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培凯
2019-08-26·阅读时长6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好,我是郑培凯,欢迎诸位来听《郑培凯的古典戏曲文学精读课》音频专栏。我们这一节就讲讲《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他为什么写《牡丹亭》?他的用意何在?他自己到底有怎样的思考?他写《牡丹亭》是为了什么?
这很有意思,因为一个作者要花这么大的劲,写这么长的一个剧,一共有55出,55出绝对写了很久。有一些学者在争论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在哪里写的?我们在前面提到,他戊戌年写完,回到了他的家乡临川,弃官回乡,不做官了,所以有人就说这个戏是他回到家乡一口气写完的55出。
可我们算一算,他在秋天写完,他什么时候回乡,时间也不是很长,应该是三四个月,光抄《牡丹亭》,大概也都要抄三四个月。所以这个戏应该不是在短时间内一下写完的。所以我们想在弃官之前,他在干什么?弃官之前他在浙江遂昌当县令,他被贬到浙江遂昌有五年的时间,他曾经说过这个小县城很小,连城墙都没有,山上老虎还跑下来吃过人,跑到城里把人吃掉,所以很偏僻,他也没什么事情干。他说:“借俸著书也不错。”他给朋友写信:“我反正拿着官府给我的银两,我自己写点东西也不错。”所以极可能(《牡丹亭》)整本书的大多数结构是他在遂昌当县令的时候写的,所以这又使得浙江遂昌现在时常说:遂昌是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圣地。这是它打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号,不过这个可能性也很大,大多数可能是在那里写的,我也觉得是这样一个情况。
▲汤显祖画像
汤显祖在被贬的时候,他写《牡丹亭》想的是什么?我们知道汤显祖的经历,他主要是江西阳明学派的一个传人。江西阳明学派最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江右学派,另外一支其实是罗汝芳的泰州学派。汤显祖真正的老师是泰州学派的罗汝芳,讲究的最主要就是人的性善:赤子良心,我们要致良知,发挥人性当中的善良,而且把善良传播出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向圣人之道。而走向圣人之道的过程是要通过自己本身的一个认识,所以自我本体的认识、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与传统的程朱学派讲到的“去人欲,存天理”稍微有一点不同。其实朱熹和王阳明的基本的理念殊途同归,只是道路有一点点不同,因为后来程朱学派信仰的人强调的都是圣人,都是“圣人那么说,诸夫子这么说,政府这么说,正统思想是这样子,你要按照这做。”王阳明比较不同,他认为“你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泰州学派特别强调心性的自由,活泼地发挥你内心的善良。
汤显祖最主要学的是这个东西,他曾经到南城的从姑山,就是罗汝芳建了书院,汤显祖就去山上跟着老师学,他觉得他学到了老师的这些东西。
所以汤显祖这个人有一点就是强调自我好的部分,而他对于世界上比较肮脏的事情看不太顺眼。所以他对于当时当宰相的首席大学士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滥用权威也不太顺眼。张居正曾经想要招揽汤显祖,因为汤显祖的闻名已经是到处都知道,那么希望收他做门下,被汤显祖拒绝,而且不止一次拒绝,是连续拒绝,所以汤显祖的科举就考不上。按理来说科举应该是很公平的,但其实这里也蛮复杂。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
《中国历代名人图鉴》
苏州市图书馆编
第一次张居正来找他的时候,是他和好朋友沈懋学一起被邀到张家去。沈懋学一个人去了,汤显祖不肯去。结果放榜的时候,沈懋学是状元,张居正的第二个儿子是榜眼。第二次再过了三年,张居正又来找汤显祖,考试都到京城去,又来找他,张就拒绝见他们逃掉了,拒绝。结果这次放榜来找他的就是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和他是朋友,他拒绝见,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就中了状元,汤显祖就落第了。张居正的大儿子这一年也种了进士,当时就有很多传言。而且有趣的是当时的历史记载,包括《明史》,就是正史把这段都记了进去,所以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我们也还看到另外的资料,是汤显祖落第之后给他的朋友写的诗,其中有相关的人,我们就知道这绝对是真实的。
