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投稿|这些年,读书“毁”了我】阅读,“毁”的好

作者:沐有芽

2018-04-30·阅读时长2分钟

485人看过

小时候怕读书,见到厚厚,黑压压的书本,密麻麻的文字,没有一张配图,随即对阅读产生畏惧。语文课上,课文的内容却又让人读着滋滋有味,不时被课文内容吸引而产生想去买整本相关书籍的冲动。可惜高中毕业以前很少完整的阅读完一本有分量的书籍,有时候买了,带到学校,老师会说:“高考这么紧张,哪还有时间看杂七杂八的书”。回到家,说实话,实在没那自控力,想着要读书,总会被其它更轻松悠闲的事所吸引。除了小学初中老师鼓励阅读的课外书本,再没读过多少。后来回想,高中满是无聊,三年的课程,不到两年时间老师已经急急教授完毕,余下一年多时间全力复习,备战高考。高中课程内容即便掌握不好,高频率地周而复始看到眼熟的东西,乏味之感油然而起。


慢慢的,在高中课堂上不断憧憬大学,遐想硕大的图书馆可以有读不尽的书…然而,高考失利的我,没有如期完成我的大学梦。不得不拾起刚扔下的高中课本迈入高复课堂,面对同样的课本,重复的讲授,已经完全没有了吸引力。大概那时,惊觉自己不能再耗时浪费一年时间。我意识到时间是如此的宝贵,需要把时间花得更有价值。随之,我进入市图书馆,每周借三本自己当时有兴趣的书籍,带回课堂,老师授他课,我读自己的书。在高复班老师眼里,既然来高复了基本是差生,不扰乱课堂也就不管你了。


在大量时间的保证和兴趣的驱动下,自己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似乎在一个富有机缘的时间段有幸养成烙进一生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中,首先给予我思想上撞击的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选择这本文集,起初纯粹是慕名,并未有多少了解。丰子恺先生的内容许多与高中老师传达的观点不合,甚至是驳斥。自己心中似乎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支持者,更如一盏真正的明灯。照亮了我原本未意识到的地方,自己开始有所主见,不再老师如何说,便认为老师是对的,应该听老师的。后知后觉,有些老师某些时候实在误人子弟,多少有些令人后怕。好在自己找到更能为自己解惑的人或方法。三观也随之逐步重建,推翻了自己曾经很多可笑无知的行为和意识,发掘了许多自身潜在思想萌芽。整个人感到如在畅快的空气中旋转。意识行为逐渐地潜移默化。


书本自此阅读越起劲,不断惊讶发现“如此如此”,感叹自身过去的无知和渺小,每每由一本书牵出数本忍不住要急着去阅读的书。在丰子恺先生的书中认识到那个年代有名的文人原是一伙密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景况在脑海中犹如清晰可见。阅读过程中随之引出下一本想阅读的书籍。不用考虑后续我该看什么,我要看什么,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现自己想看什么,接着只要自我去落实便好。


阅读量一点点累积后发现在自己的思想世界中慢慢织起了一张网,可相互链接,弥补一个个漏洞。原本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其实是那么的大惊小怪,真正令人惊叹的事是那么的高山仰止。认识到越多,发现自己未知的世界变得更大,愈发渴求探寻更开阔的界限。


曾经“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很像是激励性的标语,理解也是人云亦云。当自己真正脚踏实地一步步爬上一层一层的坚实平台后,发现自己不再是抬头看看,还可以前后左右四顾环绕一番,再一抬头,发现有更遥远前路,但自己的内心却不再畏惧,怀着一颗敬仰的心继续一步一步前进。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沐有芽

发表文章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