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22分钟
文|静思
早上,我妈遛弯回来,换好衣服后赶紧拿起手机开始忙乎。“今天樱花开得太美了,我就在树下跳了一段《万水千山总是情》,你快帮我看看效果!” 她一边说、一边打开草稿箱,把拍好的视频点开播放。
“这个镜头光打得好,再加个慢动作就更有味道了。” 我妈点开右下角的“剪辑”按钮,把视频导入小程序,动作娴熟,然后切换到“自由剪辑”模式,小心翼翼地在时间轴上滑动,找到一个转身不稳的地方,果断剪掉,又给结尾那段樱花随风飘落的画面加了个淡入淡出的转场。
接着,她进入滤镜区,一遍遍试“质感原片”“日系柔光”“胶片感”,最后选了个“温暖氛围”。“这个颜色显得我气色好,视频也有点电影感。”我妈一边调整、一边自言自语。然后,我妈又打开配乐功能,连听十几段风格各异的背景乐,从古风、轻音乐,到节奏感强的流行歌一一试遍。边听边问我意见:“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是不是听着太快?‘如梦令’呢?会太古板?还是‘云上漫步’最好,和我今天跳的动作正好搭。”
《欢迎光临》剧照
视频剪得差不多,来到了最后的重头戏——文案策划。我妈打开DeepSeek——前几周我刚帮她注册了账号、教她如何使用——开始操作:晨练、樱花树下、舞蹈、退休生活,请写一段温柔、有诗意的简短文案。AI瞬间完成。我妈念着屏幕上的文案,选择了其中一句 “把日子跳成诗” ,满意地点了点头。她又审核了一遍视频和文案,敲定封面。终于,把视频发了出去。
看到我妈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不玩抖音的我内心惶恐又感慨——惶恐的是,和她相比,我这个麻木的中年人已经对生活失去了探索的热情,不仅无心发现真善美,也早被社交媒体淘汰。感慨的是,当别的老年人还在沉迷短视频时,我妈已经是next level了——66岁正是出道好年纪,她正在成为网红的道路上乘风破浪。
通过我妈,我才知道,有一大波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和生活的另一扇窗口。现在的老年人,早已不满足沉迷刷视频了,不少人跳进这个池子做起了内容创作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银发网红。
我妈很喜欢的几位银发博主,有一位来自重庆的68岁阿姨,阿姨会用方言讲麻将哲学、讲情感鸡汤,出口成段、句句押韵,是最接地气的“人生导师”。还有一位来自福建的高能量奶奶,每天一睁眼捋起袖子就是开干:6点半浇花、7点熬粥、10点剁菜、10点半腌酸菜、11点晾衣服、顺手还煎个中药,一小时能做八百件事,效率高得让混CBD的精英们怀疑人生。干完一天的活,社畜们都瘫在沙发上只剩下玩手机的力气了,高能量的奶奶还能在厨房里发面蒸馒头,提前准备第二天的主食。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还有一大票“姥姥”“奶奶”“爷叔”们,个个身怀绝技、杀入短视频这个江湖,有的教穿搭、有的秀厨艺,有的边跳广场舞边讲养生经,还有的一边种菜一边输出鸡汤段子,衣食住行、育儿带娃、花式整活,样样不落。
在当网红博主这个赛道上,老人家们老当益壮、傲视群雄。
我问过我妈,为什么喜欢玩短视频?她的回复是:一方面,没事干自己找乐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珍藏美好的点滴,以后自己年纪更大、行动不便时,身体无法出去走走看看时,至少可以翻看曾经的照片和视频,记忆起当时的美好。
的确,“不被需要感”是许多老年人普遍会有的感受。曾几何时,他们是职场中的主力军、家庭的顶梁柱、照顾第三代不可或缺的地量,可一旦告别工作、儿孙长大离开后,过去紧凑的生活内容突然清空,只剩下“我还有存在价值吗?”的自我怀疑。
可奇妙的是,只要把镜头对准自己,按下“录制”键,短视频平台就能给他们一种“急速回血”的感觉。短短的几十秒、几分钟视频,配上恰到好处的滤镜和背景乐,然后等着收获点赞和好评——哪怕普通人收获的数量很少——就会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爽快。
我妈经常发布会跳舞、散步美景、旅行见闻这三类视频。每次,她精心编辑完短视频后,都会反复观看自己的作品,总结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她也很关注亲朋好友、网友们的反馈。那些正面、积极的反馈会让她充满元气,重拾现实生活里不再鲜活的“社交角色”。
《小敏家》剧照
虽然舆论都在批评短视频“毁老年人不倦”,但当工作岗位上不再需要他们发光发热、孙子孙女们不再需要他们伺候吃喝拉撒时,这些平台也成了不少银发族、退休人士的新精神寄托,能让闲来无事的父母真真切切重拾被关注和被认可的感觉。
