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读推荐
2020-02-23·阅读时长8分钟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书中写道,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选择一天
去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
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
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
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如果说,考古是文明的“第一现场”,那么博物馆
则是大家进入文明的“第二现场”,从发掘转向了
收藏、展示。现在,随着越来越多人到国外旅游,
博物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打卡地。 博物馆凝结了
人类的智慧,存放了人类文明的见证物, 是大众
与文物直面的场所。在博物馆中, 人类文明被高
度浓缩。如今,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 “文化艺
术之旅”也越来越被推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
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如何看懂博物馆? 如何逛一
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成为了很多人面临的一个
困惑。
在这里,我们邀请到了著名艺术史学者、芝加哥大
学的巫鸿教授,巫鸿老师长年任教于国外,兼具艺
术史深度和国际视野,他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博物
馆观看经验,为大家解读博物馆的观看之道。在他
看来: “如果要谈美术馆的最大价值,我认为就在
于看原作。所以怎样能告诉大家原作是重要的,可
以传达更多的信息,这应该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
能。”
在中读《博物馆观看之道》精品课中,我们选取了
13座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大家熟悉的“镇馆之宝”为
切入点,梳理出了100多件世界文明的关键见证物,
邀请国内“最”熟悉它们的主讲人,带大家了解世界
上著名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文物背后所承载
的文明。中读君也将课程中的一些有感触、有意思
的读感收集起来,集合成这期读感周刊。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精品课“博物馆观看之道——解密
100件全球镇馆之宝”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读感。)
有历史印记的展品
@东方羽漠
从私人收藏,到美术馆,到博物馆,藏品/展览与公众
的关系愈发紧密,藏馆从私人空间经由现代化而发展成
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从传达个人/群体趣味到记录、
追忆文明的发展再到聚焦于艺术主题,不同的馆又承载
了不同的功能,拥有不同的表达逻辑。在看展品时,我
们应当注意,是在看有历史印记的展品,还是有强烈个
体特性的艺术品,方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感受者;方
能不辜负这些凝固了时光或思想的或雄伟或小巧的独立
空间。
那些流落海外的文物
@lvwenpei
每个人对于艺术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时去参观
美术馆,看到“名画”前人山人海,于是去人少的地方
参观时,经常会邂逅一些特别喜欢却不太有名的艺术
品,有时看入迷了回神的时候,与同样在画前驻足的
人眼神交汇,相视一笑,便是一瞬的交流了。对于流
落海外的文物,文物的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论和回旋
的余地,但现实是历史上的掠夺与今天的保护并存,
无论它来自世界哪里,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它的
学术价值和研究成果是属于全世界的。
微缩胶囊
@Joan
想起尼尔盖曼写过的一句话:最详细逼真的地图就是
土地本身。对于艺术品而言,最详尽的博物馆也就是
它所处的时空了吧。博物馆、美术馆就像是一个微缩
的胶囊,从匆匆流逝的时间中,从破坏一切的战火中,
从无法遏止的遗忘中,把这些珍贵、重要而美丽的纪
念品抢救下来,留给后世。这是多么壮美而悲伤的事
业啊。
美术馆的公共性
@两点半消失
平时好像没有怎么思考过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区别和关联,
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中文语境里的分工已经很明确了所以
没有疑惑过吧。但课程里提到了美术馆的公共性,这是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出现在近代的美术馆有着鲜明的时
代需求功能。
艺术不分国界
@一块石头
的确,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就拿老师举的苏州博物馆来
说,我第一次去苏州博物馆的时候,确实感觉他的这个
艺术建筑和园林整个的结合是非常独到的,直接就给人
一种置身与其中的艺术享受。
两条腿走路的艺术
@秋
听完本篇有两大感悟,一是美术馆,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
视觉,物质材料。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确应当在教学中
有责任承担起美育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为学
生今后继续接受通识教育服务。二是艺术作品,美术馆承
担着中华文化推广的任务。人们应该好好利用与挖掘。
▲蒙娜丽莎,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全球性现代化产物
@135*****671
怎么看展览,巫老师说,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展品上,并
