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2 综述·山水寄情|山水的“超验”意义

作者:巫鸿

2023-08-21·阅读时长4分钟

6013人看过

02 综述·山水寄情|山水的“超验”意义

11.0MB
00:0012:00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给国人的美学课》,我是巫鸿。

先介绍一篇文章,《地上仙境:中国山水艺术中的宗教因素》,作者是资深德国美术史家雷德侯,写于1983年,在英文学术中很有影响。这篇文章里,他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在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山水的崇拜和成仙,即变成神仙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这篇文章讨论的焦点并不是绘画,而是园林。所以他举出的例子包括汉武帝的上林苑,还有魏文帝的蓬莱山仙人馆,宋徽宗的艮岳等等。他认为这些都体现出帝王希望建造人世间的天堂的愿望。皇室的园林中都有想象的山,变成了一种人间仙境、人间天堂。而这个愿望也反映到大众文化。谈及绘画,他认为山水画在六朝时期逐渐独立出来的时候,还是保持着宗教的超验或者升华的概念。他在这篇文章写道:“在复杂的渐变过程中,宗教价值逐渐转变成美学价值,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宗教概念和含义仍然存在,在不同程度上持续影响美学的感知。”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由于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还有很多余地进行材料和解释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

我的一个补充是在仙山的概念出现很久以前,其实这种超验的山岳就已经存在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不能从仙山开始,就沿着超验概念去想象中国对仙山和山岳的理解。因为仙山是比较晚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很久以前,中国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对山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大汶口文化陶罐上就有五峰的山形,还有日、月铭文。这些图像、铭文一定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意义。一些特定的山已经成为被崇拜的对象。而一旦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它肯定已经含有超验或者超凡的意义在其中。

▲陶瓮刻符,大汶口文化

所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历史背景中,在众多神山中有一种神山就是“岳”,它逐渐发展成一个政治地理的系统。我们都知道五岳,其中最重要的岳就是东岳泰山。泰山在先秦时代就被认为是天地相接的地方,是皇帝,也就是天子,接受天命的地方。所以秦始皇、汉武帝都专程去泰山举行封禅的礼节。不仅是泰山,其他的岳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比如武则天在中岳嵩山举行封禅之礼。所以岳和政治权威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和儒家的天命说关系非常深刻。

另外一种超验的山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为仙山。五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仙山象征的是长生不老。它们的意义不一样,但都是超验的。仙山可以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长生不老之地。它最初是和和神仙家,后来是和道家、道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岳和儒家的关系非常强,而仙山和神仙家、道家的关系更密切一点。

追溯一下“仙山”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东周时代,比如说屈原在《离骚》里就描述了他到昆仑山游历的想象历程。他去到的地方,包括昆仑山的三个山峰。

仙山和岳二者还有一个不同点,对美术史家比较重要,即仙山能够引起人们很强的视觉想象,因此成为艺术表现的焦点。而岳这方面的作用不太大,对岳的视觉的表现不是很多。它是一种礼节的象征。在汉代以后的艺术里就大量出现。我们现在在存世的东周的艺术中还没有能够发现仙山图像,但也不一定没有,只是还未发现。

但是到西汉的时候例子就非常多了,比如说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漆棺,上面就绘有三峰山,应该是昆仑。在汉代,对于昆仑人们还幻想出了一种另外一种样子:上面是平的,很宽,下面有一个弯曲的茎。我认为可能和灵芝草有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对它的形容是“形如偃盆,下狭上广”。它常常见于一世纪到二世纪的漆画画像石,也就是从新莽到东汉,但也可能西汉末期就出现了。


西汉 朱地彩绘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972年出土
 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采自《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


在汉代人的观念里,昆仑是很重要的。它处于大地的西极,是西王母和仙人居住的地方。昆仑是西边的仙山,而东边也有仙山,是在海里,即大家熟知的蓬莱三岛。我们一般称为的博山炉,表现的就是这种海里的仙山。我们不能说它表现就是的蓬莱三岛,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它肯定表现的是一种海中的仙山。以著名的中山王刘胜墓里出土的公元前二世纪的九层香炉为例,它的上部是重重叠叠的仙山峰峦,下部的碗上就是海水,大海中的波涛。有人认为海浪是气,其实气和水也是并行的,但是这里我觉得它的表现很明显是一种海浪。有些香炉下面还有一个盘子,可以盛水,水里涌出仙石、仙山还有兽等等。我们还可以想象当使用香炉的时候,熏香的烟就会从炉中间隐蔽的孔洞里升起,在奇峰之间绕旋。这种状态就融合了仙山的三个重要的元素:一个是山,一个是水,一个是云气或者云雾。我们都知道,这也是以后山水画的主要因素。以后的山水画好像还是山、水还有很多的烟雾云气。所以这种基本元素早在汉代器物中及其使用中出现。


 


西汉 刘胜墓出土错金博山炉,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河北博物院藏


云气是中国山水艺术中十分重要的特定观念。我们有时候总谈山水,而遗忘云气。实际上如果在山水里没有云气,那么山水就是不活的,而是死寂的。云气的概念也是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战国。到了汉代很多文献证明,汉代人把云气想象成一种非常具体的形象。汉代人认为云气可以被观察,可以被描绘。但是文献里也说气有的像云,有的像亭阁,有的像旗子,有的像舟船,有的像山峦,有的像动物……他在云气里看出了很多的东西。


▲西汉 黑地彩绘棺 局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

对我们研究艺术史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汉代人认为仙山总是必须伴随着特殊的气,也就是必须有仙气。就像马王堆一号汉墓黑地彩绘棺上描绘的一样,抽象的仙山周围都是仙气。所以人们要在人间寻找仙境,就必须先找到仙气。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开启美学之旅

136*****496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巫鸿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086人

著名艺术史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给国人的美学课

从上古到明清,160回传统寻美之旅

18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