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医生越来越累,高分考生都不愿意学医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16·阅读时长22分钟

98人看过
投入时间周期长,工作压力大,存在职业风险,是许多高分生对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犹豫的原因。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投入时间周期长,工作压力大,存在职业风险,是许多高分生对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犹豫的原因。



记者|栾若曦

编辑|王珊

专业“遇冷”

7月2日下午4点多,江苏盐城考生赵廷文坐立不安,还有十几分钟就到5点,那是高考志愿默认提交的最后截止时间。赵廷文看着自己填报的8个专业组,第四位是临床医学专业。赵廷文心里开始犹豫。她的志愿填报秉持着“冲稳保”原则,前三个志愿只是冲一冲,参照往年的录取位次,大概率录不进去,第四位上放的是最稳妥的选择,“几乎一定会去”。

学医是和家里人提前商量好的。一开始,赵廷文对医学专业了解并不多,很多感受来自影视剧里医生角色救死扶伤的印象,充满魅力。她的父母也觉得女孩子当医生比较稳定,不太会面临失业、被裁员的风险;以后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看病也方便。

高考后,赵廷文开始搜关于临床医学的资料,越看越觉得自己和这个专业“不适配”。许多在读医学生在社交媒体吐槽自己的专业。赵廷文刷到过医学生期末周现状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在图书馆里占不到位子,只能带着自己的椅子去图书馆,“一大片空地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椅子”。这个场景直接唤起了一种恐惧感,让她想起了高三的晚自习,“我真的无法忍受一个年年期末赛高考的学习环境。”最后,赵廷文修改了志愿,将排在后面的计算机专业换到第四志愿。7月份,赵廷文被这一专业录取。

《外科风云》剧照

从各地专业的投档分数线来看,今年像赵廷文一样对临床医学专业望而却步的人并非少数,这一现象在高分考生中尤为明显。以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浙江的投档线为例,医学相关专业分数线和位次号都有一定跌幅。其热门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投档线从2024年的691分,位次876名,下滑到682分,位次1245名。清华大学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在浙江的热度也有明显下降,去年招生5人,分数线为708分,最低位次59名,今年在缩招1人的情况下,分数线下滑至694分,位次号下滑至256名。中山大学218专业组(含临床八年制、口腔5+3、临床五年制)今年在广东录取位次为8536名,较去年下降约2000位次。

临床医学专业的冷热也直观反映在谭毅的咨询“摊位”上。谭毅是浙江省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近4年来受母校组织邀请,在6月高考季前往广东省做招生咨询。谭毅说,前两年一场宣讲下来,可能有十几个考生围着提问,现在只剩下一两个,也未必是真的对医学有兴趣。

《问心》剧照

新高考政策研究员张剑对本刊记者分析称,相比前些年,临床医学专业热度确实有所“降温”。2015年之前,医疗行业需求刚性,就业市场供需平衡,临床医学录取位次稳居工科前列,但未出现极端过热现象。2016年“双一流”建设后,全国新增近50所医学院,招生名额增加30%,在客观上推高了专业曝光度。2017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三甲医院招聘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另外,疫情期间,考生将医生的职业崇高感与专业选择深度绑定,报考人数增多。但最近两年,录取位次进入理性回调阶段。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对本刊记者表示,今年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位次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生群体面临的降薪潮、工作压力增大、医患矛盾频发以及规培制度的严格要求,这些因素导致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上升。“今年高招录取情况显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等专业热度攀升,成为高分生追捧的对象。考生和家长更青睐这些专业,这也反映出他们追求‘确定性’、短期就业回报和高薪资的心理。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选择了海关、公安等看着拥有长期职业安全感的专业方向。”

投入成本

“现在周围同学填志愿的考量主要是保专业,大家更多讨论地不是谁考上了多高层次的大学,而是更羡慕谁凭着专业在哪个比较好的单位企业找到了工作。”赵廷文不选择医学专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投入时间太长了。

正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进行规培的吴淼已经学了13年的医,他2012年参加高考,临床医学专业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今年刚刚是吴淼规培的第二年。吴淼说家里有个比他还小一岁的亲戚,当年报的是一个三本学校的集成电路芯片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后就业,目前在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公司里工作,年薪能拿50万。

《紧急救命》剧照

自己的职业生涯却刚刚开始。回忆起念书时光,吴淼觉得本科的五年,“每一年都累得像高三一样”,备战考研更像重新经历了一次高考。“早上七点半去医院实习,下午五、六点下班,随便吃一口,就要去‘通宵教室’看书,看到凌晨一两点钟,回宿舍还要背背单词,再翻两页书,大约两三点才能休息。”吴淼说,几乎同专业所有人都是这样,“有时候去医院上班还要扶着墙,实在太累太困了。”

2023年,开始规培后,吴淼总是忙得脚不沾地。住院部早上7点半交班,规培生没有固定工位,只能抓紧抢个电脑,整理病人今天要出的报告,8点开始跟着查两个小时房,文书工作完成得差不多了,要立马跟上操作,陪着无法自理的重症患者去做磁共振。下午又要继续整理报告,跟着查房医生汇报。大医院的病床周转率非常快,每天的工作还伴随着办出院记录,解释病情和注意事项,以及接收新的病人,记录病史,做检查,拉心电图等等。虽然规定是5点下班,但事情没做完也不能拖到第二天,吴淼最晚一次弄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医学生读书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吴淼说。2020年,硕士毕业的他曾拿到浙江某三甲医院的事业编录取通知,但当时倾向于做科研的他选择了读博,如今再想去那家医院入职,博士学历都未必能保证一定能入职。高等教育管理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医学本科生选择读研深造的比例接近三成,在主要学科门类中位列前茅,且远高于各学科约17%的平均水平。

