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19-05-08·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65个字,产生3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上海街角的咖啡店。外带咖啡店能有像奶茶店一样的经营空间,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恐怕只能在上海实现
摄影/蔡小川
周日下午三点多,位于上海南京西路473号的德大西餐社里坐满了人。棕红色的木质桌椅,拱形设计的欧式窗户,意大利油画风格的天花板,还有那极具年代感的吊顶设计,都让人有种时空穿越感。
正是下午茶时间,饭店一楼成了叔叔阿姨们的地盘。穿着白衬衫、羊毛衫,带着老式机械表的叔叔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一人一杯咖啡,有人闲谈,有人专心致志研究报纸上的彩票信息。阿姨们盘着卷发,也端一杯咖啡,讲究的还配了块经典拿破仑蛋糕。
不远处南京西路1001号的凯司令西点房也是类似的情景,头发花白的叔叔阿姨们聚在一起,酌一杯咖啡,吃一小块点心,就这样悠闲地坐上一下午。
德大西餐社和凯司令西点房都是上海的老字号。1897年开门营业的德大是第一家华人经营的西餐厅,1928年的第一家凯司令开在今天的常德路,作家张爱玲的公寓就在楼上。《色戒》里,王佳芝正是在那里拨出了给易先生通风报信的电话。
如果说,中国人有什么喝咖啡的习惯和历史,那就真的只能在上海找到了。
隐秘在弄堂里的芦田家咖啡馆,图为女主人高霞在冲咖啡
在那频繁探访咖啡店的几天,我总能看到在其他城市见不到的景象。五六十岁,甚至年龄更长的叔叔阿姨,坐在年轻人聚集的精品咖啡馆里,喝一杯奶咖或手冲,有些还能评点上几句。
王磊(叨叨)的咖啡店有容乃大就开在距离凯司令西点房南京路店不到三百米的张园,店刚开张时,他就遇到过穿着一身工作服的阿姨,拿着个洋气的小钱包,走进店里买咖啡,“吃杯清咖,老上海人这样讲”。
另一个下午,我在弄堂里的咖啡馆芦田家遇到一对叔叔阿姨,他们上午在国际饭店门口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队,买了三袋号称是“上海最好吃”的蝴蝶酥。站累了,阿姨吵着要喝咖啡,就去大众点评上搜到了这家。一杯巴西,一杯洪都拉斯,“我再喝一杯会不会醉啊”,阿姨撒娇似的问叔叔。
在中国其他城市,咖啡还是一种个人喜好或正在兴起的潮流,但在上海,咖啡已经更早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是这种氛围,让上海成了中国精品咖啡文化最热、精品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尽管更喜欢成都或其他生活上更舒服的城市,但O.P.S.的老板王启棱(阿光)还是把自己的第一家店开在了上海,那是一家只卖创意特调咖啡的咖啡店。“只有市场足够大,能筛选出的顾客才足以支持你的运营,如果上海不行,就没有城市可以了。”阿光说。
按照2019年的数据,包括星巴克、Costa、太平洋等连锁咖啡馆在内,上海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过7000家,远远领先于中国其他城市。
这些咖啡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2014年前后陆续开起来的精品咖啡馆,光是徐汇区那条六百多米长的永康路上,精品咖啡馆就超过了十间。和被资本青睐的北京精品咖啡馆相比,上海口碑好的店大多面积不大,几十甚至十几平方米是最常见的规模。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就走,或者外带,或者坐在小店门口晒晒太阳、聊聊天,这是大多数上海咖啡馆和顾客之间的默契。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