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quMou
2019-01-29·阅读时长7分钟
温度低于冰点五六度甚至更多的时间感觉久了些,自己不住地感慨怎么今年冬天这么冷。幸好小寒已经是倒数第二个节气了,春天的气息也在似有似无间。朋友圈里看到南方的腊梅花开得热闹,也看到湖面上的冰车滑得顺溜。这是一个无雪的冬天后半程,也是一个开年的超忙碌一月。小寒节气的文字,于一周前开始的整理,到一周后才又继续。现在大寒节气也过了三分之一,很多感觉都已走远。临时团队聚合的分散,与宿舍同学久别的相见,两者同时在周末到来,温暖的感觉在心里鼓荡,走在夜晚的路上不觉风冷。
讲观点
第一集 萌就是正义。大约萌起来就可以忽略很多事情,比如后排的观众时不时的蹬一下我的这个座位靠背。大黄蜂电影里的车库日常比打斗场面吸引人,让人觉得汽车人萌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那蓝色柔光可控的眼睛配上材料机械化的表情,以及模仿人的各种动作,引起周边一片笑声,“这也太萌了”。萌出新境界与猛出新高度,天然地糅合在这个汽车人的故事里,故事情节交代的简单明了,中间的剧情反转也不是很多,一部爆米花的观影体验,对得起票价。“萌哒哒”是一种让内心柔化的状态,要不然《穿靴子的猫》里的猫主角也不会被三只萌猫萌到放松警惕,最后被撒了一眼猫沙迷了眼。其实万物初始的萌值都高,怕得就是长残了,见惯不怪的多肉长成了肥肉,顽童变成了大叔,时间是萌值的最大敌手,但这些对于猫来说无所谓,它可以从幼小萌到老去,可以萌一辈子。萌成了正义,更成就了某种商业模式,例如“云吸现象”,而且这也是不接受反驳的。
语百科
第二集 错过的天象。遇到烦心事时,有建议说想想浩翰的宇宙,看看遥远的星系,觉得人生短短几十年,貌似啥事都不值得纠结了。大约这也是安慰人的话,无论看得再远,事情还在那里,解决了才有心思看看天吧,也就是没事常看看天,特别是浩翰的夜空。广播经常说某某星座有流星雨,这些年夏天连银河都很少看见了,城市的夜空被人造光源干扰着,除非特别好的观测条件下,人眼能捕捉到几颗星,比如北斗七星,以及勺口两颗星间距离五倍远地方的北极星,比如冬日南方天空能常看到的猎户座四边形以及中间三星一线,比如仙后座典型的w型特征,以及中间三颗星构成的四边形对角线与北极星的关系。所有的这些都还是小学的时候,跟着老师学自然才了解的知识。不由地想起那些个上晚自习冬夜,正好有一次赶上白天学五年级自然的星座一课,刘老师让大家从教室里出来,看周边天空里的星星,辩识那些大有名气的星座,于是就记到了现在。今早的日偏食没有看上。从家人拍得照片里捕捉到的天象信息已快中午,慨叹一下之前竟然不知道,就这样错失了开年天空大戏,从公众号找一个图来应景。
第三集 皂角的针刺。见到这种树时很是感到意外,不是不知道皂角树,只是看到这一年新长的枝条竟然都是七八厘米的木针。这样的自带锋芒的表象,还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我走上前去,用这段时间留长了一点的指甲掐了下这些木头针的质地,嗯,绝对是原装的。我搜索记忆库,老家南道水渠石桥边上也长着一棵皂角树,小时候上语文课讲到那篇高大的皂角树,里面说老师会用皂角荚熬水,让孩子们洗干净手上沾染的墨水痕迹,回去后问大人们见过皂角树吗?得到的回答就是往隔壁村走得路上所看到那棵就是。再看眼前这刺向蓝天的霸蛮气势,样子和记忆里的样子真是大相径庭,好吧,暂且存疑。皂角作为庭园绿植还是很少见的,看来这里的设计师有自己的想法,树种选择上有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感觉。
说意境
第四集 山水的窗帘。水墨构筑的意境是让人沉醉的地方,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利用手中的笔墨把人间的山水腾挪、转移、衔接甚至再造,往往形成了“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万里之迥”的极致体悟。至于多少种皴法也不懂,至于多少类笔法也不明。听专家说有什么好处,自己看完理解,也觉得好,这种好怎么形容那?就自己粗浅的感觉,让人可以忘掉一些现实而又从记忆里勾起一些经历,故乡的山,镜头里的水,已经作为积累的名家轶事,或者验证某一点新学的知识,都可以加深当时当地的观感,让人长时间徘徊在画作前面。眼前的楼虽然很久,大厅里却挂了好几个水墨的窗帘,天光里展现出淡淡的山峦层次,顿觉比纯白的窗帘好了好多个level。想起贝大师为苏州博物馆打造的那组山水意境建筑,江南白墙做底,微缩山峰当像,倒影浅水一泓,竟然通过仿若达到了写意的妙境,想来有机会去苏州,一定要去现场看看。
第五集 早晨的眼睛。七点前的天气看起来还残留着夜色的痕迹,走在路上看到远处的人,都是影影绰绰。成排的路灯串联起的光亮,由远处走到身旁,再从身旁走到远处。走近的时候,仰头看上去,这一处的路灯上的两个光团,就是给早晨的天空长了一对眼睛。光晕橘黄环绕,明亮而不刺眼,安静地俯瞰着周边的所有。车灯是流动焦躁的,路灯是常驻踏实的。总觉得万家灯火是一种很美的意象,尤其是夜航里透过飞机弦窗看到地面上,路灯光亮点缀出城市轮廓与交通动脉,无数的车灯或在远视野的正面汇集成密集的光带,或在贴近的下方断续为快慢的节奏。总觉得华灯初上是一种古典的抒情,特别是走在长安街边甬路上,看高耸的灯柱上可以堆出光的花朵,夏季的国槐叶片被白色的光芒激发出生命的颜色,晚风吹来,枝叶摇摆,蝉声还在此起彼伏之间。总觉得一灯如豆有一种别致的孤独,齐白老笔下的一盏油灯,几片红叶,叶子还飘落至窗台,周边看不到读书学习的人,看不到修补衣服的人,只觉得一点凄凄。
