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9-01·阅读时长23分钟
这是我的年度最佳电影,希望你能找来看看,我相信你会感谢我的。
如果把宇宙大爆炸定为一年的开始,把当下定为一年的结束,把宇宙的年龄按比例分配到这一年的365天当中去,那么太阳系是在9月中旬形成的,人类是在12月31日的晚上10点半才出现的,而有记录的人类历史开始于12月31日晚上11点59分50秒。也就是说,我们听说过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的每一件事,全都发生在一年的最后10秒钟内。
上面这段文字来自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他把这个比喻放在了由他本人亲自出镜主持的纪录片《宇宙:个人游记》(Cosmos: A Personal Voyage)里。这套13集纪录片于1980年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首播,此后又被翻译成了6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播放,总的观看人数超过了5亿人,是迄今为止观看人数最多的PBS系列纪录片。
萨根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个“宇宙日历”(Cosmic Calendar)帮助大家理解宇宙的历史究竟有多么漫长,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日历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幻灭感。你想啊,在你出生之前宇宙已经过去了一整年,而你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连宇宙日历的半秒钟都不到。更糟的是,你死之后宇宙还将一年又一年地继续存在下去,很快就将有无数个新人登上宇宙这个大舞台,演绎一个个崭新的故事,而你和你的人生必将淹没在这宇宙历史的长河里,不再被任何人记住,也永远不会有人提起。
所以,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自萨根之后,有无数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创作了无数作品试图帮助大家克服这种幻灭感,电影《查克的一生》就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的创意来自著名的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大部分读者很可能都是通过《闪灵》(The Shining)这部电影知道他的,因此媒体喜欢把他定义成恐怖小说作家。其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也是根据他创作的一本中篇小说改编的,他是个各类风格都能把握得很好的一位文坛奇才。比如这部电影就有很浓的科幻味道,但却又和一般意义上的科幻很不一样,更准确的标签应该是奇幻(fantasy)。
这部电影在去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以黑马之姿斩获“观众票选奖”(近12年得主中9部入围奥斯卡),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主演“抖森”( Tom Hiddleston)距离小金人最近的一次。
《查克的一生》剧照
这部奇幻电影由3部分组成,采用倒序的方式依次呈现。
第一部分名叫《谢谢你查克》,讲的是一位中学生正在安德森老师的课堂上朗诵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创作的一首长诗《自己之歌》(Song of Myself),手机里突然传来一条消息,加州被一场大地震摧毁了。这场地震导致互联网彻底中断,接下来全球各地爆发了山火和洪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几种重要动植物相继灭绝,地陷导致公路上出现了一个个大坑,阻断了交通。到最后就连电力供应也中断了,全世界彻底陷入了黑暗。
安德森的前妻菲莉西亚是一位护士,她的医院里涌入了大量企图自杀的人,让她应接不暇。下班之后,疲惫不堪的她主动联系了安德森,后者向她复述了一遍萨根的“宇宙日历”,最后两人都意识到地球即将毁灭,所有人都在劫难逃。
与此同时,一则奇怪的广告出现在广播、电视、网页和路边公告牌等一切可能出现的地方,广告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查克的中年白男,从打扮来看貌似是一名会计师,广告词只有一句话:谢谢你查克,三十九年的光辉岁月!但是,电影里的所有人似乎都不认识这个查克,不知道他的广告为什么随处可见,观众也不知道此人和世界末日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这部短片的结尾,我们终于知道这位查克得了脑瘤,马上就要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正在病床边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而安德森也和菲莉西亚破镜重圆,两人来到户外观星,却看到天上的星星接连爆炸,暗示整个宇宙也即将完结。绝望的安德森对菲莉西亚说了句“我爱你”,最后这个“你”字说到一半突然黑屏,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名叫《永远的街头艺人》,一共有3个主要角色。角色一是一位在街角表演爵士鼓的女音乐家,角色二是一位刚刚被男友通过短信强行分手的书店女店员,角色三就是第一部分里的那个查克,原来他真的是一名会计师,正被银行总部派去开会。根据画外音的提示,此时的他经常会感到头疼,而这个病最终将在9个月后要了他的命。
会议期间他正好路过那个街角,被鼓声吸引,突然决定放下公文包,跟着节奏跳起舞来。很快那位女店员也加入进来,两人在爵士鼓的伴奏下表演了一段注定会影史留名的精彩的双人舞,值得大家连看三遍。
最后三人在一起小小地庆祝了一下便分手了,查克重新变成了那位循规蹈矩的银行会计师。当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查克再次来到那个街角,不禁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在听到鼓声后停下脚步?我又为什么随着鼓声跳起舞来?此时画外音再次出现,暗示他即将彻底失去行动能力和记忆力,并因此而怀疑上帝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个世界。但是,在他意识偶尔清醒的时候,他会想起这场即兴的街头舞蹈,就是上帝创世的原因。并意识到这就是上帝创世的原因。
只不过,此时的电影观众仍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究竟有何联系。
第三部分名叫《我包罗万象》,一开始导演用简练的手法快速地介绍了这位查克的童年。原来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是个会计师,平时不苟言笑,喜欢看PBS电视台的纪录片节目。奶奶温柔善良,很喜欢跳舞,教会了查克一些简单的舞步。
查克小学六年级的最后一天,班上的语文老师教大家念惠特曼的那首长诗,这个标题便来自诗中的一句话“我无比宽广,我包罗万象”(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这首长诗一共有52个段落,但一般人往往只记得出现在第51段的这一句,其在英语世界里的地位有点像海子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但是,这句诗明显超出了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全班同学都在嬉闹,唯有查克在认真听讲。放学后,查克请求老师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用双手捧住查克的脸,对他说:“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你认识的所有人,经历的所有事。随着时间的延续,你会认识越来越多的人,经历越来越多的事,你的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你的脑子会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而这个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和更大的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你无比宽广,所以你包罗万象。”
