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凝视CT片上蔓延的阴影时,真正需要治愈的或许不是某个器官,而是这个撕裂时代带给我们的精神症候,正如今天年轻人用“emo”包装情绪创口。新冠疫情期间的方舱医院,像极了本雅明笔下的“拱廊街”——这里既是隔离空间,也是众生相的展演场。年轻志愿者防护服上的卡通涂鸦,让白色恐怖里开出温柔的花。当健康码成为数字时代的健康护身符,我们正在经历福柯预言的“生命政治”现场。那些跳动的绿色箭头,丈量着自由与安全的永恒悖论。那些在病床上读过的文字、在疫苗瓶里晃动的历史、在口罩后面交换的眼神,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人类最伟大的医学,永远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舞者用肢体演绎帕金森患者的震颤。当疾病从羞耻的暗柜走向艺术舞台,或许我们终于懂得:接纳脆弱,才是真正的生命强力。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时,我忽然明白:年轻人对疾病题材的痴迷,或许源于对脆弱的共情。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活着”的重新确认——生命如薄冰,却因短暂而更值得炽热去爱。
05-30 23:01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