到了晚年,汤显祖被贬的时候,在张居正死了以后,很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最大的权臣,控制朝廷一切的大臣,死了以后皇帝会算账,张家被抄家,全家统统都充军。张居正死了,张家败了,汤显祖就中了进士。过了几年,张居正的家人就被贬到边疆去了。张居正的势力已经没有了,可是汤显祖也不喜欢后来的宰相。有一次就上书批评政府,批评政府以后皇帝大怒,因为他骂宰相,就把他贬到广东,他被贬到了雷州半岛的徐闻。他在徐闻碰到谁呢?碰到了张居正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天下的事情让他非常感慨,他还写了一封信给张居正的第三个儿子,说:这实在是这令人感慨,不知道你最近如何。”
这些事情都让汤显祖觉得他不想在政坛上翻云覆雨,他就把他的一些想法,对人、对社会、对我们面临的人间处境,与现实的冲突,都写到了《牡丹亭》里。你看《牡丹亭》,你看女主角,《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你其实可以看到汤显祖的影子,他是在追求理想,追求一个他认为美好幸福的环境和世界。可是他的经历是很困难的,生生死死,还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所以他就把整个想法形象化。
▲昆曲《牡丹亭》上本演出之杜丽娘
2016年8月30日戏剧场,摄影苏岩
图片由国家大剧院提供
而且有趣的是什么呢?他用一个女性作为主角,他不写一个男性在官场怎么着,他不这样写。他的最大艺术成就其实是他写了女性,而且他写了女性以后,你就发现他要强调她的自主性,她的个体自由,要为她自己的生命做主,不听人家的摆布。在这个状况之下,这就激发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中国社会长期以来被压抑的一个女性的意识。
女性被压抑,这是中国2000年来父系社会一直都存在的情况。特别是牵扯到婚姻爱情,我们前面几讲讲到其他的一些爱情故事,包括《西厢记》也有这个问题,可是《西厢记》和以前的故事没有强调女性意识、女性自主、女性追求。杜丽娘宁愿死了,变成鬼魂,她也去追求,最后得到了要的东西。以前的戏曲故事没有这么强烈地展现出戏剧的力量。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实就把他自己对自由、光明、理想的追求,放在一个女性的身上,让她通过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自主来表现这个寄托。
所以这就使得《牡丹亭》这出戏有特别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和妇女解放意识。我不觉得汤显祖是在那时候已经意识要争夺女权,自诩为女权主义的先锋。假如我们这样讲,当然会有一点过,可说不定有人听了以后,会觉得汤显祖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可是我们知道这个戏里是蕴藏了这个意思。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21世纪当昆曲复兴的时候,《牡丹亭》最受现代人的欢迎,而且现代人觉得有共鸣,因为他有一个同理心,这个同理心超越了400年,是400年前写的,让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人同样受到感动。因为所要追求的东西差不多,我们都追求自我的意识,追求自我的独立性。我是谁?我想要变成什么?我有我的理想。这个意识是很强烈的,再加上21世纪女性要追求自我,这就更加强烈。
其实这一点我们就发现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出来以后,大家都说好,沈德符在《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里写道: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能够超越《西厢记》了。可是我们发现最爱《牡丹亭》的都是女性。早期给他写注的都是女性。
而且有很多故事,多少闺阁中人看了,很感叹,觉得没办法像杜丽娘这样最后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向往,至少汤显祖在这个戏里将向往写出来了,大家读《牡丹亭》或看这个戏都看到了。所以这其实是我觉得是汤显祖写《牡丹亭》真正的寓意,这里有他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于追求理想的一些想法。所以这个戏为什么会不朽?或者说相对的不朽,至少到21世纪我们看到觉得很伟大,是吧?是有这个原因,这也就是它超越《西厢记》的原因。《牡丹亭》这个戏直接影响了《红楼梦》,有空的话我们可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牡丹亭》中梅兰芳饰杜丽娘
我也留个问题给大家,汤显祖是一个男性,他写《牡丹亭》写了杜丽娘,强调了女性的追求自主和女性意识,你觉得这里有矛盾吗?会不会有冲突呢?男性会不会可能有女性意识?你有什么意见告诉我们,放在留言板上好吧?好,谢谢。
下一节我们讲《牡丹亭》的文辞之美,以及所牵扯到的一些曲律问题。
欢迎转发与分享
与更多戏曲文学爱好者
触碰戏本文辞之间的情与美
发表文章162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1305人
著名文化学者、戏曲文化推广人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