《机智的医生生活》剧照

浙江省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谭毅也发现三甲医院的竞争愈发激烈。他读书的时候还是7年制,2012年硕士毕业。他告诉本刊,班级里不想读硕士的同学,2009年以本科学历申请毕业时,还可以比较顺利在杭州、宁波以及嘉兴等地的三甲医院找到工作。现在谭毅和科室的主任助理一起去面试新员工,硕士和本科生的简历都不会被送到他们面前,“第一关都过不了”,再根据科研论文,拿了多少课题,筛选前来应聘的博士。新医生入职后,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整体医院运行都比较繁忙,不会像以前有半年到一年的‘传帮带’时间,现在基本要求新医生进入科室一个月左右都得能上手。”

有时吴淼会在小红书里搜医生转行的帖子,“但也没有魄力说走就走。”吴淼说,学医投入的时间已经有13年,已经没有选择其他行业的退路,沉没成本太高了,重新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和别人竞争也处于落后地位,想到这些,自己只是第二天争取休息一下,再投入到工作里。

医生的感受

叶树涛已经行医执业13个年头了,但当不到6岁的儿子跟他说,长大也要像他一样做个医生时,叶树涛很犹豫,“以后可能还是不会让小孩子再走这条路了,工作太辛苦,舍不得他太累,收入也不比从前,还是算了。”

2012年,叶树涛临床医学硕士毕业,入职江苏苏州某三级医院,扣完五险一金,基本工资2000多,奖金2000多,到手差不多5000元。赶上中秋、端午的时候医院还会发两三千过节费和年终奖。虽然一开始工资比较低,“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2015年,叶树涛升主治医师,基本工资涨到4000多,自己也开始做手术,手术量上去了,绩效自然水涨船高,一个月加起来能拿到一万多块钱。

待遇上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当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全面推开,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药品收入。据《人民日报》报道,查看历年卫生统计年鉴,药品收入占据公立医院总收入四成以上。当时的科室主任对叶树涛提过,“奖金不太好发”。

《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剧照

2020年,叶树涛正式升任副主任医师,工作量明显加大。做主治医师时,叶树涛一个星期大约十几台手术,晋升后,手术普遍能达到20多台,还要负责两个医科大学两个班级的带教,还有大大小小的会议和科研任务。叶树涛说,如果想继续往正高级别升,还要两篇期刊或者1到2个专利,“真的没有精力去弄了”。叶树涛一个月只能休息2天,陪伴家人的时间都很有限。但收入水平并没有跟着工作量有明显上涨。他现在基本工资到手6000多,虽然绩效奖金主要和工作量挂钩,但如今绩效普遍都不太高,有时绩效只有3000多,而且发的时间越来越晚,“原来20号就能发,现在要拖到月底最后两天才能发。”

感受到收入待遇下降的不只叶树涛一人,国内医学信息和医生服务平台“医学界”旗下医米调研发布2024年度《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统计了2009名医生的年均收入和薪资构成,发现57%的医生在本年度收入下降,不同职级的医生临床收入差距较大,一线城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薪资达到平均24.6万元/年,非北上广深城市医生的年均临床收入普遍不足15万元,而乡镇卫生院医生则在10万元以下。

《谢谢你医生》剧照

四川省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唐凌对本刊记者分析称,影响医生待遇收入主要与医院收支有关。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近5年来,多省市医院都在扩建,耗费了许多成本。2022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与前一个五年相比,省级医院的床位数限制由1500张以内,放宽到1500张-3000张,地市、区县两级医院同步放宽。唐凌称,除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扩张也是出于医院自身发展考虑,医院扩得越大,机构影响力就越大。而扩张后的运营费用,提升了整体成本。

事实上,收入待遇也不是医生唯一考虑的因素。叶树涛观察到,这些年医患关系有些紧张,医患纠纷的新闻时而登上头条,叶树涛工作中没有遇到过特别极端的案例,但也会遇到对医生非常戒备,充满怀疑的病人和家属,每到这时叶树涛总会觉得特别无力。“一件件事情累积起来,也给医疗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仁心俱乐部》剧照

曾在广东省某二甲私立医院骨科工作的执业医师刘祎辰对本刊记者表示,全国还在进行按病组(DRG)/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DRG/DIP付费改革是想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引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些下级医院可能对政策理解比较死板,动作很容易走样,简单打个比方,改革的一点是会限制病种的治疗费用额度,但病情变化是很快的,尤其伤筋动骨一百天,有些人还没恢复好,但快要超费用额度,科室领导会让医生劝病人转院,或者自费,“有时候会感觉治病救人的时候还要牵扯考虑成本,像做生意一样,让人很不舒服”

高考生梁雪最终还是填报了广东省某985大学的临床医学8年专业,并被录取。“我从小就喜欢看动物世界和疾病的纪录片,世界就是充满生命才有意义。”梁雪说医学确实是前期投入大,医疗大环境可能没有往年好,读完8年出来找工作会遇到怎样的光景没人知道,但这些声音也只是让她心里波动了一下,没有影响最终的选择,“一个专业总是有冷有热,只要坚定了自己喜欢的,做下去就好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张剑、张端鸿外,均为化名)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