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键
04-28·阅读时长4分钟
弘历下旨续办南三阁四库全书,自与他的多次南巡相关,新定的文汇、文宗、文澜三阁,建于其南巡驻跸的行宫内或近旁。谕旨中特别强调了江浙两省的丰厚人文传统,表示兴建南三阁,就是为了让好学之人就近阅读:“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莅,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八九○)此乃南三阁与北四阁的原则区别,即鼓励远近士子入阁看书抄书,已接近后世的公共图书馆。
由于已有了纂办北四阁全书的经验,弘历对先前的一些做法颇有反思与调整:誊录(又名书手、钞胥)在四库馆数以千计,实为人员最多也最辛苦的群体,当年不知哪位的主意,为节省经费,考募的书手皆令自费在馆效力,待五年期满分别授予职衔;而在吏部排队等官者本来就不少,如等候铨选的进士、满三届会试失利的举人、花了银子捐官的监生,又一下子出现这么多要安排的四库誊录,吏部实在是“压力山大”。斟酌利弊,弘历决定续办南三阁全书,一律由朝廷拨发内库银两,招考雇佣书手抄写,按字数及时付酬。至于添派提调、校对等员,则命诸总裁悉心商议,提出具体细则。
颁发此谕时,年逾七旬的老皇帝心情并不甚好,河南开封的黄河大决口迟迟堵不上,巡抚与河督屡试屡败,只能钦命枢阁重臣阿桂驰往督工;本不想重处贪赃的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居然又揭出新案情,不得不将二人赐死。毕竟已做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天子,经历多,承受力强,弘历再次大力抓文化建设,力图以此振作士习,南三阁全书就是一个上佳的选项。
让誊录人员自费效力,的确是北四阁的一大弊端,很蠢很过分,需要改进的亦非此一端。经过约一个月的商议和起草,永瑢等四库总裁奏上了一份章程,对办书方式提出多项改革。这份奏折以落实皇上谕旨入笔,要点则在于设置“四局”,即以经史子集分设四个誊校书局,奏曰:
第二、三、四分四库全书,俱在武英殿办理,因卷帙浩繁,所有殿内房屋不敷存贮,前经奏明将写成正本,于文华殿两配殿分贮。今添写全书三分,不但武英殿并无空闲房间收贮,即紫禁城内亦别无可以设局处所。且此次办书,仰蒙发帑雇募钞胥,与现在分给誊录缮写者不同,自应另立一局,专办其事,庶彼此不致牵混。臣等公同商酌,于入官房屋内择有二十余间者拨出四所,按经、史、子、集设局办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九○八)
记述得具体真切,文华殿的东西配殿用于存放全书清稿,应也是第一次见诸记载,对我们了解四库馆的运作很有帮助。
研究四库,不能不做一番名称考辨:四库全书馆的官方说法多为“办理四库全书处”,可知馆即是处;而翰林院和武英殿各有四库全书处,内外分设,平行且互通;武英殿四库全书处又细分为提调、收掌、缮签等处,是处下有处也。此时办理南三阁全书亦然,先说“另立一局”,以示与北四阁相区别,应是总局;再记拟选择官房四所,“按经、史、子、集设局”,则是局下之局,与事馆臣都心中明白。而此时的北四阁只有文渊阁本刚办完,其余三阁全书俱在赶办过程中,进展不同,抄写、校对、装订、缮签在在需要场地。武英殿内房屋早已放不下,不得不奏明皇上,将抄录完成的卷册贮于文华配殿。现在增办南三阁,又要求拨款雇募抄手,与以往的做法不同,自应另起炉灶,遂建议挑选有20余间规模的四处官房,设立四局,分头办理。
对于雇佣誊录人员,永瑢等也细加计算:拟办南三阁全书总计10.8万册,每册约3万字,以每人每日写1000字计算,必须多雇写手。建议在京师广为召募,令其试写数页,择优录用,并将所呈字样交与提调存档,遇有字迹潦草、与字样不符者随时驳换,赔纸另写。对于报酬,武英殿原定缮写刻样千字给银四钱,今逐册抄录,比上板字样要容易,酌减为千字二钱五分,须验明字数再付。
该奏还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设想:由于所雇书手甚多,选择其中优秀者担任领办,负责领取书籍和纸张,以便汇总查核;四局各设提调、收掌2名,并配备供事12名,于各部书办中挑取,每月发给饭食银;改变现有校对流程,不再另设总校,添加分校60名,责成他们详慎校勘,如有错误随时驳换更改,全本核校后直接交总裁、总阅抽阅;由内务府广储司银库派员负责经费的核发,按篇核算字数,按季支领,及时下发,每季结报。后面还谈到底本、用纸等项,皆注意实际操作,头头是道,很快得到皇上的批准。
添设四局,掌控协调职能仍在武英殿的四库全书处,选址也以紫禁城为中心,以便于随时沟通联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永瑢等奏报已选中“东华门外云神庙、风神庙二处及地安门内帘子库官房二处,堪以分设四局”,兹略加介绍:
云神庙,即凝和庙,雍正八年敕建,祀云神,以云雾可凝结为水而得名。该庙位于东华门外的北池子大街,殿宇坐北朝南,有钟鼓楼、前殿、正殿,以及面阔18.4米、进深8.5米的后殿,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面阔10米、进深6.4米的配殿,推测书局就设在后殿,有方格玻璃门窗,幽静明亮,面积也足敷使用。
风神庙又名宣仁庙,也在北池子大街,雍正六年敕建。该殿规制仿中南海祭祀雨神的时应宫,进入庙门,东西为钟楼和鼓楼,北为献殿,殿两侧为细长跨院,各有寮房九间,后面的寝殿和东西朵殿皆宽敞可用。
帘子库,位于地安门内大街之东的黄化门一带,因清代内务府曾在此存放帘子而得名。皇宫夏用竹帘,冬挂毡帘,尊贵之殿堂还要内悬珠帘,是以皇城专设库房储存。此处闲置官房较多,是以被选中,一下子开设两个书局。
设立四局,相对独立,分别雇人誊校,是办理南三阁的一种创举,也是对整体纂修运作架构的大幅调整。而由于记载甚少,今天的了解很不够,如帘子库官房究竟使用否,也值得怀疑。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96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