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年轻人亲密关系的裂痕与救赎,被他拍透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01·阅读时长23分钟

106人看过
李漠擅长描绘都市里的亲密关系,从友情到爱情再到亲情,同时他也注重捕捉社会情绪的转变,那是他观察亲密关系的窗口。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上个季度,年轻导演李漠的新作《180天重启计划》播出,剧集对当代母女关系的讲述新颖而细腻。在此之前,李漠凭借多部8分以上的作品,被许多年轻观众认识。他擅长描绘都市里的亲密关系,从友情到爱情再到亲情,同时他也注重捕捉社会情绪的转变,那是他观察亲密关系的窗口。


记者|孙雅兰

都市里的亲密关系

28岁的顾云苏迎来了相当头疼的一天。正在跟男友闹分手的阶段,却疑似怀孕了;去医院做孕检当天,又撞上同样来做孕检的48岁的妈妈吴俪梅。互不知晓对方怀孕的两人,怀着惊讶、尴尬又愤怒的复杂情绪,火力全开地讽刺彼此,女儿说妈妈是“老房子着火”“肚子里揣的是雷”,妈妈说女儿“是废品回收,还是变废为宝?”

这段戏剧化的剧情设置,来自上个季度播出的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女儿和妈妈分别由周雨彤和吴越饰演。颇具荒诞意味的出场,为两位主角的形象奠定了“离经叛道”的基调,她们不再是传统家庭中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而是各自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谁也不让着谁。

《180天重启计划》剧照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一步步揭开这对新型母女关系的内幕。女儿没有怀孕,但很快失恋又失业,不得不回家“啃老”,被迫承担起照顾怀孕的妈妈的责任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家庭矛盾就此展开。因为两个人独立开放的个性,她们之间并没有传统母女之间显而易见的权力和等级关系,取而代之的是针锋相对的较劲,更像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碰撞。

桑敏玲是浙江影视集团的制片人,在豆瓣上看到这部小说时,小说还没有完结,但她立刻被小说中反常规的母女关系吸引了。桑敏玲还没有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母女关系,但身边有40多岁怀孕要二胎的同学她也注意到,这几年总有年轻人提到断亲、躺平的话题。在桑敏玲看来,《180天重启计划》写的也不仅仅是亲密关系,还有一些年轻人社会困境的缩影。

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后,《180天重启计划》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豆瓣上有3万多人打出了7.9分。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关系里面自己都搞不清的东西,在这些故事里找到了些蛛丝马迹。”

导演李漠说,他最开始被这个项目本吸引,同样是因为剧本中的母女关系突破了常规设定,,很有趣”。但他又不希望大家看完一乐,就过去了,他想做一些认真的讨论,比如这对一看就是新时代的相对平等的母女为什么还会出现裂痕?这种更微妙的家庭矛盾又有什么新的解法?人如何在关系中处理自我意识

而他核心想要探讨的话题是,“我们曾经那么努力地想要离开家庭,实现独立,但是离开以后我们还能‘回家’吗?”李漠所说的“回家”,指的是在心理层面再次亲近家人。在李漠的观察中,当下年轻人在成年独立以后,因为跟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拉开差距,很难再回归和谐共处的生活,争吵或疏远成为常态。李漠希望借此探讨“你怎么面对这些问题?这样的亲情关系对你来说还重要吗?我到底要不要跟我妈一刀两断?”

180天重启计划》不是李漠第一次拍摄都市生活,在此之前,他已经凭借一系列豆瓣8分以上的作品树立起鲜明的风格。从《我在他乡挺好的》(2021年)到《装腔启示录》(2023年),李漠的创作一直聚焦都市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以贴近真实生活的普通人物形象和细腻感情见长,作品中融入的社会话题总能引发观众热议。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因为具备相似的题材和风格,《180天重启计划》还和前两部作品一起,被外界称为李漠的“都市三部曲”。虽然从李漠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所谓三部曲的计划,但他承认几部作品之间确实存在内在联系,都是关于“都市中的亲密关系”——从友情到爱情再到亲情。