道故乡
第六集 任它似流水。也不知怎么开始的瞎划拉,就把我们小学校舍大概的位置描绘了一下。三十年前被拉着头回去育红班,待了没几天就又跑回家了,领着我去的国莉姐也已经好多年没见了。现在想我们比当下孩子们幸福的地方,就是不用一年级就要去乡里中心小学住校。梁鸿老师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描写的只要校园里的上课钟声想起来,父母们就可以安心下地出工了。小学算是村里最大的公共资产了,也是重要的集会场所,这里有卫生院,也有戏台,有操场改造的文化广场,乡里并校之后,大队也从旧队部搬下来。严格说来不算“楼”,不过上面院地面的确跟下面院房顶持平,所以也叫楼上楼下,还专门砌台阶便于行走,当然从操场前面绕过舞台也可以上去,楼上是榨油坊改得,我们四年级时就用上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把通道堵上了,因为只还留着幼儿班教学,怕孩子们出危险。村子扩大了很多,村路上车辆密度和速度也提升了不少,孩子们上下学也要专车专人接送,保证安全。我们的校长张老师也从中心小学部门主任位置上退休了,看假期惠丽姐整理小学历届毕业生的合影,时光染黄老照片,年岁也带来新颜色,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也在奔四的路上越来越快了。
第七集 磨盘铺路石。曾经多么郑重其事的存在,而今又是多么化作一般的使用。大青石从石窝里费劲取出来,运送到工匠的场地,千凿万凿勾勒出圆盘圆饼圆柱的形状,为了增大摩擦面积又在截面上刻画出条棱。小的磨盘,上下两块石盘对接,上面一块留眼加把,下面一个挖槽引流,泡到胀发的黄豆,从盆里舀到勺里,勺里灌到孔里,转起来是条棱打滑的声音,也把植物蛋白破碎出来,顺流汇集到接引的盆里,或点豆腐,或煮豆浆,豆渣也摇身一变,成了饼子占据了蒸锅。大的碾盘,安装在人家密集的官井或者麦场周边,石磟碡平躺上来,借助人力或畜力绕圈,磟碡绕着自身轴心旋转的同时也绕着碾盘的轴线旋转,借助重力与摩擦力,把五谷杂粮去壳搓皮碎粒又成粉,层层扫起,堆堆筛选,终收面粉几斤。骨碌骨碌声中,多少时间耗费期间,磨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方式,性子要磨,作品要磨,不经历此番折腾,如何脱胎换骨?
言新事
第八集 亲爱的你们。明日是腊八节,粥里将尽是甜香浓糯。明日也是亲爱的你们结婚的大日子,祝福你们,相信你们未来的日子也将如这般甜蜜幸福美好。我们都很为你们感到高兴,我想远在天堂的爷爷和叔叔也会更加地开心,他们当年心心念的小朋友,那个曾经追在背后喊我“huanghuang”,喊他哥“huihui”的小朋友,明天就步入人生新阶段啦,他们在那边也可以好好地放心了。亲爱的你们,好可惜不能亲自回去参加婚礼了,不得不说这是件很遗憾的事情,然而世间大约就是有很多的计划赶不上变化。此刻的我,坐地铁刚回到住处一阵,加班的脑袋还处于迷蒙中,却听到马路上汽车噪声更加清晰地敲打着耳膜,我想着看护喜事家伙什一宿的兄弟们围着那一团硬柴火,“嘶哈,嘶哈”喝着白酒就点凉菜,海聊着从前和现在,打趣着轶事和段子,某人被说急眼了还跳起来要拼一大口。夜已经很深了,很快就要跨入明天了,不能当面道的祝福,将经过网络,以光速汇集到你们眼前,祝亲爱的你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
第九集 新书的世界。中午抽了二十分钟时间到西单图书大厦一瞥。这个时段的人流断了,三三两两掀开门帘进来,两边看到拿着叉子和盾牌的保安师傅们,坐在穿过窗户的阳光里,面无表情地看着人走过来或者踱过去。一楼的新书有着吸引人的色彩,题目和包装。无论是旧书新版,还是新书头版,亦或修订增厚,模样整齐可爱,迎着人们目光的接触或者手掌的选择。翻看了《历史的温度3》,馒头大师对事实和人物的记叙一如既往地充满温情,我似乎想起来第一次看到这个系列第一本时,被字里行间的描述激起来的鼻酸与泪目。翻看了《与茅盾文学奖深度对话》,作者十八年坚持一线采访,因对被采访者作品的文本深度阅读作为对话基础,把写序言的毕飞宇感动了,文辞里充满激赏,我也想这也是极为难能可贵,所以才有对话的高质量,作者采访了大部分获奖者和部分茅奖评委,看到雷达先生说得一些话,他心目中的获奖作品是可以穿越时间而越发绽放经典光辉的,其中就有很喜欢的《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这本翻一下目录,那本掂一下重量,这本拍一个封面,那本记一下片名,很快就到了返回的时间了,忙里偷闲看那么几眼,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发表文章8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57人
海棠花尽春事了, 谷雨新晴望牡丹。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