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口碑票房双炸,暑期档第一爽片凭什么征服了所有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04·阅读时长21分钟

51人看过
尽管一介凡人要完全抛弃名利是不太可能的,但至少在“飞”的那些瞬间,观众得以分享那种独属于运动员的纯粹心境,真的把所有外界的噪音都忘掉。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我对F1的印象是“很吵”——因为我就住在国际赛车场旁边。每逢比赛,窗外便能听到一种怪风轰鸣,绕梁三日,甚至引起幻听。F1在中国没有达到很大众的程度,相比于其他的体育运动 F1仿佛先天就不是普通人玩得起的,同时机器的介入也让竞技显得不那么纯粹。尤其2021年以前,每个车队的预算上不封顶,很拼“钞能力”。

但这样的背景,恰恰说明F1:狂飙飞车》这部电影的成功,作为今年最贵的电影之一(耗资三亿美元),它成功地让很多路人对F1这项运动燃起了很大的兴趣。因此,《F1:狂飙飞车》被很多人戏称为最贵的广告片。

而我想补充的是,这是一部只适合在IMAX巨幕上观看的“广告”,以及它在豆瓣稳定在8.5分。



文|沙拉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最好看的F1“大广告”

F1的电影其实不少,但讲的大多是历史而不是当代。而且就真实感而言,没有能出《F1: 狂飙飞车》之右者。此片获得了F1官方的深度合作,几乎所有场面都是实拍,包括现场的观众、赛道、维修站,甚至对手(七冠王刘易斯·哈密尔顿亲自出镜,他也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剧组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跟拍了F1十四个赛道,由于电影中的虚构车队“巅峰队”各方面做得太过逼真,当时甚至让不少观众以为真的多出来一支车队。

电影故事聚焦于复出的中年车手桑尼·海耶斯(布拉德·皮特 饰)。他不是“过气的巨星”,而是“夭折的天才”:在自己第一个冠军近在咫尺之时遭遇了惨烈的车祸。此后是自暴自弃的几十年,沉迷于赌博,输光所有,包括数段婚姻,直到最近,他才应好友鲁本·塞万提斯(哈维尔·巴登 饰)之约重回F1,加盟一支垫底烂队“巅峰队”。

图片

如果接下来,在本赛季的最后九场比赛里,依然一胜难求,车队会被董事会卖掉,而鲁本将负债三亿美元。

老骥伏枥、黑马逆袭,这是一个最为安全、屡试不爽的故事套路,连韩寒当年的赛车电影也是走这个路子。但正如比赛本身,赛道虽然一样,还得看具体怎么开。此片首先是一场技术上的重大胜利,说是开一代先河也不为过:为了捕捉、传达那种极致的速度感,剧组甚至专门发明了好几种新的镜头。这些镜头要足够小,能够装在真实的赛车上(最后一辆车里里外外装了多达15个镜头!),同时又要足够高清,能够经得起IMAX巨幕的考验。

具体是怎样的银幕体验,用文字来形容总显苍白。我只能说,眼睛、耳朵甚至脑子都不太够用。观众仿佛真的变成了车手,要在瞬间接受海量信息汹涌而来。而除了摄影和剪接以外,配乐大神汉斯·季默的音乐也让电影场面的刺激性超过了电视转播的级别,以往总有人嫌这位大师的配乐乒乒乓乓太闹了,但放在F1赛场上就相得益彰。我在一则电影的评论区还看到一则轶事,说赛车戏的时候,苹果手表提醒这位观众心率过快。

本片的投资方正是苹果。幸好有苹果这样的大金主,才能用一部任性烧钱的电影,来完美呈现一项任性烧钱的运动。不过严谨一点来说,现在F1虽然烧钱,但已经不能那么任性了,为了公平竞争和财务可持续性,现在每个车队的预算有了上限。

但是我想说,要拍好一部电影(或者哪怕是广告),光烧钱、拼科技,还是不够的。这些年大家想必也见识了不少扑街的大片。电影最终还是要品一个人情味。F1》在这方面做得其实也很好,它没有像《变形金刚》或者《速度与激情》一样,沦为自我感觉良好的汽车崇拜。恰恰相反,它展示了每个车队里非常具体的人的工作细节,一下子让这项高大上的运动接了地气。

比如说,电影里有个主要负责换轮胎的妹子,第一次比赛搞砸了,不仅动作慢,而且把器械放在轮胎前面,严重拖慢了赛车出站的速度。为了这件事,后来车队里还大吵了一次,有人指责她,也有人维护她,而在她看来,维护比指责更丢人。她知道自己唯有用行动才能挽回信任和尊严,于是在下一次比赛里,她是否能自我救赎,也构成了小小的悬念,看上去换轮胎是很简单的工作,但真能做到多块,我是真的为她紧张,如果我戴苹果手表的话,说不定那个时刻也会提示我心跳过快。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小支线有很多。还有一个我想特别一提,那就是“巅峰队”的领队特别喜欢吹嘘自己跟随法拉利车队拿过五个冠军,但他当年其实只是一个负责放千斤顶的。而后,在“巅峰队”比赛的关键时刻,他居然还真的又亲自去放千斤顶,如同将军又回到了小兵的位置,只为了胜利。这样的小扣子,无关大场面,却为赛车戏增添了动人的回味。

