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良渚 | 5000年前的古人生活比我们还精致得多?

作者:刘斌

2018-10-06·阅读时长8分钟

191849人看过
刘斌老师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三十多年潜心良渚考古,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他博学善思,以考古为终生事业,并致力于探源中华五千年文明,将良渚文化推向世界。本讲分为三小节,分别从良渚的文化起源、良渚古城和最早的水利工程、良渚玉器三个方面,揭开早期史前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

1.1 良渚 | 5000年前的古人生活比我们还精致得多?

17.0MB
00:0018:3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我是刘斌,也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和良渚古城到目前为止考古的主持人。这一讲我将带大家走进良渚文明。第一节,我们要说一说,为什么良渚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实证?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

我们常常说中华5000年文明,但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什么是文明。在考古的概念里,文明实际上是指国家起源。那么说到中华5000年文明,实际上中国史书的记载从夏代开始只有4100年,夏代的纪年。但是国际上认可的、有实证的中华文明,大概承认到3600多年前殷墟的考古。

我们怎么证明中华5000年文明?在这儿给大家讲一个概念,人类的发展在全球具有共性,具有同时性。人类发展的起源到今天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候,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然后是定居与农业的产生。在此的299万年,人类与黑猩猩的世界或者我们知道的大猩猩的世界有点类似,是一个真正的原始社会,在考古上称为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万年,人类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时候,例如我们知道的,像埃及、西亚、印度等都是在这时候进入了一个国家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怎么样证明我们的国家也在五千年左右进入到一个国家社会,进入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只有考古的实证才能得到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认可。

良渚文化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具说服力的文明之一。从规模、从社会等级、从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从城市规划等方面,证明其社会发展程度不亚于古埃及,不亚于西亚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通过这些年的考古,已经得到世界考古学术界的认可。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中国也是在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社会。

良渚文明发展程度已达到国家水平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它的年代距今5300年到4300年,是新石器晚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常常有人问既然有良渚文化,那么河姆渡文化也应该是文明?他不太了解考古界对于文明的概念。

▲良渚古城整体结构图

实际上,我们在考古表述上常讲到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晚期非常重要、非常发达的考古学文化,这容易给人造成一个概念——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比较落后、比较原始的社会。所以我现在常带别人参观时,会说良渚文化时期与古埃及是同时期。首先告诉他一个时间的概念,古埃及是一个参照系,这是大多数人知道的,一个很发达的文明。它存在的年代与良渚文化基本上是同一时期。五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这一千年,如何证明该时期的文化已达到国家级水平?我们主要通过生产力、大型的工程以及社会发展等级来命名。以前,随着考古界的发展,根据西方总结的标准,国家的产生以及文明的产生有几大要素,比方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出现、金属的出现。这些标准用来衡量我们国家起源和中国文明,不太合适。因为标准是人制定的,目的是为证明社会的发达程度已经达到具有国家组织形态的水平。

良渚文化虽然没有金属,没有明确的文字,但是我们发现其大型的工程、社会等级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足以证明它的社会绝不亚于古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良渚的发现——长江流域文明摇篮

中国的金石学是从宋代开始,但是真正意义的考古学,所谓的近代考古学是在一百年前传入中国,并开始了中国探索古人类文明的历程。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是中国整个考古学的一个代表。良渚文化在1936年由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次发现,当年的发现受到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现而引起学术界对于古文明的一次探讨。

1936年,当时有个吳越史地研究会,他们组织了一次对杭州古荡遗址的短暂发掘,发现了黑陶。那时,中国考古界有个观点认为西部的是彩陶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东部是黑陶文化,都是我们原先不知道的、夏代以前的早期文明!因为在良渚一带发现了与山东龙山文化相似的黑陶和磨光石器,所以当时就把它归入到山东龙山文化向南传播的一支。因为中国的史学界早期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则是蛮湿之地,很久之后,才得以开发,所以我们为发现了这样的早期史前文化感到很兴奋!

良渚古城的面貌

良渚古城经历了一千多年,从5300年左右,然后一直到大约4100年的过程。最初的设计是一个三平方公里的内城,中心位置是宫殿区。宫殿区的高台相对于周围的高地大概有12米到16米。宫殿土台的外围,是工匠居住的一个系统。他们基本的生活模式是一条大概二三十米宽、三四十米宽堆筑而成的高地,上面住人,临河而居,非常像现在的乌镇。最初大部分城内城外的河有四五十米宽、五六十米宽,住在河边的人常往里倒生活垃圾,有的被填平了,有的只剩10米、20米。现在我们在良渚的河里可以发现大量的生活用品,陶器、木器、骨器、包括加工残剩的玉料等。

