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3 初唐诗 | “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超级革新力

作者:杜晓勤

2021-10-25·阅读时长15分钟

45838人看过

2.3 初唐诗 | “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超级革新力

40.6MB
00:0029:3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听吧!唐诗》音频课。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杜晓勤。

上节中我和大家一起聊了唐初贞观君臣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唐诗的发轫期。下面我再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更重要的初唐诗歌的革新过程,以及革新的主将——初唐四杰。

初唐的宫廷文人大多志得意满,他们在安享荣华富贵之后,往往开始对诗歌精美的形式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却不思变革。这就使得贞观朝后期,宫廷诗风写得越来越富丽堂皇,越来越注重形式的整饬精美、辞藻的堆砌,抒发一种安享荣华富贵之后的闲逸之情,就失去了真实的情感,或者说是情绪上的感染力。

▲唐代墓室壁画,描绘了唐代宫女的生活情景

陕西乾县乾陵永泰公主墓出土

这就是在高宗朝龙朔年间达到顶峰的一种不良风气,充斥宫廷诗坛。后人称之为“龙朔文风”。

在这时一些官小而财大、名高而位卑的中下层文士登上了文坛,他们的代表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后人称之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特殊风格

初唐四杰怀着革新诗坛绮靡之风的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龙朔文风,希望用“高情壮思”“刚健骨气”来重新建构唐诗的理想范式。

他们为什么能够有这样自觉的意识,能够提出这样明确的文学革新主张?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地位,志向。

因为唐代推行科举制度,普通的百姓庶民都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仕途大开。无论是高门甲族,还是庶族寒士,都能够通过明经、进士等科,平等地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光宗耀祖,垂名青史。

但是大家又要注意,毕竟此时正是由南朝的士族政治向后来的庶族政治进行社会转型的时期,唐初建国的那些功臣们、勋臣们依然把持着朝廷。

出身寒微的初唐四杰尽管有才,尽管在诗坛也有名,但在仕途并不得意,经常被贬谪。

所以他们没有太多在宫廷生活的机会,也没有太多能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机——他们有的是:羁旅的苦行,道路的艰阻。他们虽然在野,虽然在游宦地方,却又向往立功,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既希望建功立业,但又未能实现的慷慨之气。

他们的作品与当时宫廷中的了无生气、无病呻吟的创作的风气完全不同,他们的眼界也能够超越狭窄的宫廷,转向广阔的社会。他们的人生经历也由一帆风顺,变为充满曲折蹉跎的境地。因此他们的诗歌创作题材,诗中的思想感情,就与当时在宫廷无病呻吟、安享富贵的那一批诗人完全不同,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新的气象。

闻一多先生就说:“正如工体师在卢(卢照邻),骆(骆宾王)手中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王勃)杨(杨炯)的时代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四杰》)

他还说四杰的诗是“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他们诗文革新“背面有着厚积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有真实感情,所以卢、骆的到来,“能使人们麻痹了百年的心灵复活”(《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他在这儿所说的“使人们麻痹了百年的心灵”的诗歌,就是从南朝齐梁以来的宫体诗(宫廷诗)。当然我们在上一讲所讲的魏征等人创作的那种具有真实感情的诗歌,唐太宗等人回忆自己征战生活的诗歌不包含在内,而是指另外一批人所创作的无病呻吟、吟咏荣华富贵、安享富裕题材的作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四杰的作品所代表的是从唐太宗、王绩、魏征等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是更鲜活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生命热情的年轻人的诗歌。

他们的诗风是一种少年的诗风,青年的诗歌,他们能够放开“粗豪而圆润的嗓子”,唱出只有下层寒士、青年文士才能发出来的生命的呐喊,以及对自己暂时怀才不遇、蹭蹬下僚的不甘、愤懑。

后来盛唐诗歌最重要的精神质素就是浓烈壮大的感情,实际上从初唐四杰的诗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

四杰的排名顺序之谜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排第一,卢排第二,杨排第三,骆排第四。

这个排序有没有它的道理?有什么讲究吗?其实可能排序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争议和分歧。

对当时海内所称的“王杨卢骆”,杨炯就很不忿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耻居王后”就是说他不甘心排在第二位,他觉得他不亚于王勃。但是他又很谦虚地说“愧居卢前”,说明他对卢照邻的创作成就还是比较认可的。

他们四位年龄最大的可能是骆宾王,年龄最轻的可能是杨炯,因为王勃比杨炯还要大一岁。现在据我看来,“王杨卢骆”可能并不是按照诗歌创作成就的大小而排的,可能就是背后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按照四声:平上去入。

“王”“杨”都是平声,一个是上平声,一个是下平声,“王”“杨”“卢”,这三个都是平声。是个入声。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文人的并称,很多时候它是根据四声的习惯进行排序的。