我看的那场,很有一些观众坐着看完并没有彩蛋的演职人员字幕。在长长的字幕里,闪出一句话:感谢F1的所有人。突然被这句话击中了。这一刹那我感到银幕内外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每一个普通人,把自己手里的细节做到最好,就是一种艺术。开赛车是这样,拍电影也是这样。我其实不太在意标签,它是“广告”还是“电影”,胜利的是工业体系还是工匠精神,只是觉得要搞成这么个大项目真心不容易。令人感动既是这整个体系,也是字幕表里的每一个我无法记得的名字。

图片

最重要的不是赢麻,

而是内心的安宁

体育电影一般都有非常清晰的结构:一场场比赛是“肉”,而文戏只是“竹签”和过场,起一个串联作用。很多人说,《F1》的场面前所未见,但故事却看过很多次,这个判断可以成立。但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哪些属于“标准动作”,哪些属于独有的新意。

片中最主要的一条故事线,就是讲桑尼与JP(戴姆森·伊德瑞斯 饰演)一老一少两个车手,如何从无谓的争雄,化为互助的好队友。但这并非一部双雄片, 因为JP虽然有成长,但桑尼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他回到车队,非要和JP竞争车队一哥,是在和自己较劲。

图片

这种较劲,并不是小马哥一样,失败后蛰伏,并等待机会,重新夺回一切。桑尼虽然非常偏执地渴望胜利,但他激进地开车,却往往都是牺牲自己的名次,成就JP甚至在夺冠后,桑尼也是直接让颁奖者,把奖杯送到一旁的鲁本手中。夺冠的初心和目的,始终都是为了鲁本挽救车队。

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天才独狼如何融入团队”的故事,重回车队的桑尼其实相当有团队意识,也能团结众人。

桑尼真正要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这是他扪心自问,反思自己一败涂地的前半生后,得出的结论。他发现自己真正失去的不是当年的冠军,而是当年的热爱。唯有坐回到方向盘后面,他才能感觉到自己能平静地活下去。所以他才在自暴自弃后,重新从出租车司机做起,参加各种赛车活动,这才被鲁本想起,邀他回F1那之前,鲁本已经找过7个人了

图片

当然,桑尼先去参加别的比赛,并不是为了引起鲁本的注意,赢得参加F1的机会他仅仅只是想回到方向盘后面,所以夺冠后,甚至没有留下来参加庆功宴,又马不停蹄,以无名小卒的身份,去参加另一场沙漠拉力赛了。

片中桑尼多次劝诫JP,外在的一切,赞助、流量、社交,全部都是噪音,你管开车就好。JP当然听不进去,他毕竟还太年轻了,还很难把对运动本身的热爱,与胜利带来的名利剥离开来。实际上也没必要强求剥离,一项运动越是商业化,才越能职业化,运动员用自己的汗水挣钱,不论是真心喜欢还是咬牙苦熬,都是正当的。

图片

在《F1: 狂飙飞车》中,桑尼的确让我相信,那种纯粹的热爱也是存在的只有做热爱的事,内心才能获得安宁。这是桑尼在走过太多弯路,才明白的简单道理。皮特的确是扮演桑尼的最好人选,能在爹味的同时保留一点少年气,在莽撞之余已经学会了从容。他前些年拿下小金人的《好莱坞往事》里的替身演员克里夫一角,也是这种类型的中年人。

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莫过于最后一场比赛的结尾处:经过漫长的鏖战,所有的强敌甚至包括队友JP都已经出局,桑尼似乎胜局已定,而他的体能也拉到极限,观众甚至担心他会再次撞毁。正在此刻,所有引擎的轰鸣、观众的喧嚣,甚至汉斯·季默那无比激昂的配乐,都忽然静下来。跑道在眼前无声地展开,一次次剧烈而又平稳地转弯,再转弯,仿佛轮胎都不复存在,仿佛整个车就像桑尼自己说的那样,“在飞”……

以极度吵闹为标志的F1,高潮处却是一片宁静。不得不说,这是真正的妙笔。

这或许也是所有体育电影的终极魅力:尽管一介凡人要完全抛弃名利是不太可能的,但至少在“飞”的那些瞬间,观众得以分享那种独属于运动员的纯粹心境,真的把所有外界的噪音都忘掉。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