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8分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陈建斌主演的迷雾剧场新剧《暗潮缉凶》,在平淡中落下帷幕,截至超点完结时,该剧有效播放量市占率未曾突破10%,未曾进入前三。今年备受争议的《漂白》(豆瓣5.3)之后,孙俪的《乌云之上》(豆瓣5.9)、秦昊的《借命而生》(豆瓣6.5),高叶、张鲁一、白敬亭的《正当防卫》(豆瓣6),再到这一次的《暗潮缉凶》(豆瓣开分7.3),迷雾剧场的几部悬疑剧的成绩都不及预期。
持续遇冷的状况,既反映迷雾剧场的发展瓶颈,也凸显出国产悬疑剧面临的同质化严重、社会议题与悬疑推理顾此失彼的困境。
中规中矩的故事推进
2020年,爱奇艺以《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两部高口碑作品打响“迷雾剧场”的品牌,也拉开悬疑剧“剧场化”运营的思路,即,通过集中推出同类型的高质量悬疑剧,形成“看悬疑剧就来某剧场”的条件反射,增强用户对平台的黏性。腾讯视频也于2023年推出X剧场,主打的仍是悬疑剧,也囊括一些更具先锋性和艺术性的剧集,经典的《漫长的季节》便是X剧场的首部作品。优酷2024年进一步将悬疑剧场升级为白夜剧场。
作为老牌剧场,迷雾剧场推出的作品数量最多,截至最近的《暗潮缉凶》,迷雾剧场已经有23部悬疑剧,仅仅是今年,已经推出了5部。相较之下,腾讯X剧场总数量才5部,今年仅推出1部,白夜剧场共有9部作品,今年推出了2部。
平台对于悬疑剧的剧场化运营,促使平台加大悬疑剧的内容投入,比如迷雾剧场推出的作品基本都是大制作,由实力派演员或者一线明星出演;但扎堆运营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内容同质化风险加剧,题材、人设、套路逐渐趋同,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这种情形在发力最猛、更新频率最快的迷雾剧场,显得愈发严重,《暗潮缉凶》就是很典型的样本。
《暗潮缉凶》的故事始于一场命案。2016年,一具断足女尸被丢弃在落败化工厂废弃的排污水池中,死者是厂职工子女沈小舟。刑警组长连海平(陈建斌 饰)奉命侦查此案,第一天报到的年轻刑警石强锋(陈若轩 饰)分到连海平手下,“师徒俩”于是开始了一段缉凶之行……
《暗潮缉凶》开篇案件尺度很大,开篇命案大尺度已成为当前悬疑剧的一个趋势了。比如《漂白》,被害者尸体被肢解并投入粉碎机,碎肉与骨渣通过马桶冲入下水道,最终因管道堵塞暴露罪行,《乌云之上》一开场也是一起碎尸案,尸块还特意打码了……创作者都知道如今悬疑剧太多,前十分钟的冲击力直接影响着一部剧集的留存率,所以纷纷在一开篇就通过强刺激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力。
只有大尺度是不够的。命案发生之后,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在于解谜的过程,大尺度的命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谜面。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扎堆的悬疑剧显示出它的巨大困境:虽然是不同的命案,但悬疑推理的过程愈发中规中矩。
比如谁杀害了沈小舟?《暗潮缉凶》的剧情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嫌疑人——排除嫌疑——发现新的嫌疑人——排除嫌疑的过程。先是怀疑网约车司机,接着是她的同学陈晖,之后是富二代追求者张昊阳,一一排除嫌疑后,新的嫌疑人先后是直播公司的老板敖小杰,化工厂老职工杨保革,以及变态富豪李达达……终于,抽丝剥茧之后,连海平和石强锋抵达了真相,发现了真凶。
在悬疑人不明的悬疑剧中,警方对一系列嫌疑人进行循环往复的怀疑与排除,成为悬疑的主线,《乌云之上》如此,《借命而生》如此,隔壁的《沙尘暴》也是如此。这一模式看似还原了警察推理办案的过程,可一旦讲法中规中矩,极易让阅剧无数的观众觉得审美疲劳。
