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北京,开家咖啡馆

作者:徐菁菁

2019-05-08·阅读时长9分钟

81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66个字,产生3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原本是外企财务总监的段铮被咖啡的风味和开放、透明、标准化的体系所吸引,辞职开了咖啡馆(于楚众 摄)


新浪潮

Oasis Cafe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一个创业园内。这是一个“硬核”咖啡馆:没有明显的标识,没有华丽的软装,简简单单的白色吧台上放着咖啡机和各种仪器。吧台里的空间堆满了袋子,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生豆。一台一人高的黑色Giesen烘焙机正处理一批曼特宁。液晶屏上记录的烘焙曲线像是在完成一道精密的计算题。豆子在机器里翻滚碰撞,沙沙作响。高温中,生豆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和酸性物质,纤维素等物质会不同程度地碳化,蛋白质转化成酶,和脂肪的剩余物质结合在一起,在咖啡豆表面形成油膜层。“就快好了。在这一分钟之内豆子会发生很多变化。”老板段铮一面招呼店员给我端来一杯咖啡,一面忙着不断抽出烘焙机上的取样棒查看情况。“如果你仔细看,能看到它们表面有细微的褶皱,我在等豆子变亮、褶皱拉平。你看,现在好了。”滚烫的咖啡豆瞬间被倾泻到冷却托盘上,温热迷人的香气扑面而来。老段示意我尝尝手里的咖啡,那正是他亲手烘焙的。

开咖啡馆的想法是老段的夫人最早提出来的。早在10年前,她对手冲咖啡着了迷,开始梦想开一家咖啡馆。老段在一家外企做财务总监。出于对数字的敏感,他算了笔账,投了反对票。

在北京,去咖啡馆是最近20年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生活方式。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中心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门店。菜单上,Espresso(意式浓缩)的中文名称被细心地改为“功夫咖啡”。许多客人会点这道“功夫咖啡”,当他们发现拿到手里的是那么小小的一杯苦涩的饮料时,往往深感失望。于是,意式浓缩一度被从标价牌上拿掉了。此后,星巴克在中国亏损了整整9年。那时候,真正流行的咖啡馆是以上岛咖啡为代表的加盟连锁品牌。坐在“欧式豪华”风装潢的环境里,听着肯尼·基吹奏的萨克斯,人们享用着五花八门的商务套餐,郑重地点一杯38元或者68元的“蓝山咖啡”——确切地说是“蓝山风味咖啡”,和牙买加出产的那种稀少昂贵的咖啡豆并没有什么关系。咖啡很苦几乎是人们对咖啡的一切认识。

虽然咖啡馆没开起来,但在夫人的影响下,老段入了咖啡的“坑”。他凡事喜欢弄清究竟,因为爱喝岩茶,曾经跑到武夷山,想去看看岩茶是怎么生产的。可他接触不到核心生产工艺,茶农也不爱和外来人交流。老段发现,茶叶是个很不透明的产业,普通消费者听到大量“故事”,却很难追根溯源,辨别真伪。而咖啡的世界截然不同,品级、价格、产量,一切都是标准化的、公开的。除了风味之美,捣鼓咖啡还有一种极客式的乐趣。老段是个装备控,各种仪器入手,研究咖啡就像是实验解谜,充满了探索的成就感。开一家咖啡馆,换一种人生活法,这种想法变得越来越强烈。2012年,老段发现,“从前,麦当劳、肯德基里的优惠套餐里可以选择的饮料都是可乐、袋泡茶,后来,咖啡变成了一个选项”。他觉得,咖啡的时代来了。很快,老段辞了工作,Oasis Cafe开业了。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17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寻找一杯好咖啡

895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