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鸿
2023-08-21·阅读时长3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给国人的美学课》。我是巫鸿,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谈一谈美术馆。
如果要谈美术馆的最大价值,我认为就在于看原作。美术馆往往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放原作。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放复制品,一定会告诉大家这是复制品。
▲ 蒙娜·丽莎 1503-1506年 现藏巴黎卢浮宫
原作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任何复制品都不是真的,“真东西”是不一样的。在手机上或者在电脑上,往往都变得很小,也不太清楚,大概有个样子。作品的细节好在哪里?《蒙娜·丽莎》为什么就那么好?光看一个“影”,是看不出来的。而且如果你真想学艺术,光看那个“影”也不成。
所以怎样能告诉大家原作是重要的,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这应该是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功能——但我觉得现在做得还不够。现在好像“到此一游”就看了美术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看”。由于太挤等等原因,大家在作品前停几分钟、几秒钟,根本不可能好好地欣赏原作。而不能欣赏原作,也就不是真正地使用美术馆,美术馆的功能就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作为艺术教育者,做美术研究多年,我们的责任也就是要告诉大家,原作可以说很多,更多事情,这是复制品说不出来的。有时候非常好的、与原作等大的高仿作品可能比较接近原作,但是电脑或者手机上地图片绝对代表不了原作。
美术馆往往有教育功能。人们去美术馆,总想学点什么,不光为了好看,还为了学一点历史、学一点人文思想等,所以展览怎么能够把这些给大家呢?
有不同的做法,也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有的策展人觉得为了发挥教育作用,应该多提供一些信息,所以有一种倾向就是加一些文字内容、历史背景,有时候还放一些录像,把作品放到一个历史环境或者文化环境里去。但有人就觉得美术馆主要还是看作品,这一派的意见还是让作品说话,觉得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使大家去看作品。
我不觉得哪个意见就绝对正确,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仔细分析,这个分析就是理解和讨论的过程。
▲ 奥塞美术馆
在历史环境里展览和在“白盒子”里的现代美术馆展览,是很不一样的。历史环境展览要做好,我觉得还是应该运用环境,艺术和建筑空间可以给观众一种非常不同的欣赏感觉,感觉到自己就在历史中。
而且有一个新的动向,大概最近半个世纪,美术馆的建筑变成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美术馆的建筑和一般的建筑有什么不同?——它又承载美术品,自己又是一件美术品。如贝聿铭的一些建筑,从美国到西班牙,他都很有意识地在做有地标性、有建筑性的,最终呈现出一件艺术品。美术馆本身也变成了重要的美术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
美术馆在不断扩展,有不同的扩展方式或方向。比如说传统美术,中国一般认为只有绘画和书法是艺术,别的都不算艺术。我们今天看到那么漂亮的雕塑、佛像,在古代并不被认为是艺术作品。我们不知道是谁雕刻的,当时也没有雕塑家或者建筑师的概念。但是今天,比如陈列中国古代美术的美术馆或展览,一定会展出很多这些原来不被认为是美术,但今天我们觉得非常美、绝对是美术的作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黑皮陶漆绘筩子杯
现藏南京博物院
很多新的东西也不断被美术馆包括进来,像很多考古遗址,甚至整个墓葬。展览或者美术品的概念在变化,展览方式也在变化。原来展览青铜器或者玉器就是放在那里,现在去南京博物院就会看到,比如良渚文化的整个墓葬,玉器在里面是如何摆放的,给观众一个比较好的理解。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再拿现代或者当代美术来说,外延永远在扩大,但是艺术的种类在变化,艺术的形式、媒材都在变化。比如原来现代艺术还是以绘画和雕塑为主,后来出现了装置、多媒体、录像等都变成艺术。当代美术馆有很多科学的互动、和公共空间的互动,很多建筑也变成了美术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艺术的概念在扩展,展览的方式也在扩展。
(以上文字由巫鸿老师录音整理)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开启美学之旅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86人
著名艺术史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