李漠的作品有一大特色,相较于剧中充满故事性的情节和桥段,观众更容易被人物之间的情感流动击中软肋。这是李漠有意识的取舍,他说:“那些5分钟就讲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就只讲情节,很吓人。我想拍5分钟讲不完的戏,你没法一句话概括我这戏先发生了什么,后发生了什么。我主要讲的是情境,讲的是人物关系,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情节。

在他的作品里,都市人的亲密关系总是跟他们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那些疏离的、防备的、紧绷的关系背后,总是藏着年轻人疲于奔命的倦怠,或是找不到方向的迷茫。

关系背后的社会情绪

对都市情感题材一以贯之的挖掘,是李漠及其团队渐渐摸索出的创作方向,既结合了自身兴趣,也结合了市场需求。制片人田莹是李漠的搭档,她曾在湖南卫视工作多年,2020年转岗到芒果TV影视中心做季风剧场,为了打造面向年轻观众的精品短剧集,她开始着手挖掘一批85后的年轻导演,李漠是她的第一位合作对象。

田莹之所以找到李漠,是因为看了他早期拍摄的一部短剧集《女孩们在那年夏天》,总共三集。那时国内市场很少有人拍摄短剧集,田莹觉得这部剧完成度比较高,“用一个悬疑案来展开叙事,既保留了悬疑感,又把女性友谊做得很扎实。”两人约着见面聊了一下午,田莹发现李漠很适合拍摄情感细腻的题材,即使是女性题材也不在话下,这跟她对季风剧场的规划不谋而合,“大部分男性导演其实不太爱表达女性议题,但他不避讳这个,还可以无限展开,比如他对爱情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见解,更能跟女性对话。”

女孩们在那年夏天》剧照

在湖南卫视成长起来的田莹,挑选项目时很看重其中的创新精神和年轻视野。她设想中的精品短剧,也受日韩短剧的影响,集数不多,情感细腻,每集叙事结构都像个小电影。决定一起合作后,两人开启的第一个项目是《我在他乡挺好的》,他们和剧中人物属于同一时代,一致觉得故事里的生活很贴近自己的感受。该剧塑造了几个初入职场的北漂女孩,她们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每个人都因为陷入生存压力而忽视了朋友,最后又在彼此身上找到前行的力量。李漠形容那种共鸣感的来源:“我也打过工,去过广告公司,北漂过,也有过27岁不知道该不该留在北京的时候。”

《我在他乡挺好的》所取得的市场反响,超出了李漠和田莹的预料。他们决定延续对当代都市题材的开发,同时坚持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为了保持创作风格的统一,两人一起成立了隶属于芒果TV的用心玩工作室,从项目开发、制作到宣传全部由工作室主导。

纵观李漠在各个阶段的作品,不难发现它们与当下社会情绪之间的紧密勾连。《我在他乡挺好的》和《装腔启示录》,讲的是努力拼搏但又进退两难的故事。而到了《180天重启计划》,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按下了暂停键,试探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装腔启示录》剧照

这来自李漠对社会氛围的观察,他发现大家对成功和幸福奉行的单一标准正在松绑,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我们努力从一些思维陷阱中跳出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收获怎样的人生。”

短短几年,年轻人的生活困境发生了改变,这也影响着他们对亲密关系的处理方式。《我在他乡挺好的》里,四个女孩在紧绷的生活里,既忽视了身边人,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在埋头紧赶的路上,她们曾一度走散。《装腔启示录》里,出入在高档律所和投行的精英们,面对爱情总是充满防备,“装腔”成为试探对方真心的手段。

2020年到2025年,李漠每年都会推出一部新作,这样的高产量在整个行业十分少见。在田莹看来,紧跟时代的审美和口味是都市剧必备的条件,他们需要时刻把控潮流的方向,对项目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成为了常事。

田莹记得,2020年她刚找到李漠时,原本计划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是《装腔启示录》,后来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先拍《我在他乡挺好的》,“那时候大家正好在思考能不能在大城市留下来。”等到改编《装腔启示录》时,金融行业走入衰退,他们于是修改了男主角的人物设定,让一个精英投行男的职场生活变得更平实并且充满了中层员工的辛酸和无奈,而不是像原来那样顺风顺水。“如今不完美的人设会让大家更有代入感,也会对自己当下的处境更释然。”田莹说。