症结何在?观众跟随警方的视角建立对嫌疑人的认知,体验怀疑带来的紧张、接近真相的兴奋,这种情感波动本应随着剧情推进不断强化;但在《暗潮缉凶》中,反复的“怀疑—排除”像不断拨动的指针,让叙事节奏陷入无序的摇摆,“发现线索—建立嫌疑—出现反转—排除嫌疑”的固定流程沦为一种机械重复,甚至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注水”——只有一两个嫌疑人与案件核心相关,其余沦为拖延时间的“烟雾弹”。
比如《暗潮缉凶》第一个嫌疑人是沈小舟所乘车辆的网约车司机,剧集花费不少篇幅去拍摄司机的住所,有腐臭的驴鞭(超恶心),柜子内散落的头发以为是尸体,结果是硅胶娃娃,他一发现动静就跑,警察对他一通追捕……但并无直接证据指向他与沈小舟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很快排除嫌疑……以上剧情都很无聊也毫无审美可言,但排除司机嫌疑时,剧情已经播到第4集,《暗潮缉凶》就这样“不疾不徐”地拍一个个嫌疑人以及解除嫌疑的过程。这或许是原本主打精品悬疑短剧的迷雾剧场剧越变越长的原因,以前普遍12集,现在动不动就“注”到16集以上。
而为了让嫌疑人在最后关头才被揭晓,此前剧情连续多次的“怀疑—排除”需要大量牵强的巧合来支撑,逻辑链条由此频繁出现无法弥合的漏洞,导致剧情“降智”。以《暗潮缉凶》第12集为例,观众骂声一片,很多人苦苦撑到这一集决定弃剧。石强锋单独上门劝敖小杰自首,完全暴露警方意图,导致自己陷入险境,这种“孤胆英雄”式的冲动与警察的职业素养不符;他都快被敖小杰的手下打死了,警察还在车内“深沉”等待,这种低级失误让观众质疑警方专业性……编剧强行将警察的智商拉低,以服务“怀疑—排除”的剧情需要。
诚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如今悬疑剧扎堆,凶杀、复仇、阴谋等主题已被反复挖掘,已经很难有什么完全不曾被讲述过的故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悬疑剧没有前景,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很重要,但“怎么讲”更关键。
比如《漫长的季节》,如果按照时间线梳理,它并不是什么“新”故事,但剧集用过去与当下两条时间线的交错叙事,呈现人物如何在命运洪流中被裹挟、被撕裂,产生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暗潮缉凶》编剧上一部迷雾剧场作品《尘封十三载》,也是陈建斌主演,警察查案时也总在找嫌疑犯、排除嫌疑犯,但这部剧豆瓣8分,既因为排除嫌疑人的过程,连环杀人案还在不断发生,新的案件带来新的悬念和刺激,也因为排查出的每个嫌疑犯都是时代里各种人的缩影,排查过程成为时代众生相的展示而不是《暗潮缉凶》那样标签化,此外,双线叙事的时代对比与转场设计,也丰富剧集的表达层次……
这提醒了国产悬疑剧创作,在新故事匮乏的当下,与其在案件尺度上做文章、在演员阵容上做文章,毋宁想一想怎么更有新意和深意地讲述一个看起来普通的故事。
社会议题与悬疑的顾此失彼
按照一般的分类,悬疑剧或侧重于本格推理,或侧重于社会派推理。本格推理以“解谜”为核心,推理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智力竞赛,以逻辑的严谨和诡计的巧妙吸引观众;社会派推理以社会议题为核心,借案件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国产悬疑剧十有八九是社会派推理。一方面,本格推理需要严丝合缝的诡计设计,比如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伪造等,这对编剧的逻辑功底要求极高。同时,本格推理涉及的纯粹离奇案件和复杂诡计,暴露的人性极端恶,容易触碰红线。另一方面,国内文艺创作一向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近年来国产爆款悬疑剧《沉默的真相》《漫长的季节》等均有深刻的议题表达,悬疑剧承载社会议题渐渐形成一种创作惯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社会派推理更关注犯罪背后的社会根源和人性困境,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可以忽略悬疑和推理。如果一部悬疑剧存在明显漏洞,比如关键证据的出现不合情理,或凶手动机与社会背景脱节,观众的注意力会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移到对故事合理性的质疑;就像一栋建筑,若承重结构存在缺陷,整栋楼便会崩塌,创作者想要传递的社会思考也会随之失去重量。所以,优秀的社会派推理首先是保持悬疑和推理的逻辑性,观众在解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作品的社会表达。就像高分的《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它们的悬疑部分本身是硬核的。
