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新孟母三迁——搬家的故事

作者:实心

2018-08-31·阅读时长3分钟

485人看过
所以,家,究竟该往哪搬?

最近的开学季,择校问题再度成为市井坊间的热点话题。特别的是,2018年不仅是“龙宝宝”们入学的第一年,同时也开启了国内生育高峰期孩子入学的序幕。要知道,2012年在京出生的孩子首次突破20万关口,并在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这意味着,更激烈的学位竞争和更昂贵的育儿成本。虽然说上学的是孩子,可真正考验的却是家长。

我的孩子距离升入小学还有整整三年,但是,准备时间却并不宽裕。尤其,今年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小学入学事件的发生,更是敲响警钟。今夏,由于该校第一顺位的家庭数量远高于学位数量,造成部分第一顺位的孩子调配至其他小学,而成为最后一道卡尺的落户时间,出乎所有人意料。最终,不惜搭上几代人财富而斥巨资购置学区房的家长,不得不黯然接受调剂结果。这不单单是现实结果低于家长预期的表面现象,更影射出家长们竞争稀缺教育资源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使我认识到,上好学校没有万无一失的准备,哪怕是被奉为定心丸的学区房。

所以,家,究竟该往哪搬?

昔孟母,择邻处。千年之前的家长尚教子有方,后人岂能不汲取这经典的智慧。与昔日孟母相比,我少了“想搬哪里搬哪里”的自由与洒脱。因为,我首先要面对内部问题,即与丈夫在升学问题上达成一致,而这意味着婆家与娘家要把劲儿往一处使。

同事赖姐在第一阶段内部问题处理上就遇到了麻烦。赖姐在比较三个小家庭学区资源之后,决定让女儿就读东城区某校。根据北京市严格的户籍学籍管理制度,如无特殊情况,赖姐女儿将在东城度过小、初、高长达十二年的学生时代。

选择学校,往往意味着选择生活方式,赖家受限于较小的房屋面积与不和睦的婆媳关系,最终决定赖姐独自留守朝阳,并确定了上学日“公婆+父女”、周末“一家三口”的生活组合。同时,分配家庭成员的工作任务:公婆负担孙女日常吃喝住行的任务;父亲承包日常课业辅导工作;赖姐主要负责陪伴孩子度过周末时光。借用网友的话,“在北京谈恋爱,如果没有同居就算异地恋”,那赖姐的选择无疑是“两地分居”般的家庭生活,更有甚者,称赖姐实在是过上了离婚生活。

我不赞同赖姐以家庭生活为代价,换取女儿上好学的方案。她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并反问我,牺牲孩子上好学校与牺牲正常家庭生活,哪个才是“政治正确”的选择。我一再思考这个问题,结论是不能让自己陷入单项选择,不能让生活的木桶出现短板,因为,即便最顶尖的学校成为桶壁上最高的木板,家庭关系紧张、母亲陪伴缺失造成的短板,也会拉低生活木桶的水位。

内部取得一致之后,才能开展“攘外”工作。就房产现状而言,我们三个小家庭均处于北京市的教育荒原带,这表示我们面对一个不得不搬的局面。因户随房走,而学籍取决于户籍,所以学区内租房的方案最先被否定(租房不能解决落户问题),直接摆上来的问题是:卖郊区房、换学区房。可要知道,影响房价的前三大因素,可是location、location和location啊,郊区房子的市值连学区房的首付款都够不着,一方面仍需聚集大家庭的财力,另一方面,房屋面积和环境品质均会降低许多。

学姐颖子对我犹豫不决的态度表示遗憾,她说我没有为了孩子拼尽全力。她是最有先见之明的孟母,早在怀孕时便孤注一掷购下西城区某房。她坚信,只有上了好的小学、才能进入好的中学、将来入读好的大学。一开始,我认为她的观点未免极端,毕竟人生之道路漫漫、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她反问我能不能举出自己身边的人生逆袭案例,而非见诸报端的遥远新闻,我陷入了沉默。颖子放着近郊别墅不住,一家人去挤皇城根下的一居室,而她丈夫身为机长、常年出差在外,家庭重任(双方父母均有卧病在床的情况)基本落在她一人肩上,同时兼顾工作、家庭、老人和学业,她却也开始自责和担心,成人的焦虑情绪会传递给孩子。

思前想后,我向自己提问:如果拼劲全力仍不能就读心仪学校,我能否心平气和地接受调剂结果?在充满变数的生活里,我能否确保夫妻双方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我是否应当将本该颐养天年的长辈拉入育儿战局?

或许,当我能够给出全部答案时,便也知道家该往哪搬了。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实心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