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上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在写《屈原》历史剧时,称要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这部剧鲜明地塑造了屈原和楚怀王的立场反差,并达到了以屈原之冤衬怀王之昏庸的效果。剧本描写了南后郑袖、张仪共同构陷屈原,使得他原本主张的“联齐抗秦”破产,郑袖更是一不做二不休,造成屈原调戏自己的假象,让楚怀王一气之下改变了国策,接受了张仪的联秦主张。屈原在剧终喊道:“我现在只恨张仪,是那张仪在作怪。”该剧并未贴合史实,在文学上也一直受到诟病,但在社会效应上却得到极大的响应。屈原的呐喊在抗战胶着、国共不容的年代激发了积蓄的民怨,也使屈原的爱国主义形象由此定格,楚怀王也成了黑暗世道中众人皆醉的典型。在方铭看来,楚怀王时代,不能说毫无建树,但楚王伐秦心切,又志大才疏,是楚国走向衰落的主观因素。

05-29 16:29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