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鸿
2023-08-21·阅读时长3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给国人的美学课》,我是巫鸿。
我们知道博物馆的概念有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还有关于民俗学、关于音乐的博物馆等等。博物馆应该“博物”,也就是说“所有的物”都可以被展览。虽然在英文里都是museum,但美术馆就比较专门,它指的主要是艺术类的,特别是视觉艺术。谈窄一点就是绘画或者雕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变得比较宽,包括考古等,但是还是以艺术为主的。
▲ 卢浮宫博物馆
其实开始的时候分得也不是特别清楚,是互相交融的。比如原来很多自然博物馆,特别是当时往往有很多民间艺术或非西方艺术被陈列在自然博物馆,但是现在也慢慢变成了美术馆。
从历史上看,美术馆真正出现应该是在19世纪,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在法国大革命时建立;大英博物馆应该早一点。它们是以美术品为主,那时候美术馆已经开始和博物馆分开了。
▲ 大英博物馆
它们建立的重大意义,就是把艺术品、艺术收藏或者考古发掘,放在公共空间中。这与“前现代”时期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前现代”或传统时期也有人来收藏美术品,但是他们的收藏一般是作为个人行为,顶多是在沙龙里或者花园里和一些有同样爱好的人互相交流。这种都不能算做美术馆。甚至有一些私家收藏或者皇室收藏,不是给大家看的,也没有形成美术馆。
美术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的出现是和整个城市的公共概念联系起来的。所以美术馆是现代社会、现代历史的一个产物,它结合了教育、娱乐和参与城市生活的很多方面,带有休闲的味道。去美术馆是一种家庭活动,或者是和朋友一起的社会行动,有各种不同的意义,每个人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样。
美术馆的好处就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每个人可以看不同的东西,每个人的所求也不太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又受到了教育。我们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东西,工作外的生活越来越讲究精神性,比如音乐、舞蹈或者一些比较有思想的戏剧,都属于稍微高层次一点的艺术享受和艺术教育。美术馆也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场地。
美术馆的建设一般都是一种转化的结果,大概有两种最典型的模式:
一个是私人藏品转化为公众展示。一个人收集了很多东西,最后觉得应该贡献给大众,所以有时把全部藏品甚至建筑本身都捐给市里,或者通过基金会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是一种从私人到公共的转化。可能是一种公益的意图,当然也给自己立一个纪念碑。
但是这种美术馆因为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建立的,代表了一种比较独立的,甚至比较狭隘的观念,不能代表整个美术史,往往代表一种爱好或者一种美学趣味。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是一个收藏的结果,这个家族的收藏史。
▲ 故宫 太和门广场
还有一种是皇室转化成公共美术馆,像卢浮宫,包括我们的故宫,这样的转化往往是通过社会变革或者革命实现的,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还有辛亥革命以后,形成了这种转化,把封闭的皇室收藏变成公众博物馆,或者公有机构。
这种转化作为国家行为,是一种现代化的象征。观众去这种美术馆,一方面看到原来的皇室,比如卢浮宫辉煌的殿堂,但是现在又不一样,还夹了一些新的东西,所以观者的角度也不完全一样。
▲ MoMA,1951年,美国纽约
现代美术的美术馆是比较后期的现象,比较典型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大概建立于20世纪初期。馆内收藏一般以画或雕塑为主,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美术品。这种美术品就是作为美术品创作的,和原来很多虽然现在也叫美术品,但实际上是为教堂、陵墓或者为城市做的不太一样。所以这种现代美术馆就是聚焦于现代,一般建立的时代是比较晚的。更晚一些的美术馆,像古根汉姆美术馆,时代更为压缩,到甚至二战以后,就叫当代美术了,这些美术馆更严格地聚焦在艺术品上。
▲ 现代的艺术展示空间 白立方画廊
展示方式也不太一样。一种展示方式是艺术品挂在墙上,大家叫“白盒子”,造一个干净的屋子,把画挂出来让作品说话;还有一种展示方式,希望在作品和环境之间创造出一种关系,比如故宫里的艺术品是不是应该和故宫的宫殿有所联系?这又是另外一种想法。
所以美术馆的展品和环境,展品和展馆的关系,都是很复杂、也很有意思的方面。
(以上文字由巫鸿老师录音整理)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开启美学之旅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86人
著名艺术史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