“元白(指元稹、白居易)”,“元”是平声,“白”是入声,不能说白元,不顺口。

“李杜”(指李白、杜甫)一般不说“杜李”,因为“李”是上声,“杜”是去声,很少说“杜李”,一般说“李杜”。

王勃与杨炯

“王杨卢骆”四位青年才子,可以说诗赋兼擅,而且这四位可以说都曾经是神童。

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开始撰写文章,笔墨流畅,可以说从小就是一个“学霸”。

大家想想,他六岁能文,笔墨流畅——六岁的时候就能很顺畅地写文章。“九岁读颜氏《汉书》”,九岁的时候就读颜师古*的《汉书注》。而且注“《指瑕》十卷”,写了和颜师古的《汉书注》商榷的学术著作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十岁的时候把儒家六经全部学了一遍,而且用了多长时间呢?一个月。

*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其祖父为名儒颜之推。

是不是有些夸张呢?可能有点夸张,但这个说法是王勃的诗友兼诗敌,刚才不太服气他的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写的,所以我觉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十四岁的时候跟着自己的父亲到长安来,王勃就开始上书右相刘祥道畅论国事。这个时候他就不仅关心天下大事,而且把社会朝政的时弊看得清清楚楚,写了一些奏议,切中时弊,被当时的右相刘祥道叹为神童,上书表荐。

后来到乾封元年的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大概才十六七岁,就“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又上了当时的《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体现了他的渊博的学问与大家气相。后来又被沛王李贤(即章怀太子)招入府中为修撰,帮沛王撰修一部大型著作叫《平台秘略》,写了《平台秘略》十篇,深得沛王的赏识。

但是因为太年轻、不拘小节,有的时候思虑不周,政治经验不足,在沛王与英王(即唐中宗)这两个兄弟宫中进行斗鸡游戏的时候,王勃写了一首《檄英王鸡》助兴。被皇帝知道之后,认为他有挑唆诸侯王相斗的嫌疑,被逐令出府。这是他政治上第一次失意,时年十九。

所以他成名早,但是遭受的政治挫折也比较早。到总章二年的时候,被迫离开长安,前往巴蜀一带游宦。在蜀中时,与另外一位诗人卢照邻往还唱和,写了一系列的描写蜀中山水的即兴诗,抒发自己登山临水的感慨。诗境更为开阔,文章的影响更广了,因此当时道、州、县、三府的官员争相聘请他,礼聘他入幕,但是他一概拒绝。王勃又是一个特别孝顺的孩子,他听说虢州那一带盛产药材,所以他想要去采中药来奉养自己的双亲,就当了虢州参军。

但是在虢州参军任上,他又没有搞好和同僚之间的关系,倚仗自己的诗才文名,轻视藐视自己的同僚,被人记恨。正好又碰到一件事情,当时官府的一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的居所。王勃把他藏起来之后,又担心别人发现,竟然把官奴杀死了。

这个事情后来败露。按照大唐的律法,应该诛杀王勃,好在他运气还不错,天下大赦,只是给他一个除名的惩罚。但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父亲王福畤遭到牵连,被贬谪到南海交阯,就是在现在的越南河内附近。从此之后,王勃心灰意冷,“弃官沉迹”,开始加倍把精力放在诗文创作中。

在上元二年,他二十六岁的时候,要去南海交阯省亲,看望自己的父亲,途经洪都,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在都督阎公的滕王阁宴会上,他创作了《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序中慨叹自己的命运:“空余报国之情”,“岂效穷途之哭”。他在这里仍然有“希望有所作为”的向往之情。

▲当代滕王阁夜景图(图源滕王阁官网)

第二年,他在渡南海途中溺水而亡,终年仅27岁。

王勃的诗歌创作成就比较高,诗赋兼擅,他的诗中,五、七言的小诗数量比较多。他最有名的一篇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一首诗表现了唐初的寒士对自己的前途依然充满了信心,是初唐诗典型的时代特色。

杨炯的诗歌和王勃一样,也是以近体诗为主。杨炯最有名的一首五律是他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一首作品用的是汉乐府旧题,但表现的却是和汉魏乐府不一样的时代精神,表现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自告奋勇与保家卫国的壮志,也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笔力雄健。

卢照邻

和王、杨以近近体诗创作见长不同的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以七言古诗或者以歌行体为擅长。

卢照邻也是一个神童,年少的时候曾经跟着南方北方的诸多名宿大儒学习。南方的曹宪*是文选学的大家,北方的王义方**是经学的名秀,所以卢照邻的文学经学都得到了很好的陶冶。因此他博学能文,早期也是邓王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比之为司马相如。

*曹宪:约541-645,扬州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隋唐学者、文字学家。隋朝时,担任秘书学士,善于文字训诂。

