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小峰
2020-06-05·阅读时长10分钟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艺术史》第27课。
大家可能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小时候的我,对玉皇大帝仙雾缭绕、金光闪闪、神仙密布的天庭,印象极为深刻。现在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这些辉煌灿烂的场景和道教艺术有密切的关系。道教从战国时期的神仙思想一路发展而来,在宋代真正走向了成熟,其标志之一,就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完整的神仙谱系。而道教艺术的功能,可以说就是把这个神仙世界通过视觉的方式完美的展现在凡人的眼前。今天我们要讲的永乐宫,就是宋元时代道教艺术的集大成。
永乐宫,位于山西运城市芮城县的永乐镇,所以叫做“永乐宫”。传说中,这里是道教神仙吕洞宾的老家。对,就是道教的八仙之一,道号纯阳子。在这个看起来十分偏僻的地方建造如此宏伟的永乐宫,颇有一段历史隐情。
▲永乐宫
看过金庸《神雕侠侣》的朋友,想必忘不了“全真七子”吧。全真教是道教的一个教派。兴起于公元12世纪的北方女真人统治的金代,开派的祖师就是“全真七子”的老师王重阳。“全真七子”最小的一位,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在中国北方金元交替的混乱局势中,他带着18名弟子拜会正逐渐扩展势力的蒙古统治者成吉思汗,得到了信任,被赋予掌管天下道教的重任。从此,以全真教为中心的元代道教便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个背景下,打造属于全真教的宗教中心便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就有了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也就是教派祖师的发源、弘法或逝世的地方。开派祖师王重阳修道和去世的地方,陕西户县的重阳宫,成了第一处祖庭。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去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成为全真教的掌教宗师,在旁边修建了著名的北京白云观,成为第二大祖庭。而第三处祖庭,从等级上来说更高,就是供奉吕洞宾的永乐宫。丘处机去世后,他的另外两位弟子,披云子宋德方和冲和真人潘德冲,先后来到了被全真教奉为祖师的吕洞宾的故乡,在这里组织了永乐宫的营建。工程从1247年开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成了三个大殿的主体建筑。但突然之间,蒙元统治者忽必烈的宗教理念转向了佛教,尤其推崇藏传佛教,佛教和道教的争斗,使得永乐宫遗留的内外建筑和装饰工程至少拖到了1358年,因为永乐宫的第二重大殿纯阳殿的壁画,直到这一年才完工。
永乐宫的设计意图十分清晰,是在尽一切办法展现全真教的教义,凸显其正统地位。从建筑布局就可以看出来。中轴线上依次排开三大殿,第一重是“三清殿”,因为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座大神“三清”,通俗的说,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
▲三清殿
不过大殿的正式名称应是“无极殿”,殿门口高悬着“无极之殿”的大匾。“无极”两个字,颇有深意,暗示出的是全真教崇尚内丹修炼的思想。就是把人体视为炼丹炉,以人的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结成金丹。
▲三清殿匾额:无极之殿
第二重大殿是纯阳殿,顾名思义,供奉的是纯阳真人吕洞宾。
▲纯阳殿
第三重是重阳殿,没错,供奉的是王重阳。
▲重阳殿
三重大殿,规模依次缩小,建立起了一个清晰的全真教的传承线索。这个线索也极好的突出了全真教的正统地位。重阳殿列于三大殿最后,传达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是道教正统法嗣的含义。在建筑布局上,重阳殿和纯阳殿几乎完全一样,尤其体现在布满大殿墙面的壁画上,与佛教中展现佛陀生平的佛传故事一样,画的都是这两位道教祖师的生平故事。通过这种典型的偶像崇拜的方式,全真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彻底建立起来。
永乐宫是个奇迹。其实,如今的永乐宫,并不在原来的地点。1957年,由于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迫开始了整体搬迁之路。这项工程前后历经8年,搬到了二十多公里外的安全地带,其难度比当年修建永乐宫估计也差不了多少。永乐宫的确如有神助,在搬迁中,壁画毫发无损,几乎完整地恢复了原貌;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庞大的道教宫殿,在七八百年的时光中竟然完好地保存至今。三大祖庭的另两座,都不幸在明清时代的天灾和战火中被焚毁了。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地区不少其他的元代佛寺和道观的壁画,都被古董商人盗卖到了国外,我们不得不在美国、加拿大的博物馆里看着被切割下的壁画,想象着他们在神圣的建筑空间里的情景,这样的壁画,生命力已经消亡了一大半。而规模庞大的永乐宫,却免于这样的灾难,成为了元代宗教艺术的代表。
