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茹果
2018-08-18·阅读时长3分钟
山东女诗人路也的诗歌集《从今往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提名。
好久没有受到诗歌的浸润了,也没能见到路也的这本诗集。但读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从今往后》。
在因为喧嚣而安静不了因为茫然而笃定不了的当下,不经意间读到这样一首诗,竟然难以一句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只是,读了一遍,复读一遍,再读一遍。
越读,韵味儿越深;越读,共鸣越响。
“从今往后”,是四个字,但不是成语。是口语,但平时说的并不多。一旦说,必是发生了什么,要让人以今天为起点,重新开始。
“从今往后”,是对今天之前的一种否定。不管说者用多么平的语调,用多么轻的声音,这四个字只要一说出,就带着睹气地发狠地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地指天指地让千年古树作证的意味。
诗以此为题,很抓人。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不禁要问,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非要用一首诗来表白 “从今往后”怎样怎样。
怎样呢?诗的第一段就先交代了。
却是,只是,依然是,“活下去”。
活,不是人生应有之义吗?“活下去”还用得着说吗?
将通常的加以强调,将用不着说的拎出来单说,足以说明诗的主角“在今之前”所经历的是重大的事情,足以颠覆一切,任谁经历都会死一次。
死过一次的活,该是怎样的活呢?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的存在不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存在。人类是有计划有目标地生存着的,是有追求地活着的。
可这首诗的主角在有了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后,选择的“活下去”却只是“朝向地平线”,也就是说将人生的目标降到最低了,到基本线了。像是经历“大劫”之后的侥幸生还,剩下的都是赚的了,再无所求了。或者是,长久执着的什么彻底粉碎,真正认清残酷的实际了。
接下来的一段:
从今往后
既不做硬币的正面,也不做它的反面
而是成为另外一枚硬币
“我”还是延续过去地活着,但“我”将不“我”了。不是只从经历的事情中吸取教训,抛弃自己不好的部分,也不是积累经验,发扬光大自己那好的部分。不,不!不只是停留在改进提高的层面上,而是要完全地脱胎换骨,成为另外一个自己。
这一段,是对上一段的引申、加强,让读者更加急切地想知道,诗的主角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致使改过自新都不行,必换骨换血,必打破模子从头重来。
可作者并不直接地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三段依然在讲“从今往后”怎么样。
“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从这一句我们是不是捕捉到了一点点迹象?
再往下捊,“方圆十余里,既无远亲也无近邻”。远亲是血脉,割不断;近邻是交往,免不了
可“我”是如此地决绝,让读者认识到,一定是受到了莫大的伤害,而且,是思想感情上的。
果然,“小屋如山谷,回响个人足音”,证实了读者的猜测。“我”画出一个边界,隔绝一切,一间小屋就是一个山谷,每踏一步,都有声响,每有声响,必有回音。用一个人的丰富实现自给自足,形成一个完满的世界。
这样,如此,“我”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控之中,再不会仰仗外界,再不用依赖他人。
有一方面的放弃,必有另一方面的追求。将追求精粹后再行动,就一定有行动的成果,所以,唯一在意的“东篱下的野菊”会“活过魏晋”,并能扺达 “永恒”。
路也写过长诗,也多有组诗发表。这一首是独立的一篇,且很短,用的意象也不多,却直抵人心。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经历的是平常的人生。但在这平常的人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平常。
这不平常,不一定是外在的境遇的大起大落,而往往是不为人知的内心的跌宕起伏。
也许是我们的观念被颠覆了,也许是我们的持守被摧毁了,也许是我们的真诚被碾压了,也许是我们的梦想被打碎了,也许是我们的付出被“东流”了……凡此种种,我们必得重新整合自己,完成精神生命的一次转折,一次跃升。
所以这首诗,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附:
《从今往后》
路也
从今往后
守着一盏小灯和一颗心脏
朝向地平线
活下去
从今往后
既不做硬币的正面,也不做它的反面
而是成为另外一枚硬币
从今往后
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
方圆十余里,既无远亲也无近邻
小屋如山谷,回响个人足音
从今往后
东篱下的野菊注定要
活过魏晋
比任何朝代都永恒
(题图来自网络)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