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茹果
2018-01-28·阅读时长4分钟
一位大学同学去了一趟我的家乡,回来对我说:“你们家乡的话真好听!你的乡亲说话跟唱歌似的。”
我的家乡天津蓟县(现为蓟州),东临唐山,与唐山话的语调相近。同学对唐山话也是熟悉的,他没提唐山话而是说我家乡的话好听,这说明我家乡的话与唐山话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与普通话相比,唐山话和我家乡话都是二声字不是向上扬而是向下滑,且不是直着向下滑,中间还拐弯。
同是二声音,同是向下滑,我家乡的话不像唐山话滑得那么远,也不将这降调音读得那么重,弯儿拐得少,起伏也小一些,说起来更流畅,听起来更柔和。并且,也不是所有的二声字都向下滑,当它前面是四声字时,它就向上扬。也许就是这一糸列与唐山话的不同,使我家乡话听起来像听歌吧。
同学在我的家乡只呆了三天,他对我家乡话的了解还只限于语调。如果他呆上三个月,对语义也有所了解的话,他的评价就不仅仅是“唱歌”了,说是“诗歌”也不为过。
我的家乡是华北地区,属北方话系,但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比如说,对于头发,别的地方用的最多的是“留”字,留长发,留短发,显得干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当然,也有用“扎”啊,“理”呀,“梳”啊的,都是属于动作性质的,将头发只是当成打理对象,带着很强的主观性。我的家乡却用“养”字,“她养着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将头发视为生命体,像养花养草一样。本来,头发就是有生命的,需要的是照料,它是复杂地活着的而不是简单地存着的。一个“养”字就将头发提升到了它该有的位置上了。
对于“小”字,我的家乡也有活用。“那小人子儿”中的小,并不是指年龄小,也不是指个子小,是说这个人长得好。 “小脑袋瓜儿”是说聪明,“小脸蛋儿”是说漂亮。在类似的赞叹语中,小字的含义扩展了,里面含着极强烈的喜爱之意。我想,我家乡的人们之所以这样用“小”字,是因为大凡事物在小的阶段都非常可爱吧,小花小草娇嫩,小孩子和小动物稚气,而在我的家乡话里,这个“小”字确实含着这层意思,说一个人聪明,能说“小脑袋瓜儿”,而说一个人智慧却不可以,说一个人漂亮能用“小脸蛋儿”,说一个人端庄却不可以。
北方话中儿化音多,儿化与不儿化在语义上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我的家乡却不然,同一个字可儿化,也可不儿化,两者有含义上的不同。我们说“南山”,不儿化,那是真正的山,很高,上面没有可耕种的土地,没有果树,没有我们赖以生计的东西。我们说“西山儿”,儿话的山,不是真正的山,是一面山坡,上面有人家儿,有生活的气息。“上南山”是真正的爬山,而“上西山儿”是指去居住在那面山坡上的人家儿。
还有像“高”啊“多”啊等形容词如果儿化了,就成相反的意思了。“就这么高儿”其意是不高,“穿这么多儿”其意是穿得少。不高不说矮却说成“高儿”,不多不说少而说“多儿”,是因为“高儿”比矮还高一些的,“多儿”比少还多一点儿的。“高儿”与“多儿”是在多与少、高与矮之间加的一个档次。
将语言如此的细化,也许其它地方并不多见。如“不想吃饭”在我的家乡是指主观上的不想,比如生气了不吃饭,就说“不想吃饭”,而如果是由于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没胃口就说“不想饭吃”,而在我国的其它地区,据我所知是没有这种原因上的细小差别的,一律说成“不想吃饭”。
像“小”字含义的拓展,“山”和“高”字等儿化的运用,在我的家乡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能领悟其中细小的绝妙之处。还有一些说法,是属于个人的创意,是在小范围内传播的,很夸张,也很生动。形容一个人丑,不说“难看”,说“够十六个人看半个月了”;形容一个人个子矮,就说“踩着了都不硌脚”;形容火车慢,不说像牛车一样,而说“没倭瓜秧爬得快呢!”倭瓜秧于春天从泥土中冒出小芽到秋天叶黄滕枯,整个生命过程最长也就10米,用它来形容火车跑得慢是再生动不过了。
人像我母亲那一辈人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穿不惯制服,许多人都穿自己做的便服。我母亲就爱穿自己做的裤子,裆很长。姐姐就觉得不好看,说:“妈人都到当街了,裤裆还在炕上呢!”像姐姐这样的“夸张”说法,我的许多乡亲都是张口就来。
村子里的贾某某神经有毛病,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双猪鞋穿上了。猪鞋猫鞋本来都是小孩子穿的,贾某某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穿猪鞋,有人就逗她:“你这鞋真好看,有鞋样儿吗,借给我,我也做一双穿。”贾某某不说话。大家就起哄,老追着她问:“有鞋样儿吗?有鞋样儿吗?”贾某某烦了,就说:“没样儿。没样儿。”
“没样儿”在我们老家是“没规矩”的意思,大人常用它指责小孩子。本来,“鞋样儿”是不能简化成“样儿”的,因为贾某某神经有毛病,才把“没鞋样儿”说成了“没样儿”,歪打正着就合上了“没规矩”之意。于是,村子里就流传了一条新的歇后语,“贾某某的猪鞋——没样儿”。一条新的歇后语就这样诞生了。
那年春节回老家坐长途汽车,车上人很多,都是自己老乡。中途有人上车,售票员招呼大家挤一挤。有人说:“再挤,我都成像片了。”如此精彩的比喻,却没引来大家的喝彩。我就想,这一定在我的家乡很流行了,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随后,我又在别的地方听到了这种说法,我就不敢肯定那是我的乡亲的“发明”了。可是,我还是倾向于是从我的家乡向外流传的,因为,我的乡亲是有这样的智慧和幽默感的。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