼逝世于1750年1月17日,今年是250周年纪念。他比维瓦尔第大4岁,比巴赫大14岁,1671年6月14日出生于威尼斯。威尼斯从16世纪起就成为音乐中心,“威尼斯乐派”最初指围绕圣马可大教堂活动,以蒙泰威尔第为代表的作曲家们。蒙泰威尔第逝世于1643年,他逝世10年后,意大利器乐时代的先驱者科莱里出生,这是文艺复兴后期与巴洛克早期的交替。阿尔比诺尼比科莱里小18岁,音乐史上,他居于科莱里与维瓦尔第的阴影中,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价值——他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太美了,而巴赫当年就很推崇他的对位能力。

阿尔比诺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造纸商家庭,他音乐中的典雅抒情与家境极有关系(相比较,维瓦尔第的父亲就是一位平民出身的乐师)。他先是一位迷恋小提琴技巧的业余爱好者,然后又对歌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威尼斯当时乃歌剧之都,他沉浸其中,一生写了约50部歌剧,娶了一位著名女高音为妻。遗憾是,音乐史否定这一段时间歌剧的轻俗表达,他这些歌剧也就大多被岁月埋没,只留下长长的曲目。我广泛搜求,才在法国Erato唱片公司找到一部他的节庆田园剧《曙光女神的诞生》(Il nascimento dell'aurora)。田园剧实际是为节庆而作的歌唱芭蕾,这是为当时奥地利查尔斯六世的女儿玛丽娅·特蕾莎公主的生日而作,约作于1710年。它将特蕾莎公主比作曙光女神,不需情节,在开端欢庆她出生后,全剧就是用不同的歌声讨论对她的教育方式。希腊神话中的达芙妮与阿波罗,以及道德之神泽费罗、弗洛拉与达芙妮的父亲河神都成为发表意见的角色。三个女高音,一个假声男高音,一个男高音构成五个声部。就音色而言,我喜欢阿波罗的假声男高音,全剧精华就在他与达芙妮的二重唱。

阿尔比诺尼一生留下最有名气的作品是《G小调柔板》,几乎所有人都熟知它的旋律。但它其实是意大利音乐学家贾佐托(Remo Giazotto)1945年在“二战”中焚毁的一所图书馆的废墟中找到的一份手稿中的片段改编而成,严格来说,它并非阿尔比诺尼的作品。这首管风琴与弦乐合奏,其中有小提琴独奏的《G小调柔板》,以管风琴缓慢地叙述一个梦境开头,然后弦乐合奏似无法承受人生重负般呻吟而令人心酸。哀伤无法排遣,又转换成一种自我安慰般的温暖。中段小提琴的一长段独奏似乎通向多少丰富精彩人生都被淹没的悠远广漠,随后如水弦乐所表现的慰藉反而表现更为积极。管风琴再加入后,情绪变成热烈,似乎是人生庄严之颂歌。最后是独奏小提琴的余音绕梁不绝。这首作品,我固执地喜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版本,也许就因为它是我购买的第一张胶木唱片。那张唱片封套上是威尼斯一栋在暗绿色河水中已经倾斜的老房子,那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1972年的录音,演奏时间10分01秒,将沉思的迷人气质推向了极致(卡拉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数码录音,演奏时间进一步延长至11分46秒),与他比,其他版本都显得过于匆忙。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东北人都是大明星

东三省艺人分布图

8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