且可以对展品进行讨论品析。老师还说,学习任何东西,
可以不仅仅拘泥于文字,在视听方面,也要多多顾暇。
原来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是全球性的现代化产物。
不要走马观看地看展
@Yvette
看展如果不想走马观花,就得一件一件作品去看。现在
视觉、图片在教育方式的实用上和研究都有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多媒体设备的发展。博物馆参观对
于历史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中国没有百科全书式的
博物馆实属无奈,国外此类博物馆大多与殖民历史有关,
现在已不可能。不过通过馆际合作“借展”的方式还是有
可能实现的。
视觉化是教育工具
@赵杨 崂山耕读
老师在这一节讲了几件我觉得很有趣的点:看展览之前
最好先做功课;中年以后对美术馆感兴趣的人很多;视
觉化是教育中很重要的工具;以及艺术是全人类的——
我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也应该增加一些国外的东西。
不要迷信权威、浮于表面
@bones
这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老师所说的,总想着最
有名的作品也会变成一种迷信。一定要警惕这种思想。
不要迷信权威,要真正懂得为什么好。看展馆应当是一
种精神的内化,而不应当浮于表面,将其理解为简单的
打卡告知别人。
▲奥赛美术馆
不限于大众审美
@Jing
艺术有很个人很主观的一面,对艺术的欣赏和评价是不
是偶尔也可以不限于“大众审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由大众媒体或者“统一标准”所塑造出来的名家,大家以
及他们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艺术的普及与
推广。即使大家只是为了草草看一眼那幅著名的蒙娜丽
莎而涌进卢浮宫,那起码去到了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保
不齐不经意地被里面其他的作品打动而从此对艺术发展
出更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要看原作?梵高的震撼
@萧小竞儿
为什要看原作?永远记得第一次在梵高博物馆看到梵高
原作时的震撼,那些色彩的层次,笔画的走向,每一笔
透露出来的力度,都让人觉得更接近这些作品了。而这
种细节是电子图片永远无法给予的。
▲苏州博物馆
像玩一个开放式游戏
@王大正
一件作品凝结了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等等因素,这些
因素使作品必然以这样的方式而不是那样的方式被表达
出来。 在模仿原作时,无论模仿者与创作者有多契合,
也始终是回望,沉浸于过去并非艺术的本意。 就像在
玩一个开放式游戏,彼时彼地根据你的个人经历你可以
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复制原作就预先设置了正确答案
从而失去了艺术的触角。
“环境”与云看展
@Yvette
课程的标题为“观看之道”,让我想到了约翰伯格的《观
看之道》,里面也提到摄影的发展对艺术品的影响,图
片反映的信息已经可以被无限复制,原作的意义更多在
于它是““原作”。巫鸿老师这里也提到去美术馆是为了
看原作。角度、色泽、质感、介质这些应该也只有看原
作才能感受到吧。巫鸿老师还很强调美术馆的环境与展
品的关系。“环境”大概是线上“云看展”和实体的一大区
别吧。
博物馆是知识和美感的来源
@一块石头
博物馆是知识和美感的来源,这句话值得细细的品味啊,
一方面我们去博物馆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比如这些产品
一开始创造他的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的有时候我们就
是不管他的功能的话,也会有一个最直接的美感享受。
建筑和作品的的融合
@文心89
现在到一个地方,越来越喜欢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其实
很多博物馆的建筑都是很吸引我的,譬如阿布扎比卢浮
宫博物馆。我觉得建筑和作品融合为整体看是对待一个
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合适的打开方式。
感官上的碰撞
@胡桐
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个参观的地点总是他的博物馆或者艺
术馆。在我的生活中,博物馆是一个让我超脱于当下时
代的场所。它给予我与过去的某个存在发生交联与感官
上的碰撞的权利。
▲雅典卫城遗址
跨越时空的共情
@澜静
通过这堂课更多了解美术馆与博物馆之间共通性和不同
性,19世纪美术馆、博物馆才分开,博物馆以“物”为主,
美术馆是音乐、舞蹈、戏剧艺术教育,提高我们的艺术
鉴赏能力,对日后看展览非常有帮助。
物与情感链接
@六粒米
区别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真的对我很有必要,美术馆还
是偏向视觉性的,博物馆可以从个人收藏出发,与个
人的审美与个人文化有关,而物的概念比美术更宽范
也更主观性,物可以与情感链接更多。
贵族私藏开放
@SJLU
大量的艺术品从贵族的私藏变为美术馆中的公开展品,
离不开人们不断的抗争,这种争取的目标不仅仅是基
本生存的权利,还有更高层次的福祉。当大家都有自
由欣赏艺术的能力的时候,也许可以说这个社会是稳
定的,是好的。
永恒的对话
@178*****904
美术馆适合和朋友浪漫约会,博物馆适合一个人深沉
徜徉。在伦敦看过几个画展,当代艺术画家的集合展,
大都是抽象作品,或者波普艺术。还是喜欢博物馆的
感觉,建筑,室内设计,作品融为一体,构成一个永
恒的对话,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只能阅读无法参与,
所以这一切好像更加神圣。
走进古人世界
@和云伴月
对博物馆感兴趣完全是源于15年的意大利之行。乌菲
兹、学院美术馆、梵蒂冈,还有很多外表看起来毫不
起眼的教堂礼拜堂等都珍藏着大师们的真迹。这些人
类艺术的瑰宝令我们参观者穿越时空,走进古人的世
界。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去探寻这些艺术品背后故事
的过程同样令人着迷。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点击下图,浏览本专栏目录页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227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