当然,如果单论元代的建筑,全国保存下来的其实也还有一些,但永乐宫的元代建筑配上元代壁画,却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没有故宫的三大殿那么宏伟,但是只要走进永乐宫的大殿之中,眼睛在经历短暂的由亮到暗的过度和适应之后,我们瞬间会发现,我们穿过的殿门,是人与神的分界线,我们猛然之间就来到了众神云集的道教最高仙境,这一切都是因为布满墙壁的壁画。
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依次进入三大殿看一看吧。
三大殿中最大的三清殿。外面看起来大,里面看起来更大。这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营造的效果。首先是建筑空间的营造。和很多古代建筑抬头就看得到内部的结构不同,三清殿全部铺满了天花板。通俗的说,大家或许可以把这比作室内装修的吊顶,虽然显得空间矮了,但精致华丽的气息就上来了。更主要的是,古代的木构建筑上都是有绚丽的彩画的,天花板就增加了彩画的面积,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尤其让人惊叹的,是天花板上并排着三个巨大的藻井,正对应着大殿里的主神,也就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清。
▲三清殿前藻井
中国古代建筑里的藻井是等级的象征,只有皇家建筑或是规格极高的宗教建筑才能使用。三清殿的藻井还各不相同,但藻井的中央最高处,都有一条盘龙,显示出三清崇高的地位。藻井的绚丽几乎使人忘记了三清的存在。确实,当初应该有三清的塑像,但早已毁坏了,如今看到的大家估计也能猜到,是现代人新塑的。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三清的崇高地位完全可以从四周墙壁画的群仙中体会得到。
至高无上的神,不但接受凡人的顶礼膜拜,也被其他的神所崇拜。这种一层一层递进的崇拜关系,体现为严格的等级秩序。大部分宗教里都有等级秩序,但道教显得极为复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不同来源的神仙谱系:有的是历史人物,比如老子、庄子;有的是民间传说,比如四海龙王;有的取自其他宗教;还有很多从各种自然现象里衍生出来的神,比如风雨雷电四神,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神,北斗七星神、十二生肖神等等。在宋代,由于皇帝们极为崇尚道教,道教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崇,以前那些属于不同信仰,拥有不同出身的神仙开始被汇总在一起,构筑出道教的神灵系统。可惜,宋代由国家赞助的大型道教宫观无一保留下来,永乐宫就成为最早、最完整的对道教神灵系统的展现。
▲三清殿的壁画《朝元图》(局部):王母娘娘
三清殿的壁画一般被称作“朝元图”,因为描绘的是众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景象。除了大殿南面进门的地方没有,其他三个方向的墙壁全都有壁画,连起来有90米长,几乎是顶天立地,画面高度超过4米,画了将近300个神,最小的神也和真人差不多大小。对于元代的画家来说,如何安排这将近300个神是最主要的问题,而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如何辨认出这300个神是最大的难题。迄今为止贡献最大的是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的创始人之一王逊先生。他在1963年发现,在宋代确立的道教大型法会的仪式中,需要祭祀360位神仙,大体上和永乐宫差不多。而且,在最高的三清之下,是八位第二级别的主神,六男二女,包括玉皇、后土、木公、金母、南极大帝、东极大帝等等,恰好和三清殿壁画中的八位坐在宝座上的主神相似。尽管具体怎么对应还有争议,但永乐宫三清殿希望用一种最符合道教经典的方式来最直接的展现道教神仙谱系的用意,是非常清楚的。大概在当时,也还没有其他的道教宫观能够拥有这样完备的图像表现。全真教独一无二的权威,就在其中充分体现出来。
按照这种神仙谱系,从道教经典的众神齐聚的法会,就会直接过渡到被全真教奉为祖师的吕洞宾,最后,这种神圣性又传到了王重阳身上。再往下,毫无疑问,就是全真教的徒子徒孙了。果然,我们会看到,无论是纯阳殿还是重阳殿,壁画和三清殿中都不一样,如果说三清殿是让众神显灵,那么纯阳殿和重阳殿则是造神运动,用吕洞宾和王重阳的传记故事来展示他们得道成仙的过程,和拯救大众的传教经历,看起来颇有点像是《圣经》里基督各种显灵的故事。
▲纯阳殿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
看过八十年代香港电视剧《八仙过海》的朋友,大概对吕洞宾的成仙过程很熟悉吧。钟离权度化吕洞宾的景象,很形象的画在纯阳殿的壁画里。钟离权炯炯有神的眼神,直射对面一身儒生打扮的吕洞宾。后者目光往下看,正在进行最后的考虑。这个瞬间,就是一个凡人向神仙转化的过程。成仙以后,吕洞宾就和钟离权、铁拐李一道,成为了著名的“八仙”。纯阳殿的壁画中是“八仙”首次完整地出现在图像里。这时的八仙还全部都是男仙,何仙姑要到以后才出现。他们在海水中各显神通,但可能还不是后来传说的去给王母娘娘祝寿。在纯阳殿的空间之中,这些壁画的意义可能是超度魂灵。
▲纯阳殿壁画《八仙过海图》
我们看铁拐李,他从嘴里吐出一道黑色的气,里面飘荡着一个小铁拐李,象征他的灵魂可以随时出窍——这或许就是在表现超度的意思。而渡海的“渡”,不也含有超度的意思吗?所以,壁画的存在,也暗示着祭祀的空间。正如三清殿墙上的众神,是为了在盛大的道教法会中召唤他们显灵。纯阳殿的八仙,可能也是在暗示着某种超度亡魂的仪式。
▲重阳殿壁画《叹骷髅》
重阳殿的壁画也应该可以发挥类似的仪式作用。至少,可以供观看壁画的道教信徒洗心革面,皈依道门。我们之前讲的全真教的传承,也在画面里表现出来。有一个局部,表现的是王重阳度化未来将成为全真七子的马钰、孙不二夫妇,他画了一幅画,是一个死人的骷髅骨架,他用这幅画来说明一切人世间的欲望都是虚无。其实,这个很著名的全真教的骷髅,一直到清代的《红楼梦》里都有出现。大家还记得吗?
