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怀念“手写”时,我们在渴望什么?

作者:三联.CREATIVE

01-09·阅读时长5分钟

51人看过
谈风花雪月,也话柴米油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渐渐失去了拿笔的习惯。贺卡是激光打印的,祝福是粘贴复制的……无论长信件还是短消息,“微软雅黑”“华文中宋”都是标准配置,一键就能发送,看似便利的背后,却整整齐齐透着一种冰冷。


于是,我们开始怀念手写的时代。


网友父母订婚时的情书,上面写满了对彼此的珍重。这么多年过去,父亲曾经说到的,如今也做到了,没有辜负当年的情话。


初中攒下的一箱小纸条,每一张都是跨越半个班级才送来的“快递”,在零碎潦草中拼凑出当年的爱情和友谊,以及一些“ADCB、BCAA、BBCC、ABCD、大题等一会儿”的浪漫。


还有毕业同学录上依依惜别的留言,如今仍能感受到来自白月光的杀伤力。那是年少之时特有的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


同学录的留言仍能感受到来自白月光的杀伤力


当看惯了印刷体,偶尔翻到那些手写的字迹,就会立刻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与电子设备输出的工整字体不同,手写的过程其实没有任何标准的限制。从写下“见字如面”四个字开始,满腹的心绪便铺陈开来。下笔时情真意切,书写时心无旁骛,发泄的时候能把满心的吐槽都表现为力透纸背,写到思念到深处会掉下眼泪,连同笔墨一起落在纸上。就连提笔忘字、语言组织能力蹉跎的地方也因为手写而铁证如山,回信的时候不忘嘲笑一下自己:“拼音输入法出口成章,白纸黑字时半个文盲。”


手写自带生命力和互动性。


毕竟,当收信的人看到那熟悉的字迹,熟悉的文风,光是触摸就能感受到的浓烈感情,脑海里会忍不住地去想,对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封信。看到对方讲述的开心事儿,自己的嘴角也不禁上扬,看到被泪水晕开的字迹,恨不能飞过去给个拥抱。


被父母爱情“磕晕” BY小红书博主@贪睡星期八


前几年曾经翻到过父母的一大箱书信,原本只是想偷偷穿越时空磕一下他俩的cp,结果看着看着心里就被幸福装满。他们刚结婚的时候因为工作分居两个城市,字里行间全是希望早日团圆。他们会在信里讨论着我未来的名字,开玩笑地争论我的长相会更像谁,这些情愫在一封封信件中传递,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生命很久就存在了,在我出生前,就已经在父母的期待中被塑造着。


手写就是有这种魔力,带来的情绪绝非只限于方寸纸张。那些刚刚收到的家信,传递着望眼欲穿的等待,仿佛能一下子拉近彼此之间的万水千山。多年后再去翻看那些节日贺卡、收到的情书、同学录上的毕业寄语,似乎马上就回到了当年那或喜悦或害羞或温暖的瞬间。“纸短情长”便是这个道理。


手写信的背后是曾经“望眼欲穿”的等待


因此,很多人会把见面、想念的意义附着在真实的落笔上,《当年的那些小鹿乱撞》《曾经的那些慷慨激昂》《茫然时的支持和鼓励》,这些已经成为“孤品”的字迹,像一架时光机,定格在那时那刻,封存着情绪和记忆,永远鲜活可亲。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十几年前就许下的“梦想”,有的已成过眼云烟,有的……


当我们在怀念手写信的时候,我们在渴望什么?


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杜甫的“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其实从古到今,我们渴望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的那个人。



快捷的电子设备让“手写”不再成为我们首选方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书写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的,手写所带来的仪式感,是一种中国人才能懂的浪漫。


与奔放的西方人相比,亲手写下一封书信这种含蓄而独特的表达方式更适合我们——吴越王想老婆了,只字不提“思念”,只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李商隐给妻子回信,明明就想马上见面,却只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庾信想要和远方的好友王琳一起把酒言欢,大老爷们又不好意思说想念,所以只说“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嫌弃了一下交通不方便,邮政也不发达。


