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2 在财政改革与稳健施政间,司马光如何抉择?

作者:姜鹏

03-12·阅读时长1分钟

929人看过
本课程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主讲,基于司马光的生平与《资治通鉴》的核心思想,深度挖掘这部史学巨著中的政治智慧、管理思维、经济理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远启示。

核心内容介绍:

本讲通过分析《资治通鉴》中南朝刘宋时期的一则货币政策案例,探讨了司马光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反驳了他不懂经济的评价,并进一步阐述了司马光与王安石在经济增长方式、财富分配正义以及变法实际效果等方面的核心分歧。

要点提示:

1、货币政策案例: 南朝刘宋时期,面对通货紧缩,宋文帝铸造更轻的四铢钱以增加货币供应,但未考虑新旧货币并行可能导致的伪币泛滥和经济混乱。

2、政策失误与反对意见: 宰相刘义恭建议将五铢钱面值翻倍,宋文帝采纳后引发更大经济紊乱。另一位宰相何尚之反对此举,担心加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3、司马光的史料选择: 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详细记录了何尚之的反对意见,而省略了刘义恭的论证过程,显示他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对合理经济政策的支持。

4、前现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增长限制: 司马光所处的农业社会,缺乏现代科技和金融手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土地开垦和劳动力投入,财富增长空间有限。

5、财富分配的正义性: 司马光强调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认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应是让尽可能多的人生活舒适,而不仅仅追求国家财富的增长。

6、变法实际效果的质疑: 司马光质疑王安石变法是否真正实现了不增加百姓负担而增加国库收入,认为实际情况是国库收入的增加建立在百姓利益受损的基础上。

7、政治生态的影响: 司马光提醒应关注当时的政治生态,认为在不良的政治环境下,改革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加重百姓负担。

8、增长与分配的讨论: 在经济发展中,增长和分配哪个更重要,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姜鹏

发表文章87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视频 | 复旦姜鹏教授讲《资治通鉴》

从帝王之道到现代管理

2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