永乐宫壁画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从大了说,它是宋元时代整个道教艺术蓬勃发展结出的硕果,从小了说,它是元代晋南地区,也就是山西南部,民间宗教艺术兴盛的体现。永乐宫三大殿的壁画,前后持续了可能有几十年。都是谁画的呢?目前有几个猜测。三清殿,可能是由来自河南洛阳的工匠马君祥团队完成的,而纯阳殿和重阳殿,则是由山西本地的著名工匠朱好古的徒弟们完成的。当时,一定活跃着很多这样的工匠团队,负责建筑内部的所有壁画和建筑彩画的绘制。他们也一定会相互竞争。虽然他们都只是工匠,也根本不会得到历史的记载,但就绘画的技艺来说,丝毫不逊色于知名的画家。
比永乐宫三清殿更早的以“朝元”为主题的道教绘画,目前还有两件南宋时代的作品。两件实际上出自同一个稿子,画的都是数十位神仙正在赶赴朝见三清的法会。一件叫做《朝元仙杖图》,是美国华人收藏家王季迁的旧藏;
▲《朝元仙杖图》
另一件干脆就叫做《八十七神仙卷》,是大画家徐悲鸿的生命。由于都是不上颜色的白描,所以有人猜测是一些我们未知的壁画的小稿。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朝元图”是道教发展出的特殊艺术形式。据说是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创制的,杜甫有诗形容: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大家注意,诗中用“移”“动”“行”这些表现运动的词来描绘朝元图壁画给人的感受。而且是成百甚至上千的神一起移动。仿佛墙壁都运动了起来。《朝元仙杖图》和《八十七神仙卷》众多腾云赶路的神仙,可以作为连接起吴道子传统和永乐宫艺术之间的桥梁,正反映出道教艺术核心主题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相比起永乐宫那等级森严的壮观的队伍,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他们都展现出了在云气中移动着的神仙。正是这种移动的气氛,神仙才变得活灵活现。
神仙的移动,他们的升天与降临,也正是道教仪式的核心。一切的道教仪式,都是要用尽各种办法,请神仙们移步到举行法会的那个时空中来,而没有绘画,神仙也就无处显灵。有的时候,道教法会并不是像永乐宫壁画这样永久的把众神们固定在一个大殿之中,而是把他们画在许多幅可以移动的卷轴绘画当中。举行法会时,一幅一幅的打开,悬挂在墙壁上。法会之后,再妥善的收卷起来。
▲《三官出游图》局部
现藏波士顿美术馆的《三官出游图》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三幅立轴画,分别描绘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神巡游三界的景象。可以想象,当他们被悬挂起来之后,道教仪式的香烟缭绕之下,道教神仙们的真身就会悄然降临。
永乐宫的壁画,或许没有这些画在绢上的绘画精致,但磅礴的气势,也绝非这些绘画可以比拟。因为要召唤而来的众神,并非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世间众多的百姓,甚至是整个国家。
好了,今天通过永乐宫,我们介绍了道教艺术塑造出的神仙世界。期待大家有机会去现场感受这个神的世界。神仙管辖的不光是生人的世界,也包括死者的世界。下节课,我们将要回到墓葬这个老题目,去看一下宋元时代墓葬艺术的新变。我们下节课再见。
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漫步7000年中国艺术史之路
发表文章82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1426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史学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