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自助餐能拯救餐饮吗?

作者:黑麦

04-28·阅读时长5分钟

238人看过
曾经盛极而衰的自助餐,如今又火起来了吗?

自助餐能拯救餐饮吗?

11.7MB
00:0008:32
金鼎轩在北京建国门外大街开设首家自助餐门店(视觉中国 供图)

2025年,仍旧是餐饮市场低迷的一年,继2024年有近300万家餐饮实体店闭店后,今年仍未出现扭转态势。但就在这一困局中,自助餐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一些品牌实现了快速扩张,并下沉到单价更低的市场中。老字号、传统餐饮企业转型步入自助餐领域,例如“庆丰包子铺”,在个别门店中推出售价在30元内的火锅畅吃套餐;“金鼎轩”更是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沿线开设了自助餐首店。这不禁让人好奇,自助餐到底能不能拯救餐饮?

中国自助餐厅大面积问世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此前那些定位高端、主攻西餐,被普通民众视为“奢侈消费”的酒店自助餐纷纷转型至社会餐饮:“好伦哥”于1998年登陆中国,推出了39元比萨自助经营模式;哈尔滨的“金汉斯”以鲜酿啤酒和巴西烤肉风靡30多个城市;“小肥羊”主打“套餐式无限加肉”,成为当年火锅自助餐的顶流……随后,在中国第一轮餐饮热潮的推动下,自助餐一度成为家庭亲友聚会的首选。

自助餐的黄金期是在2005年后,市场的扩张与细分让它迎来了更多商家。日式自助、牛排自助、无限量烤肉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在一众自助餐品牌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金钱豹”,这是一家诞生于中国台湾的企业,在2003年登陆上海,开启了“国际口味模式”。顾客排队领取现杀的龙虾刺身,使用南非干鲍现包的汤圆;厨师现场分解帝王蟹,服务生穿着颇有些夸张的制服给食客递送鹅肝、牛排、哈根达斯冰淇淋,这些在市面上本不常见的食材,在“金钱豹”都被做成了无限供应的菜肴。新颖的水晶吊灯与开放式的餐台,餐厅循环播放着周杰伦的《简单爱》或梁静茹的《勇气》,夹杂着服务员用推车更换餐盘的清脆碰撞声,一度让这里座无虚席。

2017年时,中国餐饮消费升级,外卖崛起、网红餐厅分流客群,似乎是为了应对市场的改变,或许是挣扎在利润的红线上,“金钱豹”的帝王蟹被换成了冷冻雪蟹块,现杀龙虾变成了冷冻虾肉,在粗暴的经营和舆论的批评声中,餐厅最终关门倒闭。那段时间,传统自助餐纷纷被贴上“低端”的标签,开始迎来低迷。

除了新餐厅的冲击,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注重自我的食客群体,开始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轻食”“少食”一度成为时尚,自助餐往往和暴饮暴食联系在一起。一些注重口味的食客,比起“吃到撑”“吃到饱”,更在乎自己吃到了什么,他们喜欢追随某位厨师的手艺,或是某种菜系的特殊味道,他们无法在自助餐厅里找到快感,也会认为吃自助餐是件“没有品位”的事。在一些美食爱好者的回忆中,“自助餐仿佛是属于年轻时代的专属记忆,因为成年后就很少光顾自助餐了”,他们说,那些酣畅淋漓的饮食,总是伴随着青年时期的聚会,“回忆起自助餐,就能想起自己当年脾胃健运、代谢旺盛的消化系统”。

“总结起来,自助餐厅的寿命大多都不算长”,曾在北京开过两家自助火锅餐厅的于昭远说:“在过去,自助餐厅主打的都是‘大而全’,菜品包罗万象,但口味几乎只能做到标准出品。随着餐饮业主打的招牌菜越来越垂直,越来越小众,就很难让食客的目光集中在这些‘标品’上,北京的自助餐厅几乎三到五年就会关门,数量也在那段时间呈现锐减趋势。”自助餐厅的第一次回暖,是在疫情防控后期。首先是三四线城市出现了消费升级的趋势,自助餐的标准化迅速填补上了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冷链物流的发展和预制菜技术的提高,降低了食材成本,使低价高质成为可能。在这段时间,自助餐的品类也在不同地区瓜分市场,鼎足而立,“主打海鲜的”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主打火锅自助的”聚集在川渝地区;由于港口优势,长三角的自助餐厅多为日料;因饮食习惯,东北及华北地区则聚拢了更多的自助烧烤。

2024年,正餐、咖啡、奶茶、火锅、小酒馆相继受到消费不振的冲击。这一年,鲜有新的餐饮品类出圈,也没有菜系翻红,商家的目光由此转移到了老少咸宜的自助餐,为了应对低迷的市场环境,餐饮从业者希望用高性价比招揽客人。

刘家乐曾是粤菜餐厅经理,这家餐厅位于北京朝阳区东大桥的商场中。2024年初,由于生意惨淡,餐厅内部在几轮讨论后,决定转成自助餐,希望通过人均几十元的自助餐餐标让生意起死回生。“当时我们还怕客人来多了会赔钱,在网上看过一些文章,比如《为什么自助餐一吃就饱》《自助餐商家套路》之类的文章,之后,我们也精简掉了一些利润率不高的菜,保证每单客人能有20%左右的利润。”

起初,餐厅有八成左右的上客率,客人大多在菜单里点出单价最高的虾饺、叉烧等菜品,但刘家乐并没有采纳他在网上看到的做法,如延迟上菜时间,他企图用客户的满意度换来更多的客人。但2024年中期,牛肉、海鲜的价格波动,让餐厅利润率跌破15%的生存线。随着菜单上品类的逐渐减少,客人也越来越少,餐厅所期待的反转也并未出现,最终在2025年初餐厅彻底关门了。

在刘家乐看来,“如今应对市场低迷而出现的自助餐厅,和传统的自助餐厅本质上有很大不同”。“首先,菜单和扫码点餐制弱化了视觉上的冲击,传统自助餐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取餐台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此外,菜品的设置也有很大的不同,新鲜食材、现场烹饪以及各种小吃、饮品是那里的主打,但无论是人力还是食材,都会花费不小的成本,退而求其次所制造的自助餐现象,只能给人一种吃套餐、吃快餐的感觉。”刘家乐翻着点评上的评论继续说道,“客人的吐槽也基本上是这些,总之这样的餐厅很难给人一种真正的自助餐的感觉。”

刘家乐所说的“感觉”,指的是经济上行时期,物质极度充裕给人带来的一种精神满足感,在那个餐饮品类不及今天丰富的年月所营造的一种反差感。他坦言,自助餐似乎能以其较高的性价比吸引食客,看似为低迷的餐饮市场注入强心剂,但这种形式不过是消费降级时代的权宜之计,保证自助餐厅盈利的精髓在于“无限量”的幻觉,以及暗藏成本控制的精密计算,“当消费者意识到所谓的‘超值’不过是低价食材的堆砌时,这种模式便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自助餐的体验形式和味道似乎被禁锢在一个无法突破的窘境中,刘家乐和于昭远都认为,“它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迭代或升级,始终保持着上世纪末那种粗糙的’大食代’业态,那时候,健康、品质、小众口味还没有成为多数人的生活目标,然而食客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太多轮口味的进化,‘量’不再是他们考量吃饭的唯一标准”。

文章作者

黑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29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