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点1307
2018-05-11·阅读时长3分钟
周六的早晨,我在暖暖的阳光中醒来。
伸手摸到床头柜上的手机,我在睡眼惺忪中点开朋友圈,看到昨天半夜发的状态多了10个赞,顿时感到心满意足。我迅速审阅了一下点赞的人:A是昨天加的新同事,可能是出于礼貌“先赞为敬”;B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现在都是通过朋友圈得知彼此的近况;C是很久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跑来点赞……我反复确认了两遍, X没有点赞,不知他是没看到还是佯装没看到。
不过没关系,反正已经30个赞了,也不缺他这一个。
我顺手刷了一会儿朋友圈,看到海外留学党好像永远穿着漂亮的时装在过夏天;某金融民工又在周五的晚上发定位秀加班;social queen的小视频不用点开就知道在pub里喝酒蹦迪;还有各种文青、段子手、小网红……每一条朋友圈都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好像手指一划就能轻易地穿越。
这种感觉有些奇妙。即使身处空无一人的出租屋里,我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和世界产生连接。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翻身下床洗漱,一边刷牙一边发着朋友圈:中午求约饭,坐标知春路海底捞。
等我洗脸护肤之后再拿起手机看时,已经有人回复了。点开的一瞬间我有些期待是X,可惜不是他。不过无所谓,朋友圈里总有许多寂寞的灵魂需要搭伙吃饭。我喜欢这种约饭方式,高效省事,还带着一种不知哪个朋友会来赴约的惊喜感。
今天约到了Z。我们常年保持着“互相审阅朋友圈却极少见面”的状态,Z说我正好约在了他家对面,于是就来了——原来我们一直住在隔壁小区,但谁也没发现。
我们都是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动态的人,所以总能从彼此的近况中捞出话题来聊。即使已经很久不见,却好像也没有时空上的距离感。
“感谢朋友圈。”Z举杯示意。
我和他碰了一下杯,“感谢朋友圈。”
要是X也这样就好了——我一边夹菜一边想着——他极少更新朋友圈,偶尔发一些又红又专的公司新闻。看不出他现在在哪里,最近又做了什么事。我一度很好奇,他究竟是真的神秘,还是把我分在了“不可见”的组里。
和Z的午餐进行得很愉快。我们在道别的时候说着“有空常约”,却也知道像我们这种被动型选手可能很难再次“碰上”。社交网络就像一张保护网,你永远不知道那些在朋友圈活跃的人,私底下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主动点开一个私聊窗口。
下午我回到家里,窝在小阳台上看书,手机就安安静静地躺在一边。我把大部分群聊都设置为“不提醒”,也很少有人找我私聊。于是,在这个风平浪静的周末午后,一切都沉默了。
在独居生活的某些时刻里,当社交网络的嘈杂声安静下来,我和世界就达成了某种奇异的默契。互不干扰,彼此独立。在那一刻,我好像能从世界中抽离出来,没有什么想要聆听的,也没有什么值得倾诉的。
但这种疏离往往是短暂的,当我偶尔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就像瞬间接通的电流一样,我再次和世界产生了连接。
傍晚时分,我重新拾掇好自己,出门参加聚会。这是一群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带着各自的故事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吃火锅喝啤酒,聊综艺八卦,也聊生活工作。有的人最近失恋了,有的人换了新的工作,有的人忙着毕业论文,有的人总是连轴加班……即将散场的时候,所有人凑在一起,用效果最好的手机自拍一张大合影,精心修图之后发到朋友圈,再手动打上“#Weekend”的tag,仿佛完成了某种仪式。
看起来只是一张合照和一行意味不明的文字,背后却暗藏着各自不为其他人所知的故事,和这热闹又温暖的夜晚。
这就是朋友圈的有趣之处了。在你的印象里,它能描绘出一些人的全部,却只能刻画出另一些人的片段。社交网络和现实世界彼此交织,亦真亦幻。有的时候,你甚至分不清哪个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而当我回到家里,洗完脸卸完妆躺在床上,四周的喧嚣早已散去,朋友圈里的狂欢却仍在继续。我逐一翻看着大家的动态,直到再也刷不出新鲜事,才终于放下手机准备睡去。
睡前我又想起了X,社交网络里没有任何他的痕迹,不知道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
发表文章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0人
快乐请烟火地嚷,忧伤请汪洋地放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