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白茶的二分之一风味(上)

作者:鱼乐

2020-12-24·阅读时长7分钟

303人看过
民间流传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福建的山脉与风土

福建省茶产区的温度,与山脉的走向一致。从东北到西南,茶的价格也随着山脉走势而变化着。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在相同的纬度下,海拔高的气温低,海拔低的气温高。因此纬度跟海拔不同决定着茶的价格发生着天差地别的变化。自然西北山区的茶质比东南沿海的品质要优秀许多。同时制约茶质的还有降水,譬如沿海地区的福鼎,跟平原地区的漳州、泉州,地势相对平整开阔,降水量一般在900毫米。但是建瓯为中心的高海拔山区,降水量明显可以在1600毫米以上。但高山的暴雨与平原暴雨不同的是:高山植被多样茂密,大雨冲刷下来后被多层吸收后没有水土流失。而茶这种植物,即使是老茶树也没有根部蓄水的功能,因此如果过多的种植茶树,不但不可以保蓄水土,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福鼎的海风跟政和山区的山风吹起的时候,正常人感受的是风的凉爽,若对风土有概念的人能在风中闻到海的咸湿,山的甜润,自然也就懂得如何去选择茶叶跟衡定价格,不会一味盲从了。

两个男人的手谈

2016年10月的某天,我正在某知名茶企业门店上班,已经把企划企宣的事情做完之后开始着手销售的事情,大概是晚上七点,我碰到了那位日后对我有着更多人生指导意义的轩哥,我偶尔叫他李大爷。一幅平光镜,身着比较偏运动或者休闲的舒适的衣着,外加留着一圈精致的小胡子。进来的时候还会提着些自己喜欢的茶叶,外加手上端着一杯星巴克的咖啡,这样打扮会让人误以为只是来看看礼品送人而已。

除了问了问金骏眉之后,话锋一转闻到有没有喝过白茶之列的话题,随后就盛情邀约去武昌卖白茶的一对夫妇那里坐一坐。去陆羽茶都正好是个休息日,一起到了那对夫妇那里,海燕姐是一位有着宗教信仰的女性,当家人老谢却是对白茶有着独到的见解。老谢个头挺高,戴个眼镜,平时不怎么说话,即使说话还有些结巴,但当讲起茶来的时候确实极其的认真与滔滔不绝。那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白茶,很多关于白茶的知识也是在那里学习的。轩哥是爱喝白茶出了名,因此家里晒照片的时候几乎都是白茶,甚至会因为某一个品牌原料好市场上已经断货了他自己提前就有了收纳。在他这里,我入了白茶的坑。

初识福鼎白茶

初识福鼎白茶的时候未曾多喝,想必白茶会红火的趋势,但当时我仅仅停留在白茶究竟是散料好还是紧压比较好的认知中。2006年,白茶第一次像普洱茶那样压成饼状,选用300g作为克重,当时是北京马连道的一位客户委托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绿雪芽品牌来进行压饼定制。就在那时,绿雪芽有了中国白茶第一饼。而白茶的母树就叫绿雪芽,那棵树早已被保护起来了。不揉不炒全程日晒就是我对白茶的印象,再后来的了解中,也发现白茶还会有其他制作方法。

银针白毫:最初之味

在福鼎,一直就有制作芽茶的传统,福鼎在嘉庆元年首创银针之后,又到了咸丰六年、光绪七年分别发现福鼎大白与福鼎大毫品种,光绪六年于政和发现政和大白品种。19世纪末期,福鼎茶叶最大的集散地集中在白琳镇,当时白琳镇是全市产量最少的,当地试制做白琳工夫,而刚刚成为商品茶的白毫银针却在被用来拼配红茶出口。因为产量稀少,欧洲人却又喜欢这样的芽尖茶形状,于是在红茶品饮时候添加少量白毫银针作为时髦与高贵的象征。

从嘉庆皇帝上任开始,他还想学着他的父亲一样维持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王朝在此时期彻底丧失了对世界的察觉力以及赶超外国的机会,国防如同虚设。加上东南沿海扫动不断、钱粮的亏空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大清帝国更加羸弱。从嘉庆二十一年开始就已经有割地赔款的行为了,到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白毫银针第一次出口是1891年,在1910年后开始畅销欧美。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中,将福州和厦门划为出口口岸,此举极力促进了白毫银针出口。到清末民国初,已经遍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陈列的福建“马玉记“茶好,产品英文名称FLOWERY PEKOE(花香白毫),里面全是芽,不仅肥壮而且与我们今天的银针白毫没有任何区别。由于白毫银针的鲜叶全部都是芽茶,制成成品后芽头肥壮、通身白毫、挺直如针、洁白光亮,外型美观。福鼎银针采摘时候选择凉爽晴天,将鲜叶摊薄放置于日光下晒,待含水率达到10%-20%又摊于焙笼上用40-50℃文火足干。茶叶采摘十分细致,雨天不采、露水不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和病态芽不采,这十不采这今天成了品品香白茶的企业标准。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战火波及到的福建茶商们,不得不离开白茶市场。这个时候以实力雄厚的吴、蔡、梅、袁家族为代表的福鼎茶商们,就要开始面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难关了。

