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铁臂阿童木4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03·阅读时长6分钟

5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2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武嘟嘟 何不)

4月6日中午日本高田马场车站前出现了一支游行队伍,所有“参加者”都是由一个父亲——手冢治虫创造的,人们打扮成他漫画里的角色。这个节日是为一个135厘米高、30公斤重的小男孩庆祝生日而举办,2003年4月7日他将诞生于高田马场科学技术省,名叫阿童木。索尼公司也要在这一天推出他们开发的双足行走娱乐机器人“SDR—4X”,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真。

天马博士是科学省的头头,他的儿子死于车祸。他决定制造一个跟儿子差不多,但永远不死的机器人。这个小机器人阿童木利用核能,并且有感情。但很快,天马博士发现阿童木不会长大了,他把自己的脖子拉长也无法让天马博士满意。天马博士遗弃了阿童木,阿童木只好去一个马戏团,这个马戏团利用机器人作表演。手冢治虫幻想的2003年机器人已经很多了,但他们没有跟人一样的权利,只能生活在下层社会。天马博士的继任茶水博士,一个有大鼻子和两片夹在耳朵边头发的老头把阿童木救出来,赋予他人的权利。为了不让阿童木太孤独,茶水博士给他制造出一个家庭。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耳熟?库布里克没有说他在构思《人工智能》前是否看过《铁臂阿童木》,如果两者相似只是个巧合,说明1952年,甚至更早以前,手冢治虫就开始考虑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如果说《铁臂阿童木》的重要是因为善与恶的主题,显然简单化了手冢治虫的这部作品。

1963年《铁臂阿童木》问世之时,日本是一个仿造美国产品和生产廉价玩具的地方,还没有从战败的气氛中缓过劲来。当时的日本一方面把西方国家当榜样,另一方面当对手。在《索尼的私人生活》一书中,约翰·内森写道:“战争期间,日本工程师的工作是建立在美国技术之上的,他们因此而对之充满敬意,并因为美国技术的优越而感到懊丧。”正是出于对美国的重视,1963年7月,索尼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举家迁居到美国,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索尼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企业。战败给日本人带来的屈辱使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技术发展上。在整个社会对科学的迷信中,手冢治虫开始了对技术的反思。在阿童木第二集里,他创造了类似“弗兰肯斯坦”式的机器人,点明科学产品由人类生产,但人类不一定能控制它们。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张国荣 1956~2003

别留恋那风情万种

58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