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0分钟
有一天傍晚,我放下手机,翻开一本搁置已久的小说。窗外天色正暗,一盏台灯亮着,我静静看了四十分钟。这种久违的沉浸感,就像大脑终于得到了呼吸。
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
真正的高效,不是让生活变成一场信息竞赛,而是在深思熟虑后的笃定中,走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
《玫瑰的故事》剧照
30岁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奉行的“高效主义”。
我曾以为,把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就是对时间最大的尊重。在通勤途中,我一边走路一边刷视频;等电梯时本能地打开微信;洗碗时听播客,睡前十分钟刷“涨知识”的短视频。
也许,人类天生渴望在混沌中寻找意义。这种本能驱使我不停刷新、捕捉线索,希望脑子里能理出点头绪,觉得“我好像又学到了些什么”。
但实际上,我的大脑并没有被真正滋养。注意力被撕裂,判断力变得迟钝,连认真做一顿饭、写完一封邮件都变得困难。
《春天的故事》剧照
文学阅读的意义,也许恰恰在于“慢”与“深”。
在这个被“快知识”填满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学来重新训练理解力、锻炼判断力,重建精神秩序。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复杂人性、语言张力与思想深度,是短平快的信息无法替代的。
这正是《三联·深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推出的初衷:
希望用三个月时间,带大家重返阅读现场,重新认识经典文学中那些无法被轻易概括的复杂命题。
反复斟酌、几经推敲,选出了三部看似遥远,却直指当下困境的文学经典:《罪与罚》《洛丽塔》《刀锋》。
为什么是这三本书?
它们看似是关于谋杀、迷恋、逃离的故事,实际上却涉及今天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三个问题:
如何在多元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如何辨识语言背后的立场与操控?
当“意义感”成为奢侈品,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
在复旦大学教授、博导、著名书评人马凌老师的带领下,这三部文学经典将不只是“难啃”的读物,而成为唤醒思维、锤炼判断、对抗浮躁的利器。
马凌老师在三联中读播客活动现场
阅读《罪与罚》,是在混沌中锤炼判断力。
在一个人人都被“立场先行”裹挟的时代,我们往往太快表态,却很少真正思考。
而《罪与罚》提供的,正是一种延迟判断、深度辩证的精神训练。
它不是在教你什么是对错,而是将你带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精神炼狱:一个青年因为自以为是的“正义”而杀人,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内心拉扯与自我审判。
它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善?人有自我裁决他人命运的权力吗?”——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在信息真假难辨的当下,《罪与罚》让人重新审视“判断”的过程,不急于站队,而是学会看见灰色地带的复杂人性。
《罪与罚》剧照
阅读《刀锋》,则是一次直面“活法”的哲学思辨。
现代社会提供了太多选项,但我们却越来越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刀锋》关心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性的焦虑:在功利、稳定、意义之间,我们能否找到真正想要的“活法”?
毛姆以一贯的克制与睿智,讲述了一个放弃成功、出走社会规范的男人——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更深层次意义。
它不像鸡汤,也不提供人生指南,而是邀请读者审视:如果脱离世俗成功的轨道,你能否活出自洽的人生?
《刀锋》剧照
而阅读《洛丽塔》,是一次语言与认知的博弈。
作为影响世界的百部文学名著之一,《洛丽塔》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洛丽塔》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它不是一部“美化罪行”的小说,而是一部警醒人们警惕语言陷阱的作品。
纳博科夫用极度优雅、精致甚至迷人的语言讲述一个本质上极其不安与扭曲的故事——这正是他的“危险游戏”。
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阅读课题:
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判断?我们是否总能辨别自己被怎样的叙述引导?
读《洛丽塔》,不是为了沉溺语言之美,而是为了在语言的华丽伪装下,重新建立我们对“真实”的敏感与辨析力。
《洛丽塔》剧照
当深度成为日常的基准线,也许我们就能从杂乱的信息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在秩序。
加入《三联·深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跟随马凌老师,与一群热爱思考、热爱阅读的人一起,把思考还给自己,把节奏还给生活。
价值584元的《三联·深度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早鸟价398元,额外赠送马凌老师指定的三本配套实体书!席位已经所剩不多,限量1000位,想加入的朋友一定要抓紧了~
开营直播+结营直播
▼点击下图,立即入营▼
带你跨过经典的门槛
这是我们贯穿全年的阅读计划的第二期,第一期结束时收获了很多好评,所以这一期训练营还未正式宣传,已经吸引了近500名上过第一期的 “自来水”,复购率高达65%!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本期深度阅读计划的干货含量只高不低。
不用担心不会选书,本期在选书上依然延续了“高质量、够经典、有一定阅读门槛”的准入原则。并且在结合马凌老师的推荐书单的基础上,进行了好几轮读者投票。最终敲定了三本必读的重磅书——
《罪与罚》:不再是 "必读书单上的噩梦"
第一个月,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著《罪与罚》。这部著作被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完美的作品,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书之一”。鲁迅称陀翁是“残酷的天才,人类灵魂的伟大的拷问者”。
然而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想起 "大部头"" 晦涩 "。
这一次,我们会打破你心中的成见,从这部“最富心理深度的长篇小说”中,看懂每个普通人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善恶与挣扎。
《罪与罚》剧照
马凌老师会带着你拆解那些动辄几页的心理独白,告诉你陀氏如何用 "让读者成为共犯" 的写法,让我们在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自我辩解中忍不住点头,又会因索尼雅将十字架递给拉斯柯尔尼科夫时说的 “以受苦去赎你的罪吧”而突然感到心虚。
马凌老师会通过这本小说,来激发我们对死亡、道德感、自由、理性和信仰的力量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
当你发现自己开始琢磨 "善与恶的边界到底在哪",就会明白原来文学的心理深度,竟早已融入了你的内核中。
《刀锋》:比 "寻找人生意义" 更迷人的,是毛姆的狡猾
第二个月,读毛姆最好的作品之一《刀锋》。毛姆是天才的讲故事高手,上流社会的犀利观察者与毒舌八卦专家。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主人公拉里放弃年高薪工作去流浪、开出租,在今天看像极了年轻人的 "Gap Year"。
然而除去这层浪漫的滤镜,马凌老师会教你识破毛姆的叙事诡计 —— 去看这个自称 "二流作家" 的观察者,如何用看似闲散的笔触,将有如萨特一般的存在主义思考藏进了咖啡馆的闲聊、印度修行的细节里以及叙事视角中。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去开出租车?
