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26·阅读时长19分钟
这个暑假,闷热发烫的不仅是天气,还有一部分家长的心。
上周,好友找我聊天,开篇就是一句“我已经两天没怎么搭理过我儿子了”。好友儿子今年读四年级,前几天刚把期末成绩单领回家,英语100分、数学88分、语文89分。成绩一出来,好友直接原地断电,平时晚上也辅导、周末补习班也报了,钱、时间、精力全砸进去了,怎么越补越“虚”,从中上游滑到了中游呢?“我从来没要求过他考第一、前五,保持个中不溜就行,怎么连家长这么谦卑的要求都保不住呢?”好友忿忿。
还没等我安慰,好友开始剖析自家的娃:英语能考100分,说明脑子没毛病;数学89分,单位没写、数字抄错、简单计算错误导致扣分。她让孩子回家重做一遍错题,第二遍都能答对。“脑子没毛病但启动时间较长”;语文更让她心碎,她亲历亲为辅导了一学期,结果88分——好多错别字、作文还跑题。
剖析后,好友开始哭诉自己的不易:一个普通上班族,白天职场忍气吞声,晚上回家变身陪读书童,周末是司机“工具人”,往返于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每天过得像打仗一样,到头来孩子期末成绩不理想,接受审判的是她:伴侣说她管得太多、自己当小学老师的亲妈说她“教子无方”。家长群和网上都在奉劝孩子没考好的爹妈,不要批评孩子,要共情、要鼓励……一通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二百五——是自己。
好友一顿输出后情绪稍有缓解,开始关心我家孩子考得如何?我家孩子比她的娃低一个年级,我试图找个不那么让人心塞的措辞:“嗯……还可以吧,全A。”我几乎能透过屏幕看见她那张僵笑中带点破防的脸,估计已经准备好打出那句“你家娃太优秀了,羡慕”来维持友谊的体面。没等她发过来,我立刻发了下一句:“不过全班基本都全A。”
对方沉默了几秒,然后发过来一串省略号,外加一句“那这成绩还有什么意义?”
在国内,孩子考砸了,家长头疼;可在美国,孩子考得好,华人家长照样发愁。成绩单上清一色的A,看着本该眉开眼笑,但当全班都“普天同庆”拿A,东亚家长那颗对成绩敏感的心又会警铃大作——这成绩的水分究竟有多大?
我儿子的学校6月初开始放暑假,长达3个月,时光漫漫如去宁古塔流放的路。暑假放了近一个月后,我终于拿到了他的成绩单。一打开,主课、副课全是A,老师还会象征性的给一些评语,当然都是进步和优秀的赞美之词。要不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几斤几两,我这个当妈的差点就以为自己的娃是藤校、清北的苗子。
《小孩不笨》剧照
可能有人会批评我贪心不足、或者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万一你的孩子就是优秀呢;以及,小学的成绩,考的好坏都不必太在乎,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这么说吧,别的圈子我不敢乱讲,但在美国的华人圈里,你随机问十个家长,十家的孩子在小学阶段都是“天才儿童”级别的存在——人均全A、top 1%、评分over expectation(超出预期)至少是小学阶段的基本操作。
但是这里的学校,三年级才开始学乘法口诀——我国内的侄儿小学入学前就背得烂熟于心了。对比之下,你家那个算 8×9 还要反应三秒的娃到底是不是优秀,爹妈们心里有点数了。
“学得太简单”是华人家长对美国K-12教育的集体吐槽。我们也不是让五年级学初二的内容、天天刷竞赛题。但三年级还在摇头晃脑被乘法表、还在百以内加减反复横跳……这“快乐教育”逍遥的让爹妈们心慌。我认识一位华人妈妈,她孩子六年级了(相当于国内初一),还在学多位数乘法、比例和百分比的概念。要不是海淀太远,她真想让孩子常去黄庄待一待。
《初来乍到1》剧照
当年出国的华人家长,自己吃够了寒窗十二年备战高考的苦,来到海外,本想着给孩子一个轻松又不失优秀的教育环境,逃离教育军备竞赛。早知道这里的“快乐教育”=“不劳而获”就能拿A(特指小学阶段),家长们的心境有点一言难尽。
为什么美国小学的教学内容学得普遍容易?
一方面,美国教育重视的是孩子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比如,学校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则投入很多,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写故事、写感受、做展示;数学的学习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希望学生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不是追求知识难度,而是在“理解—表达—创造”的过程中为孩子打下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小学鼓励个体化发展,学习节奏允许“因人而异”。
打分、排名、刷题、内卷这些内容在美国小学是看不到的。快乐教育的理念之一就是希望大多数孩子都能在“成功经验”中建立自信。因此,这里拒绝“拔苗助长”提前学、老师也会尽可能因材施教。比如,我孩子曾经就读的一所学校,虽然一个年级只有五十来名学生,但学校还是会把这些学生分成正常进度和稍慢进度的两个班。阅读能力欠缺的在阅读“慢班”、数学能力欠缺的在数学“慢班”。最终,考试评价也更重过程、进步、出勤率、课堂表现,而非一场考试结果。
看上去很美好、很理想,对不对?