《宁德茶业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福鼎点头人李得光发起白茶合作社来促使茶叶流通。此时来自厦门、泉州的南帮客商和广州、香港的广帮客商一起设馆制茶,收购白琳工夫与白毫银针,把茶叶销往国外。民国二十五年,上海茶叶产地检验监理处在白琳设立办事处,就用来专门检验白茶。1949年6月福鼎解放,次年中国茶叶总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在白琳康山广泰茶行设福鼎县茶厂,后专门负责收购白琳、磻溪、点头、管阳等茶青并销往国外。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民间流传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一年茶”说的是当年新茶口感偏近绿茶,茶性较为寒凉,香气清新鲜纯,味道近似豆浆的香味,汤色浅黄明亮,滋味相对平淡。

“三年药”说的是存放三四年的白茶后,茶性在密封中有了些转化,青气褪去,汤色转为杏黄,新茶的毫香蜜韵就会转为荷叶香,香气趋近醇和,滋味柔和,入口顺滑。

“七年宝”说的说法实际上是说细嗅之下有陈香,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还会出现枣香,陈年白茶汤色如琥珀,滋味醇厚饱满,入口也更加绵滑,甜度与厚重感也会增加。

中茶福建公司60年

1949年11月23日,以“当代茶圣”吴觉农为总经理的中国第一家国营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成立,次年二月中茶福州分公司成立,7月正式更名为中茶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1988年再度变更为中国土产畜产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1999年12月22日最终确定为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公私合营期间,白茶的采购与销售业务达到公私各半,1953年白茶公私比例按照计划协商分配,1954年全部由福茶完成。在指定地点收购后,按照出口任务将精制茶运往福州或上海出口,出口的茶叶必须由精致茶厂运往福州外贸工厂进行集中加工、出口销售。该公司还具体下达生产任务定点生产:白牡丹由福鼎茶厂、建阳茶厂、政和茶厂生产;贡眉、寿眉由建阳茶厂生产;银针、新工艺白茶由福鼎茶厂生产。各类白茶出口市场包括中国港澳地区、德国、日本、荷兰、法国、印尼、新加坡、马来、瑞士、美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那段日子里,因为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法币通货膨胀问题没有解决,白茶生产也未完全恢复,致使白茶量少价高。当时出口的品牌正是“蝴蝶牌”白茶。1968年大运动期间,福鼎白琳茶厂诞生了中国新工艺白茶,这一产品的存在是为了与台湾白茶争夺白茶所占领的香港市场,简称“仿白”。1985年茶叶流通体制开放,还实行了多渠道经营。但此时仍做出口。1990年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高潮阶段,最终通过广东茶叶公司代理,将白茶销运至港澳地区。2000年彻底改革国家外贸体制后,也就只剩下国营企业的“蝴蝶牌”。中茶福建公司,算是见证了当代风云与经济变革的春秋,也是中国白茶外销历史的缩影。

茶餐厅里寿眉香

“饮口佐茶未?”这是一句最香港街头打招呼的常用语,对方会习惯来句“第日饮茶”,也就是改天聚一聚,无论是男女交友还是商人交易,饮茶都是很不错的方式。许多香港人饮茶都是从上一辈人开始,因香港地方小人口多,香港人住得不宽敞,但又有家庭聚会的习惯,最好的去处就是茶楼或者高级餐厅。每逢周末,不少市民举家去茶楼聚会,这变成了香港社会的一景。香港茶楼和茶餐厅,一半以上都会供应白茶,因地理环境的湿热,白茶在一定程度上有清热消炎的功效。弹丸之地的香港,在中国白茶内销为零的时代成为主销地区。

 早年的香港是贫瘠的,早期香港人谋生是困难的。1840年后,广东沿海居民成为那个时代最吃苦耐劳的一批人,甚至后来还有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逃难过来的起义军民。许多人流落到了这个殖民地,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思潮,但他们在思想上割舍不断与故乡的联系,这份割裂与联系令人痛苦,就需要一种介质来缓冲、寻找内心的认同,而饮茶就成了这一介质。香港人的饮茶习惯,来自老广的商业文化。从清中叶开始,广州成为珠三角经济政治中心,“饮茶”就成了会客、商务洽谈的选择,茶楼、茶餐厅就成为了办公室的延伸。古香古色的莲香楼就是从光绪二十年开始的,最终在香港开设了分店。按照粤语发音,“普洱、水仙”近似“保你死先”的发音,而寿眉却有着吉利的意思,据说寿眉的叫法还是香港人叫起来的。比较传统的老人会存一些白茶,让它慢慢变为老茶。白茶分的比较细,但在香港只有银针白毫和寿眉两种分法,银针少,属于“高档货”,只有经济富裕的人才会去消费,所以远不如寿眉那样普及。1881年,中山人陈朝英在广州创办“英记茶行”,1950年从广州迁往香港并开设工厂。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白茶数量不稳定,结果被台湾白茶抢占了不少份额,这一现象在1968年福鼎新工艺白茶开发而结束。

一百多年的岁月,白茶几乎出现在香港大大小小的茶楼、茶馆、茶餐厅中,或是藏在私人的茶仓里。这片本身就带有着清热消炎功效的树叶,成为香港人的精神支柱。香港人用饮茶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抓一把茶叶于壶中,把所有的辛苦与忍耐,最终泡成一壶浓酽的茶汤。

文章作者

鱼乐

发表文章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人

每个喝茶人心中都有片远山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