躺平时代,我们邀请你跟着马凌老师阅读《刀锋》,读懂毛姆的小说艺术,重新思考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问题。
《洛丽塔》:别被 "禁书标签" 骗了,这里藏着纳博科夫的文本游戏
第三个月,读蕴含纳博科夫独特文学创作手法的杰作《洛丽塔》。
作为影响世界的百部文学名著之一,《洛丽塔》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对于这本书,误读和争议很多。马凌老师会带领大家抛开误解,看懂纳博科夫精湛高超的文学才华。
《洛丽塔》剧照
故事以亨伯特的视角展开,然而你可曾想过频繁出入精神病院的亨伯特到底是不是“不可靠的叙事者”?
关于洛丽塔的故事到底是一个疯子的呓语、还是一个伪疯子为逃避惩罚而进行的处心积虑的设计?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又设下了哪些“隐藏彩蛋”以及他真正想表达什么?
当你终于看懂纳博科夫设下的陷阱,你会突然发现,文字的力量远比故事本身更值得玩味。
▼点击下图,开启精读计划
亲授读书方法
马凌老师是著名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被复旦的学生们一致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这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三联的好朋友。马凌老师两年前开设了《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教大家如何选书、读书,受到极大欢迎,接连开了9期,受到万人好评。
社群里大家随时向马凌老师“表白”
在文学领域,马凌老师也是毋庸置疑的“门内汉”。她曾参编南开版《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对马尔克斯、普鲁斯特、翁贝托·埃科、毛姆、爱伦·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门罗、安吉拉·卡特等作家有深入研究。在三联中读的文学精品课《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中,马凌老师参与主讲。
这一切,都因她爱书如命。爱读书,爱选书,爱讲书。
喜欢搜书评的豆瓣网友,大概率见过马凌老师的读书分享
在豆瓣,马凌老师拥有9万多粉丝。她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微信签名是“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上常能读到她精妙的文字。
《追忆马塞尔·普鲁斯特》系列、《谁喜欢简·奥斯汀》《疯狂与神性:荣格的<红书>》《除了红楼,还有毛姆》《来一串海明威:传记的N种写法》……
这本打3星的书,是谦虚的马凌老师给自己的书打出的分数
在这程深度阅读计划中,马凌老师将把自己的文学修为和读书笔记方法凝结为“内功”,传输给你。
为期85天的训练营,马凌老师每周和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直播精讲,还有直播答疑课,带领大家深度理解文本。
本期还新增了“与主讲人一对一连麦”的环节。每次互动讨论课都会推选发言代表,获得互动分享机会。
让深阅读成为本能习惯
不用担心经典难啃,这次的共读计划任何人都可以完成。每天只要腾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跟着马凌老师以每天一节、15页左右的速度,85天就能拿下三部重磅经典。
为了提供给大家沉浸式的陪伴学习,这门课程还会有助教老师全程跟随。助教老师是我们的内容编辑郑筱诗,她同时是《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人生写作第一课》的制作人,三联中读《一周书讯》《编辑效应》的栏目主播,每年的读书量远超100本。
身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硕士的她,这次“回归本行”,带领大家和文学死磕。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助教老师会拆分每日阅读任务,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阅读。从周一到周日,“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每天的阅读任务之外,还会安排有趣的小活动或信息推送,让大家在阅读之外可以充分交流和学习。
给大脑来一次 "反碎片化训练"吧
马凌老师曾提到,“在注意力涣散的时代,精读一篇长篇小说是一次治疗。”
这次的课自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带着你做 "反碎片化疗愈":
每周一次的精读指引,帮你拆解复杂文本结构;
关键段落的反复朗读与解析,让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专属社群的话题讨论,让你发现 "原来有人和我一样纠结于某个细节"。
这些刻意练习,都是为了帮你养成三个珍贵的阅读习惯:
√慢下来的勇气:不再焦虑 "读完了吗",而是享受 "读懂了吗" ;
√钻进去的方法:学会从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甚至书与书之间挖金子;
√跳出来的视角:把书中的思考转化为观察现实与自我的棱镜。
在这个 "什么都要快" 的时代,深度阅读像一场逆流而上的旅行。但当你发现,自己能静下心读完《罪与罚》里那段著名的 "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独白",能在《刀锋》的字里行间找到与自己困惑的共鸣,能在《洛丽塔》的语言迷宫里走出自己的理解路径,就会明白:那些慢慢 "熬" 出来的文字,早已悄悄重塑了你的思维方式。
与其说这是门经典共读课,不如说是三场关于 "如何好好读书" 的成人仪式。如果你受够了浅阅读的空虚,渴望在文字里找到经得起咀嚼的养分,欢迎加入《三联·深阅读计划 2025夏季篇》。
开营直播+结营直播
▼点击下图,立即入营▼
排版:舒心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