最初在是城内三平方公里范围,随着人口的增加,到良渚晚期开始修建外郭城,外郭城的模式和城内差不多,都是一条高地,一条河这种模式。良渚人之所以生活在城墙上,一是因为良渚古城的位置,对于其他文化、其他族群而言,是一个大后方,比较安全,所以不存在军事上的防卫体系。另一个原因是,住在城墙上也是一种防卫。城墙外有好几百米宽的水面,有的甚至有上千米宽的水面。这样的水面,给人的感觉就像水泊梁山,进来挺不容易的,但景色非常好。这样一种场景,既起到防卫作用,也是一种生活模式。

▲良渚古城核心区结构图

我们现在认识的良渚,它的居住模式,是在沼泽地上堆起高地,然后两边形成河,类似于江南水乡,像乌镇周庄的生活模式。良渚时期,在城墙东面发现了美人地遗址,河岸用木板做成,像现在周庄的河岸是石头做的,而良渚时期的木头比石头更容易加工,所以它都用木头,现在保留的挖下去的木板高度有1米7多。它也有这样的垂直河岸,当时的河岸做的非常考究,非常漂亮,我们挖到很多良渚时期的河。河边上的护岸,先用竹篱笆、竹编,然后再用木桩固定,木桩的粗细与木桩的间距几乎是一样的,可见当时的良渚有着一个非常考究的、标准化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不像我们想象中五千年前,人可能是比较落后或者比较原始的状态。

我认为在那个时期,良渚古城里生活的人的样貌起码是一个非常精致、非常神话般的形象。它的精致来自于我们发现了人都是配佩戴玉器,用非常高级的漆器,例如涂了红色油漆的杯子,很多陶器上也刻有非常多精美的花纹,其生活精致程度比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要高。

▲漆器(复原)

良渚玉器上的文字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良渚已经有六七百个的符号。在陶器、石器上面有很多不同的符号,这样的符号到现在我们还不能证明是文字,因为文字有读音,也要有一个连贯的表达。它应该是文字的一个初级阶段或者文字前身,我们现在只能称其是一种刻画的符号,但很多符号已经具备了一种表意的作用。有的陶罐上刻了一圈的符号,这个符号是象形的,画了一个动物和一个网,从中我们知道它表达了一个故事,关于一个狩猎的故事。所以我们推测它应该是文字的前身或者初级阶段。

良渚文化之后,在长江下游地区,我们有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现在考古界将龙山文化称作龙山时代。夏代之前的两百年,社会大概进入到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比较短暂,从我们发现来讲,它的生产、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比良渚有进步。在文化面貌上,与北方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它的文化范围更大。在良渚末期或者良渚之后,浙江一带叫好川文化,从温州丽水地区发现的玉器,一种台形的玉片,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也有发现。这背后告诉我们,在良渚时期,文化的一种交融圈可能是从长三角,再到浙江的南部,但是良渚之后的一个文化交融圈,可能就到了浙江的南部、福建,然后一直绕山东整个大的交通圈,再后来就有中国的百越,包含广东、福建、江西一直到江浙这一个范围。

有了前面的文化交融的过程后,那么就有后面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之后就有所谓的定九州,我相信有大禹治水发生过。它对于整个区域有一种版图的概念,所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大禹治水之后,中国一直存在一个“中华正宗正统“的概念。然后改朝换代,大禹作为一个类似于国家起源之始祖般的人。

良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代表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代表?现在考古界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从多元到一体。虽然中国的版图有欧洲那么大,但我们是一统和一体的概念。一体的概念并不是强权或是强加给他一定要一统和一体。在考古研究中,中国版图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不像欧洲那么好,风调雨顺。中国的北方经常干旱或者寒冷,而南方遭遇洪水台风。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要联合和互补。

从考古的发现制造看,大概从七八千年开始,从东北到广东,在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相当于后来的“大禹定九州”,这个范围内一直在交流、在流动。考古在今天已经建立起中国每个区域的文化谱系和文化圈。我们知道哪个东西在哪个地方先有。一直发展下来,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在很大范围上是通过相互交流与互动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概从七八千年前就开始了。

以玉器来讲,从东北红山、兴隆洼文化再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再到后来的玉璜,良渚文化有玉琮,我们知道它是良渚人做的。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在这么大的版图里,在七八千年里,它是互动的,叫多元一体。只有这样的交流,个人才会有认同感。因为我们不光长得一样,我们的信仰、认知也相同,然后再有语言的相通,然而欧洲的大版图上有很多语言板块,语言不通。中国为什么会变成一体?因为语言的相通。有了这些,我们通过考古才可以知道中国是怎么样一步步发展来,尤其近些年的发现中,我们通过玉器将很长的历史串起来。

▲ 玉琮

▲ 玉琮

讲到中华5000年文明,我相信中国在6000年到5000年这个阶段一定有。早在80年代末,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中华文明的起源应该是“满天星斗”。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发展起来的文明。只不过今天,我们对良渚的认识比较完整,良渚的表现也更强一点,良渚文化作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一个代表,与后代文明是有关联的。

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有关本节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们会说说良渚古城和最早的水利工程,谢谢!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刘斌

发表文章24篇 获得788个推荐 粉丝757人

良渚古城发掘领队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7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