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平生志业匡尧舜

作者:三文魚

2020-07-13·阅读时长6分钟

824人看过

有些文人生前放浪,仕途坎坷,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笔下诗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去世三十年后,就有官员为这些人奏请,想为他们追赠进士名誉或赠官。其中一人便是跨越晚唐和五代的词人韦庄。

1.一首长诗背后的离乱

京兆杜陵的韦姓,是唐代的世家大姓,该姓曾先后出了武则天时的宰相韦待价、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待价征讨过吐蕃,韦应物曾写过“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诗句。到了唐末,韦家衰落,韦庄降生人世。

韦庄出生于公元836年,字端己,“才敏过人”。童年时,于长安城中从师读书,“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下邽感旧》)。青年后,开始应科举,但屡试不第。公元878年(乾符五年),更名韦庄。科场不第,自然煎熬着他的内心,但他仍然在等待一个机会。公元880年(广明元年),当韦庄还在为第二年的春闱做准备的时候,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大唐的祸事——黄巢攻了进去。

【长安城下的阴影】

公元881年1月,黄巢领导的起义军攻陷了大唐的都城——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避难。占领长安后,黄巢没有采取任何安民措施,一心一意为登基做准备。这时,震动长安百姓的惨事发生了。黄巢领导的起义军,走上了街头,如明火执仗的强盗一样杀人越货,“各出大掠,梦市肆,杀人满街”。等到唐军再次反攻时,黄巢称帝梦破灭,一怒之下,“焚宫室而去”。起义军的身后,只剩下火光漫天的宫阙、房舍,还有沿街老百姓的哀嚎。

黄巢占领长安后,应举文人们要么陷入贼军,忍辱偷生;要么四散逃离,保全性命。这次灾祸不但中断了韦庄的科举梦,也让他和弟妹失去了联系。所幸他在不久便找回了弟妹,并及时逃到了洛阳,寓居到了洛北乡村。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不但渴望僖宗返回长安,平乱以稳定人心,还写下了黄巢攻占长安的叙事长诗——《秦妇吟》。

秦妇吟(节选)(韦庄)

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

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混混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

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秦妇吟》长达二百三十八句,总共一千六百六十六字,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叙述了黄巢攻入长安前后的情况,成为最长的一首唐朝叙事诗。与此同时,这首诗还让韦庄获得了一个“秦妇吟秀才”的称号。

兵火交作的日子暂时结束了,等大臣公卿冷静下来后,才在韦庄的这首诗里看到了长安城百姓遭受的沉重苦难。而那时的韦庄,依然还在追求出仕的路上。

2.半生漂泊里的纠结

公元883年(中和三年),镇海节度使周宝途经洛阳。韦庄受到他的赏识,投入到他门下,成为了一名幕僚。次年,他便南下润州(今江苏镇江),正式开启了他的门客生涯。在周宝处做了两年幕僚,到了公元886年,也就是光启二年,韦庄得到了一次外派的机会。这次外派的任务,主要是奉周宝之命北上,准备前往陈仓(今宝鸡的旧称)迎接圣驾,与此同时还带着他的仕进想法。

【唐僖宗的二次出逃】

黄巢退出长安后,唐僖宗也于公元885年(光启元年)返还了长安。可是没过多久,掌管神策军的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容为争夺安邑、解县的盐利发生冲突,而此时王重容又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逼近了京城脚下。这年的十二月份,田令孜携唐僖宗不得已再次逃出了长安,先是逃到了凤翔,后来又逃到了宝鸡、兴元(陕西汉中)。

这次前往迎接圣驾,其实只是他半生漂泊的一个开始。前往宝鸡途中,听闻僖宗去了兴元,他便决定途径洛阳,返回润州。返回途中,因战事阻隔,他先后路过多个地方,足迹遍踏多处道府。

前路漫漫,而此时,润州的时局又起了变化。公元877年(光启三年),镇海发生军乱,周宝手下大将张郁酒后叛乱,周宝被逐。看来,周宝也不能依附了,于是韦庄便开启了漫长的游历生涯。其间,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或许充斥着矛盾和纠结。

关河道中(韦庄)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

“平生志业匡尧舜”说出了他的志向,也就是希望辅助像尧舜那样的明主,而“又拟沧浪学钓翁”则是他在现实之下的深深无奈,透露出一股想归隐的心情。古人讲:“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唐末的沉重危机,已然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比如长安的那次动乱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而与日俱增的岁数,将来还能否有所作为呢?

游历期间,他游章江、建昌渡、鄱阳湖,访寻友人,凭吊古迹。居无定所的背后,是对家乡深沉而执着的依恋。

遣兴(韦庄)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

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异国清明节,空江寂寞春。

声声林上鸟,唤我北归秦。

漂泊江南,疾病缠身,远离长安,北归不得,寂寞的心绪无以排解,思乡之愁绵长而柔软。在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绪下,尽管青春韶华已过,还依然压不住他更为强烈的仕进心火,还有他那一直不曾放弃的人生理想。

3.平生志的安放

公元892年(景福元年),即将迈入六十岁的韦庄再一次到了长安。881年的那次灾祸,他不会忘。但是此刻,他早已没有心思品味那件事了,他这次又开始了拜谒权贵、寻求举荐的活动。可惜的是,他又一次落第了。

两年后,韦庄一举中第,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尽管他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五十九个年头。

喜迁莺(韦庄)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大半生已经过去,高中后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长安城外,人潮汹涌,香云缭绕,鸾凤飞舞,这是步入庙堂后的喜悦。及第后,韦庄谋得校书郎一职。

得到任命后,韦庄受唐昭宗之命,跟随谏议大夫李洵入蜀,调节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争端。调节无功而返,但韦庄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回长安后,他于公元900年先是担任左拾遗一职,后又担任了左补阕一职。然而,此时的唐朝,早已不同往日,宦官刘继述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昭宗,新立了太子。至此,韦庄对动乱的唐朝彻底感到绝望。第二年,西行入蜀,成了王建的奏记。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此时的他,早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翁。回首自己漫长的游历生涯,他一心仕进,企图做出一番功业,然而动乱的时局,只能让他远离长安,最终寓居南方,老死他乡。

在王建处,他专以仕进为意,先后任安抚副使、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907年(天佑四年),唐朝正式寿终正寝,哀帝“禅位”给朱全忠。此时,他也劝王建称帝,毕竟“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

于是,在国土的西南角落,前蜀出现了晚唐五代的乱世里。而后,韦庄订立制度、号令、行政、礼乐,自己也官至宰相。或许,这才是对他“平生志业狂尧舜”的一种补偿。但他心里清楚地明白:他的仕进之心还是为了朝廷,为了君王。在蜀地时,他在浣花溪畔寻得杜甫草堂的旧址,依照原先的规模结茅草为一室,居其处而想起人,写下“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并且日夜吟哦,直至去世。

菩萨蛮(韦庄)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韦庄生活在唐朝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大半生都在漂泊离乱之中。他创作的诗词,将个人情感寓于文字中,触目寓怀,有感而发,既有羁旅之愁、故国之思,又有相思之泪、爱恋之情。

韦庄著有《浣花集》十卷,后人辑其词作《浣花词》。他和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文章作者

三文魚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