可惜,绝大多数国产悬疑剧,乃至于精挑细选的迷雾剧场悬疑剧,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回到《暗潮缉凶》,它涵盖的社会议题不可说不多。比如直播公司老板敖小杰同时涉足高利贷、整容机构等产业,形成“借高利贷-整容-做主播”的盈利链条,以此来控制弱势女性、剥削女性;比如新世纪前后的下岗潮的历史遗留问题,下岗潮导致工友反目、家庭失和,也间接导致下一代成为仇恨的牺牲品;而沈小舟之死更直接关联土壤污染问题,开发商看中化工厂块地,该地块污染严重,环保公司出具虚假环保检测报告,污染地块被开发成商品房,沈小舟发现真相并试图揭发因此遇害……
剧集囊括了很多社会议题,但它们都只是简单陈列,剧集并未对某个问题进行深挖,也没有揭示表象之下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住宅建设的土壤污染,仅仅是出具检测报告的公司与开发商的勾兑那么简单吗?案件与一些社会议题的结合流于机械,二者便无法形成有机的互动,更像编剧先想到一个议题,然后杂糅到剧情里,作为主线延伸出的一个枝节。社会议题的堆砌,反过来拖累了悬疑推理的主线,导致观众在冗长的故事推进中逐渐失去耐心,比如《暗潮缉凶》的高利贷整容线,甚至是下岗潮中父辈恩怨的线都砍掉,也不影响剧情推进。
当然,也不是社会议题越少越集中,悬疑剧就必然优秀。比如播出前关注度很高、播出后口碑热度平淡的《正当防卫》,整部剧就是为了“普法”正当防卫这个法条展开,强行串联三个“正当防卫”案件,前期为了悬疑而悬疑,后期为了反转而反转,颇为生硬。一旦创作者“主题先行”、顾此失彼,悬疑本身不好看,社会表达也很容易口号化。
国产悬疑剧在社会议题的表达上存在的另一积弊是,议题的同质化,甚至“消费”社会议题。
譬如悬疑剧但凡涉及到新世纪前后的历史语境,几乎都会提及“下岗潮”。彼时发生在全国多地的下岗潮,确实深刻影响了一代人,他们的故事值得讲述,观众也很期待《钢的琴》《漫长的季节》这样的高质量的作品,它们不是将人物简化为时代的牺牲品符号,而是展现他们在制度转轨中的主体性,以及时代如何具体而微地重塑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很可惜,多数悬疑剧仅仅是把下岗潮当做一个“背景”,某种“标签”,反而暴露出创作者历史的理解停留在猎奇层面。
《暗潮缉凶》中,沈小舟的父亲沈华章与杨保革有旧怨,因为年轻时,沈华章与杨保革的妻子丁淑兰互有好感,后来分开,杨保革误以为儿子杨涛是沈华章的私生子,长期家暴杨涛。但其实杨涛是厂长的私生子,当时丁淑兰为了不下岗只能委身于厂长……如果这只是反映下岗潮众生相的一小部分,可以,但《暗潮缉凶》几乎是把它作为全部了,一提到下岗就是“女性通过性资源交换利益”,这难道不是对当时下岗女工复杂处境的认知匮乏,难道不是一种“苦难消费”?
这种对于社会议题的“消费”,在今年初引发巨大批判声的《漂白》中也有鲜明体现。剧集改编自真实案件,却也“消费”它。比如过度聚焦并放大受害者受虐情节,尤其“虐女”场景,详尽展现女性受害者被锅铲扇脸、老虎钳夹肉等残酷画面,却淡化了加害者的狰狞。剧集外,犯罪四人组被冠以“肉联厂F4”的娱乐化称号予以营销,他们的施暴动作被制成表情包传播,完全无视犯罪行为的恶劣本质与沉重后果。该剧还卷入抄袭争议,相较于原来的新闻调查,剧集未聚焦罪犯身份“漂白”背后的制度漏洞,转而侧重犯罪过程的刺激性,进一步削弱了作品应有的正向社会意义。
今年以来迷雾剧场一众剧集的失利,并不意味着迷雾剧场、或者国产悬疑剧已被判了“死刑”,我们相信国产悬疑剧仍然有出佳作的可能性。只是,优质悬疑剧不该成为小概率的事,“剧场化”运营的初衷本是让优质悬疑剧成为一种常态,现在怎么是“口碑平庸”成常态呢?这是一记警钟——是优质内容成就了剧场品牌,而非剧场光环自动为平庸作品镀金,这只会搞砸它。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