古人“飞帖”拜年


没办法,在我们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蕴含着深沉与含蓄。句句不提想念,句句都是想念;句句不提相见,句句都是想见。这种含蓄并非回避,而是一种温婉的力量,它传递着深深的牵挂和未言的情愫。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对自己情感的自持,另一方面也是对亲人的尊重和思念的艺术化表达。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如此。和父母通话,不好意思提想家,只是拐弯抹角提起母亲做的红烧肉,问问家里的枣子是不是快熟了,总想用诚实的胃去遮掩想家的心。


在国外留学的老弟在跨年夜突然发来了一条微信,“今天有点想家了。”


短短一句话似乎就用光了他所有的勇气。十五分钟后,又发了两句。


“其实不止一点。”

“其实也不止在今天……”


由于通讯发达,微信编辑、电话拨通只在一瞬间,情绪根本没有一笔一划去酝酿的时间,很多时候如果不以调侃、开玩笑的方式和对方表达,可能根本就说不出口。


庆幸的是,有人在重拾手写的浪漫。


全家人一起写春联 BY小红书博主@轩子i


今年,梅见的手写新年帖正在成为2025年的“社交货币”——


有人喜欢描绘日常,新年帖上写满晨钟暮鼓、花开花落,笔尖下流淌出的,是比视频电话更为厚重的情感;


有人想把那些久藏在心底的谢意,毫不保留地表露出来,再借着约一顿饭、喝一杯的酒的名义,定下见面的日期;


也有人也想给辛苦一年的自己打打气,感慨过去这一年的诸多不易,对新一年依旧充满期待……


新年帖上写着岁月如诗的祝愿,新年酒里满着举杯共饮的畅想。


再把新年帖贴在新年酒上,正所谓一书一酒一知己,一朝一暮一人生。


有人用赵苏书体,调侃着向朋友送祝福 BY小红书博主@渡舟


于是这成就了独特的“渡舟版”新年礼物


想象着心中那个重要的人收到后的样子——在见不到面的日子里,这种“传统”的仪式感反倒成了我们最真诚的寄托,那些不好意思言明的情感也变得一目了然。


将平常日子中的含蓄无限放大,毕竟,所有“见字如面”的终极目标,都是想要“早日相见”。


情侣的跨年夜,新年帖放大了仪式感 BY抖音博主@我好喜欢捞仔


见最想见的人,喝最想喝的酒。从这个角度来看,“都在酒里”这句话,表达方式就像“见字如面”一样,含蓄,且微醺。


喝酒不是目的,为的是见上一面。



无论“见字如面”还是“举杯相见”,都是为了让彼此间的情愫进一步发酵、升华。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节日的核心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而梅见新年酒与新年帖,又是当代生活里对仪式感和情感表达的双重回应——“见字安好”为头、“盼日日无恙”为尾的手书文字,以“夜色下酒”“情谊为筹”的相聚……


“让我们大方的庆祝每个小成功”。 BY小红书博主@Hi我是RO_


我们想要的年味儿早已不是穿新衣戴新帽,而是在忙完后,和家人、朋友们见见面,一起吃顿团圆饭,浅呷一口酒,这样所有的辛劳和思念,便“都在酒里”了。


梅子酒既符合东方文化的含蓄底蕴,又能激发话匣子,那种将醉未醉的感觉让见面的状态更加张弛有度,一眯眼便会有一种微醺的安逸,朦胧之间又能感受到家人和朋友所带来的安全感。那种不紧不慢,肆无忌惮,自由自在的活在当下的舒适,心便安于此刻。浅呷一口,所有的辛劳与思念都得到了释怀。那份温暖与安宁,在彼此的陪伴中悄然流淌。


Ending:


在如今这个通信发达的快餐时代,用文火慢炖的感情,传递出新年里的温暖与祝愿,让大家享受到人生的治愈时光。


谈风花雪月,也话柴米油盐,即便什么话都不讲也没关系,因为想念的酸,相见的甜,都已融在了这杯梅见新年酒中。


一杯一盏,余味悠长。


【今日话题】

新的一年,你最想和谁见面?

你最想对TA写下的话是什么?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编辑 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内德

图片来源丨梅见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实验室》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CREATIVE

发表文章3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