在关注年轻人困境的同时,李漠仍然希望能为这些困境找到破局之路,多少为观众提供一些希望。在他的几部作品里,都能看到主人公最后做出了忠于内心的选择,有人为了理想去云南种咖啡,也有人主动放弃升职的机会,过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李漠说:“这样的尝试永远只能是个例,不适用于所有人,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但如果我们的一个电视剧能够给大家一种可能性,这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亲密关系和自我权利

几年下来,李漠面对的年轻观众,90后变成了95后。据他观察,95后的精神世界普遍更加丰富自由,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更不喜欢所谓权威的存在。“我只能努力给他们提供一点情绪价值,而不是教育他们做人。”李漠说。

《180天重启计划》的主人公顾云苏就是一名95后,她所面临的个人困境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感情上,男友总是自作主张替她安排一切,职场里,她与主流规则格格不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让她四处碰壁。在最迷茫的时候,她试图回到家庭寻求暂时的庇护,却发现自己和妈妈的关系也走到了冰点。

田莹说,开发阶段团队内部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近几年的剧集市场上,亲情类题材普遍反响一般。拿到《180天重启计划》的剧本又让大家眼前一亮“剧中母女的关系,她们的说话风格,又是不多见的,很有创新特质,我们团队会对一些新的东西感兴趣”,田莹说。

在原著小说中,故事的主要篇幅围绕顾云苏和妈妈吴俪梅的“现在时”展开,剧本改编阶段,李漠建议中加入吴俪梅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同时新增了外婆这一角色。后期制作时,剧集还将一家三代女性的“过去时”和“现在时”进行交叉剪辑,通过不断的倒叙和插叙,展开不同时空的平行叙事。

这让《180天重启计划》的观看门槛变高了,它涉及了两个时空的转换,需要大家更聚精会神看,去入两个时代的情感才能够理解这几个角色。但如果所有的项目都变平铺直叙,不带着一些小小悬念,对于创作者来说,我觉得会是一点点损失,所以我们最终坚持了这种手法。”田莹解释。

通过这样的处理三代女性各自自我意识的觉醒都变得更加有迹可循。隐藏在代际冲突背后一代代女性各自的成长。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外婆,是相夫教子的传统主妇,她对女儿吴俪梅的种种不满,都来自对所谓“正确选择”的主流标准。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吴俪梅,从想当然地将希望寄托在婚姻之上,到离婚后靠自己立足,经历了自主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而生于90年代的顾云苏,从母亲身上承袭了一部分追求自我的意识,却仍需要学习如何尊重他人选择的情感课题。

李漠坚持把每一代女性的故事都讲清楚的原因是,看来,对个体独立性的忽视,正是很多家庭问题的来源,而这不仅仅是指父母对子女自主性的忽视,有时也会反过来。“无论身在任何时代,人总是会在某个阶段想去找寻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平等地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李漠说“妈妈48岁时要生孩子,只是一个泛指,人要回家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事让你觉得怎么会这样,觉得回家好烦。”

这种对个体自由的强调,在观众层面引发的反应却各有不同。相当一部分观众不理解吴俪梅离婚的举动,认为她前夫没有犯原则性问题,又能挣钱、又没出轨,为什么她还执意要离婚?在桑敏玲看来,观众的不理解,更能说明自由权利的概念尚未被厘清。她说:“我生不生孩子、结不结婚、工不工作,都是自己选择,只要我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接纳、自洽,这是人做自己的权利。

这就形成了180天重启计划》中一个特别的视角——身为女儿,如何理解母亲,理解母亲的选择。在逐渐了解母亲前半生的过程中,顾云苏终于“看见”了那个隐藏在母亲身份之下的吴俪梅,明白她无论是选择成为单身母亲还是高龄母亲,都是身为个体的自由。也是在走近母亲的过程中,顾云苏一点点“照见”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实现了进一步的成长。

当被问及这样处理的原因,李漠说,或许是因为自己成为爸爸后对亲情的理解不一样了。“当你有了下一代之后,就会明白爸妈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他更愿意将亲子关系的深度沟通,构建在子女对父母的理解和包容之上,“你让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按照你的经验和习惯做事是很难的,这个年纪的人已经很难改变了,那是要让他们否定或颠覆自己的一生。”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