我妈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喜欢唱唱跳跳。无奈那个年代,有限的精力只能全部分给生计和家庭,没有时间和金钱、也没有平台去拓宽、展示自己。短视频平台的诞生,给了那些有表达欲的老年人提供了新舞台。
去年,“科目三”舞蹈在全网爆火,我妈也下场参与,苦练了一周,然后,某天,我就看到她发布的短视频。地点是我家客厅,熟悉的旋律响起,我妈跟着节拍扭动身体,动作虽然不如年轻人那样灵活、丝滑,但那份热情和自信让我这个中年人敬佩,脑海中自动闪现: “老骥伏枥,舞动人生” 八个大字。我妈成为我们家族几十口人唯一一个追赶上潮流、能跳科目三的“家族网红” ,这才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吧。
最近,我妈又盯上了“抓钱舞”和“电话舞”,正在勤学苦练中。
除了喜欢用短视频展现和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点滴,我爸妈也是旅行爱好者,每年都会给自己安排几次旅行,短视频平台也就成了他们分享旅途的最佳工具。
去年,他们去了云南、重庆、福建和潮汕几个地方游玩。每到一处,我妈都会用手机记录下当地的风景和文化。在云南,她拍摄了玉龙雪山的壮丽,配文:“岁月不老,山河依旧。” 在重庆,我爸妈登上长江索道,从空中俯瞰洪崖洞。用短视频记录下了红墙下的青石板路、灯火老街。在福建,她分享了神秘的土楼,圆形的土墙、层层叠叠的窗棂。在潮汕,滚烫的牛肉丸在汤碗里“起舞”的画面、茶馆里师傅用铁壶煮功夫茶的“拨茶”细节都被她的短视频收入囊中。
《我爱你!》剧照
前段时间,我爸妈来国外和我们团聚。我妈又用她的视频记录下了这座城市里百年名校的哥特风建筑,深厚的学术底蕴、带孙子和孙女日常的搞笑瞬间、全家观看孩子参加足球和游泳比赛的经历、以及我们一家六口去波士顿游玩的鸡飞狗跳与其乐融融。
有时候,我觉得短视频的内容创作才是老年人最好的“脑白金”。他们把日常生活里的每个小瞬间——一段晨练的旋转、一杯自制的养生茶、一抹刚摘的鲜花摆拍——都能变成“赶潮流”的新素材,打造成短视频。每一次短视频的发布,从选题、构思,到拍摄、剪辑,再到调试滤镜、配音乐、写文案,不只是秀生活,更是一次指尖到脑袋的全面运动。
上个月,我看了一篇Nature子刊发布的论文A meta-analysis of technology use and cognitive aging,讲述了一项颠覆我们认知的研究发现:刷手机可降低痴呆风险,预防大脑认知衰老。
传统观念认为,现代人对手机、电脑等媒体的依赖会让自己大脑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从而逐渐萎缩、患上“数字痴呆”。可这项汇集了全球57篇论文、共41.1万名(平均68.7岁)中老年人、平均追踪6.2年的荟萃分析却给出了相反答案:在剔除了教育、收入、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用电脑、手机或上网的人,无论是单独用手机打字、用电脑看新闻,还是把各种设备混合使用,认知障碍风险降低了58%,认知衰退速度也放慢了26%。
具体来说,数字媒体从以下三方面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了锻炼:
1、认知健身房:操作电子设备需要同时处理多重信息流,比填字游戏更锻炼执行功能;
2、数字社交圈:视频通话等功能会显著降低老人孤独感,间接保护认知健康;
3、智能脚手架:数字技术的提醒功能补偿记忆衰退,帮助早期痴呆患者维持生活独立性。
《都挺好》剧照
当然,该研究也发现,每天1到2小时的数字技术使用最理想,时间太短可能效果有限,而沉迷刷屏反而会分散注意力,得不偿失。所以,与其在这数字设备、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对父母苦口婆心痛斥短视频的毒害,不如想办法,帮他们完成从“被动刷屏”到“主动出镜”的华丽变身。
我妈现在最大的苦恼和大多数岌岌无名的短视频博主们一样,是如何变现的问题。看到短视频里那些同龄的大叔大妈们,光是坐在小板凳上动动嘴和网友们唠唠嗑,或者在厨房里一声不吭闷头揉面,就能大把捞金,她可太眼馋了。虽然,我妈不理解这背后的推手和运作机制,但不妨碍她在把当“网红”树立成为自己晚年的职业目标。
当然,身为女儿,我有没有一个网红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短视频的剪辑与创作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毕竟,当MCN机构只关心博主们飞得高不高时,爹妈飞得累不累、玩得开不开心才是我们做子女最关心的。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7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