然后,查克问了老师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死了,他的宇宙会怎样呢?”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糊地说:“不要担心这些事情,只需记住你包罗万象就行了。”
再后来,查克的奶奶不幸病逝。上初中的查克参加了一个课余舞蹈班,很快成为班上舞跳得最好的男生,并因此获得了另一位非常擅长跳舞的高个子女同学的喜爱。但爷爷并不看好查克的这个新爱好,希望这位数学成绩同样很好的孙子长大后能够像他一样成为一名会计师,因为他相信数学是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
在一次年级舞会上,查克鼓起勇气和那位女同学来了一场精彩的双人舞表演,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其中就包括第一部分中的那位安德森老师。舞会结束后,兴奋的查克独自在空无一人的操场上跳舞,他终于意识到宇宙虽然无比宽广,包罗万象,但他自己也是满天繁星中的一颗,也是这包罗万象的宇宙的一部分。就像他在独白里所说的那样:“我很优秀,我有优秀的权利。”
这句话同样受到了惠特曼那首长诗的启发,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
我赞美自己,歌唱自己,
我拥有的一切你也会拥有,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同样属于你。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我们既可以把这首诗里的“我”想象成某个狭义的个人,也可以把这个“我”想象成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自我”。惠特曼通过这首诗歌颂了一种平等与自由的精神,他相信世间万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地球上的花草、泥土、动物、星辰都与所有的人类一样平等而又神圣,而所有这一切全都以某种隐秘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我”才会“包罗万象”。
第三部分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涉及到爷爷奶奶家的那间阁楼。据说这个阁楼经常闹鬼,所以门总是锁着的,不许查克进入。有一天查克偷来钥匙打开了锁,刚要进去就被爷爷发现了,把他撵了出来。然后爷爷不小心往阁楼里看了一眼,被他看到的景象吓得说不出话来。
几年之后爷爷死于心脏病,那把阁楼钥匙作为遗产留给了查克。当查克终于走进那间阁楼时,看到的却是自己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原来,这间阁楼可以把每个人死亡之前的影像提前播放出来,那次爷爷看到的就是自己死前的场景。这就是为什么爷爷总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熬的就是等待,他等待的就是那个一定会到来的人生终点。
在我看来,这间阁楼其实就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个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终究会死的那一天。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记得那个时刻,因为每个人肯定都会被这个想法吓到。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会伴随一生。
据说,人类是唯一事先就知道自己会死的动物。一部分人借助宗教来逃避自己对死亡的恐惧,但更多的人则是通过更好地活来忘掉死的恐惧。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家相信,正是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生命有限,这才会努力地追问生命的意义,进而创造出了璀璨的人类文明。
查克的爷爷之所以不允许查克进那间阁楼,只是因为他不想让查克那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而他之所以要求查克学习数学,正是希望通过数学这种严谨的学问让查克忘记生命的无常。最终查克果然继承了爷爷的遗志,成了一名会计师,这个职业在西方的语境里几乎就是无聊的代名词。
不幸的是,查克因为脑瘤而不得不在39岁的年纪就早早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电影的第一部分展示的一切都是查克脑子里的那个包罗万象的宇宙,这个宇宙最终随着他的死亡而突然消失了,他甚至连一句“我爱你”都没能说全。
但是,当他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舞蹈给了他最大的安慰。尤其是第二部分展示的那次意外的街头舞蹈,让这位当了一辈子会计师的查克重新焕发了青春,体验了一把自由的快乐。
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其实都是查克。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不得不做一些养家糊口的无聊工作,我们也会经常抱怨自己的一生过得太快,怀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内心里为自己保留一块小小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也许是唱歌,也许是绘画,也许是登山,也许是跑步,或者就像查克那样,是舞蹈。我们会在这个私人空间里享受生活,体验快乐,而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吧。
结语
史蒂芬·金专门为这部电影的上映录制了一期视频节目,为大家解释了这本小说的由来。他最早的灵感来自一句非洲谚语:“当一位老人去世之后,一座图书馆也随之焚毁。”这句谚语又让他联想到了惠特曼的那句著名的诗歌,于是他构思了一个短篇小说,让一个名叫查克的人头脑中的宇宙随着他的死亡而彻底消失。
之后,金在和家人旅行时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在街头敲塑料桶,他突发奇想,觉得可以设计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当街跳舞。然后他又突然意识到,他可以让第一个故事里的那个查克成为这个西装革履的人,于是他写出了第二个故事。
最后,他开始构思这个故事的最终章,这就是电影里的第三个故事。他希望查克知道自己终将面对死亡,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心知肚明,只是我们都更愿意假装相信房间里的那头大象只不过是一张灰色的沙发而已。
他还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令人不快的意外。但同样地,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知道,生活中偶尔也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我很想说,正是这些美好的事情让所有的苦难变得值得,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商榷(笑)。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你这个美好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其余的事情就留给你们自己去体会吧。
排版:小雅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