**王义方:615—669,字景贤,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县)人。唐代著名忠臣和教育家,是开创海南学校教育第一人。

后来他出为益州新都尉(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漫游蜀中,还和一位郭姓的女子相爱,生有一子。卢照邻在离开蜀中的时候,曾经与郭姓女子相约,相约重会。后来因为他回到洛阳之后,得病了,未能返蜀。所以郭氏久久地期盼照邻,但是照邻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二人爱情的结晶——小孩子——也夭亡了。郭氏十分伤心。

后来,来蜀中游历的骆宾王听说了,就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廛。

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

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

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

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

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

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

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

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

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

平江淼淼分清浦,长路悠悠间白云。

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

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骆宾王以半开玩笑的口气为郭氏代言,陈述哀情,文辞凄艳。

在这事之后,卢照邻因为得了风疾,回到了长安,拜当时的孙思邈为师,后又入太白山,自己炼丹服药,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又徙居阳翟山下,买园数十亩,独自居住,预先把坟墓做好,自己“偃卧其中”。他的一辈子运气都不好,再加上肉体的病痛的折磨,难以忍受,最终与亲人辞别,自沉于颍水。

卢照邻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充满幻想、但又尝尽疾病折磨的痛苦的一生。因为卢照邻有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所以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无奈。

他也反对宫廷诗歌,他是王勃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最有名的一首诗歌就是《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铺叙长安帝都繁华,宫室之美,人物之盛,一直写到将相而止。但是诗中不是在羡慕歌颂这种富贵荣华,而是劝百讽一。前面铺张扬厉,极力地渲染京城的繁华,权贵的权势,接下来最后以盛衰相代,盈虚叠变来否定这一切,来抹去一切——这一切都会变的,都会灭的。

只有什么才不灭呢?就是这一篇诗歌最后的:“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忠守儒道:道是不变的。以这种安贫乐道来否定前面如烟云一样的散去的富贵荣华,令人读后起惩时痛世之想。

所以在当时,其中警醒作用,在喧嚣、腐败、繁华的局面中,无疑给众人一支清醒剂——泼了一盆凉水,浇醒了大家。这就是卢照邻这一篇《长安古意》在当时出现轰动、受到大家欣赏传颂的最根本原因。

传奇诗人骆宾王

最后我们来说到最有传奇色彩的骆宾王。

骆宾王的传奇,可以说从他的童年时候就开始了。大家都知道他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写了一首诗歌,就是大家熟悉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注意,这是一个七岁的孩童写的。这首诗除了“鹅鹅鹅”三个字,其他的三句平仄都很合理。而且“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不仅句中字对,而且上下句之间色彩相对,平仄相对,完全合律。所以他也是一位神童。

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后来移居北方,在落拓贫困的生活中度过了青少年的时期。

到高宗年永徽年间,骆宾王被当时的另外一个诸侯王——道王李元庆——招入府中(所以初唐四杰都是入过王府的人)。道王要他自叙所能,他辞不奉命,比较谦虚。离开京城之后,闲居齐鲁,又受到当时的特别能够推荐人才的刘祥道的举荐,对策中选,拜封礼郎。

也因为骆宾王不拘小节,他被人中伤,因事被谪,从军西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又游历蜀中,与卢照邻、王勃唱和往还,这才有了他《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那一篇游戏之作。

骆宾王的传奇之处还在于,他参加了徐敬业在扬州的起兵。因为光宅元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自己准备积极地改朝换代,改唐为周。天下有些忠于李唐王室的人,希望出来进行抵抗。其中就有徐敬业。

骆宾王因为对武则天不满,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被任命为艺文令。他参军之后,代徐敬业军写了一篇《传檄天下文》(后人又称之为《檄武曌文》),斥责武后的罪行。武后读到这篇檄文之后,不但不以为忤,反而特别后悔,对宰相说:“宰相安能失此人?”因为骆宾王的文笔太精彩了。

后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而骆宾王兵败之后,民间仍然还有许多和他相关的传说故事。

骆宾王的一生桀骜不驯、侠义肝胆,做过市井的赌徒,从军的荡子,囚系的南冠,最后还参加了极其冒险的起义活动,是初唐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

所以闻一多先生评价说:“这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教历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胆的文士,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

骆宾王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也是体现在七言歌行。我们刚才说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长安古意》相近的骆宾王的作品是《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这篇作品也是以长安的上层社会生活为题材,评说古今,抒发感慨。全篇典雅庄重而又委婉多姿,且吸收了六朝民歌的章法,用顶针辘轳体,上下蝉联,音节流美,充满了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思考。

以上就是初唐四杰的人生历程、人生思考以及他们的创作特色和成就。对这四位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后来盛唐的杜甫曾经有过中肯的评价。杜甫在《戏为六绝句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本节涉及的一些文本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我想大家继续聊一聊另外一位革新派诗人陈子昂。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欢迎保存/截图下方海报

分享给喜爱唐诗的朋友们

文章作者

杜晓勤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听吧!唐诗

与14位诗人相逢于中国诗的顶峰

1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