但美好的A面背后其实是更接近真实答案的B面——为了照顾个别“落后”族裔。
美国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之所以相对简单、进度缓慢,背后是对教育公平的深层考量。由于美国社会族裔复杂、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一些族裔的孩子在语言、经济和家庭教育支持上都处于劣势。为了避免这些群体在起点就被淘汰,基础教育刻意放缓节奏,强调“打基础、重理解”,并通过额外资源、个别化教学、语言支持等手段拉一把这些学生。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这种政策导向,与2001年小布什政府提出、后由奥巴马推进的《一个孩子也不能落下》(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法案密切相关。该法案明确要求各州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表现,力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
因此,美国不少学校不得不减缓教学进度、降低难度,反复巩固基础知识点。其初衷是善意的,是为了“一个都不落下”,但对那些本身学习能力强、家庭教育支持度高的孩子——尤其是亚裔群体来说,却很容易带来“吃不饱、学不深”的无力感。
多数华人家长对自己儿时的教育有着沉甸甸的记忆:书包里教材、练习册、试卷一应俱全,像移动的书库,每天的生活围着作业、成绩打转。而几十年后,他们眼看自己的孩子在美国读书——没有教材、没有练习册,甚至很少有家庭作业——我孩子三年级时终于开始有家庭作业了,但也只是每天15分钟就能完成的“蜻蜓点水式”练习。
《初来乍到1》剧照
这种“轻装上阵”的教育体验,对那些向来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华人家庭来说,既是文化上的错位、更会带来心理上的焦虑。
2023年一项名为Educational Expenditure of Asian American Families的调研报告显示:美国亚裔家长在K–12教育上的经济支出明显高于其他族裔家庭,尤其是较高学历的亚裔父母会在补习和课程外活动(诸如兴趣班、才艺训练、夏校、STEM项目)上投入更多。
华人家庭倾注了大量时间与金钱在教育上,可发现孩子的学业在课堂上得不到真正的挑战与激发,而考试这个曾被视为衡量努力、进行优秀选拔的核心手段在美国教育体系中被弱化。“个人拔尖儿”变成了“全体优秀”;甚至在人人皆A的温吞体系里,那些拼尽全力的孩子和家长,反倒成了“用力过猛”的异类。
但让华人家长犯愁的,远不止孩子“手到擒来”的A;更糟的是,这么简单的内容,还有分数通胀!
“分数通胀”(Grade Inflation)现象指的是:在没有相应提高教学难度或学生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学生获得的成绩越来越高,A越来越多、C越来越少。这一情况在美国学校中普遍存在。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2019年发布的《高中成绩单研究》(High School Transcript Study, HSTS)显示:学生的平均高中GPA从2009年的3.00上升至2019年的3.11,但同期12年级学生在“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尽管 GPA 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成果并未相应提升。
高等教育的分数通胀现象亦是如此。Ray Fair 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期研究宏观经济预测和教育相关问题。他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Grade Report Update: 2022-2023》分析了耶鲁大学的评分数据:学生A级比例从2010年的67.23%上升到2023年的78.97%,表现出严重的成绩通胀。藤校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可想而知。
《摩登家庭》剧照
从积极的一面看,美国的“分数通胀”背后是教育体系想传递一种价值观——保护学生情绪、鼓励为主。在强调多元包容、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很多老师在打分时会“高抬贵手”,想给孩子们一点自信,尤其是在K-12阶段,尽量避免分数打击带来的负面情绪。
但“手下留情”带来的后遗症不少。
首先,对那些拼命努力、成绩优异的孩子并不公平。你认真卷、别人轻松“躺”,最后成绩差不多,努力被“平均主义”稀释久了,孩子就会质疑努力的意义。另外,分数通胀也让分数本身失去甄别与选拔的意义。班上有一半同学都是A,GPA就失去了原本的区分功能。在大学招生或找工作时,大家都“优秀”,成绩也就不再有说服力。
结果就是,招生官只能“另辟蹊径”:看谁课外活动丰富、谁有牛推荐信、谁的面试更有故事。但这些“软指标”恰恰对资源少、家庭背景普通的学生并不友好。拼分数没优势、拼资源更吃亏,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名义下,走向了另一种不公平。
当然,老师愿意打高分除了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目的外,也有其他原因。
去年,美国教育界报道了一则新闻:加州一所高中的化学老师,她以严格的标准教课,对学术要求很认真:作业抄袭就扣分,考试表现不好就给低分,出勤不佳也会有相应处罚。有一次,她给几个学生的成绩打了低分,理由是作业抄袭、考试成绩差和出勤问题。结果,这些低分不仅让学生不满,还引发了家长的投诉。他们认为老师的评分太严,影响了孩子的 GPA 和未来发展,要求学校干预。
《The Perfect Score》剧照
学校领导从中斡旋,建议老师调整评分方式,暗示她应该更宽松地看待学生的表现,尽量提高分数。甚至还提出把最低分定为50%,即使学生完全没交作业也要给及格分。老师不同意,认为这样做不公平,会损害认真学习的学生利益。之后,她被调离了原来的教学岗位,并在年终评估中被评为低分。于是,这位化学老师把学区告上了法庭,指控其打击报复、侵害教师自主评价的权利。
我以前的邻居就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她和我讲过一件事,自己曾经给一名学生打了C,那位学生的家长邮件、电话、短信对她轮番“轰炸”,还投诉给了校长。她向家长解释了评分依据,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题目并没有超纲、偏难。最后,那位学生的爸爸大晚上竟然直接上门到老师家“理论”。
打低分会导致学生差评、引发家长投诉、继而影响教师的工作评价。久而久之,一些老师也图省事、不愿得罪人,于是大笔一挥给高分、个个欢欣笑开颜。
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不影响升学,追着老师改分数;学校为了息事宁人,“鼓励”老师打高分。面对这种既想要好看的成绩、自身又不肯努力的荒诞局面,华人家长真的会疯。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