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10-14·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69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9年诺贝尔奖晚宴
文/任晓远
今年是我在瑞典生活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我来到斯德哥尔摩求学,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里生活这么久,以至于第二故乡这个词都有些不大准确。儿时随父亲工作调动频繁搬家,曾在北京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如今的斯德哥尔摩竟成为我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这座美丽的群岛城市,一如瑞典人的气质,低调、谦逊、深沉、可靠。
斯德哥尔摩与诺贝尔奖
10月初的斯德哥尔摩,虽不及盛夏的郁郁葱葱,却是一年中最为多彩的时节,这份绚烂短暂又脆弱,随时会被如期而至的一场秋雨褪去。然后整个城市一头扎进漫长阴郁的冬天,直到来年4月底沃尔帕吉斯之夜(Valborg)的篝火点燃,才敢宣布春天的到来。仿佛是为了和这场秋雨抢时间,诺贝尔奖选择在这个时间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这里。
每年第一个宣布的奖项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机构正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地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这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医学院,成立于1810年。彼时雄霸北欧的瑞典帝国刚刚输掉了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导致原本属于瑞典的芬兰地区被割让,成为附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芬兰大公国。有感于战争中外科医生的极度短缺,导致三分之一受伤的士兵死于战地医院,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Karl ⅩⅢ)成立了这所医学外科学院。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已经稳居世界一流医学院所之列。
这里是诺贝尔遗嘱中指定的评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机构。诺贝尔本人就安葬在与卡罗林斯卡附属医院一路之隔的北部公墓,这是瑞典最大的公墓之一。这位最为世人所知的瑞典人,墓碑并不显眼,上面只刻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名字和生卒日期,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1946年11月,英国一家精神病院的医生准备为患者做脑白质切除术
每年由来自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50名教授组成评委会,从近500份的提名中,讨论并投票选出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因此,每个踏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学习和工作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和诺贝尔奖产生了或强或弱的联结。讲台上的教授或者课题组的老板,都可能是诺奖的投票者,他们有义务对提名保守长达50年的秘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历史上共有5位诺奖得主。我们不禁会想,评委会投给自家的候选人,会不会略显偏颇。但纵观5位得主的成果,也都当之无愧,为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长期以神经科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研究见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里毕业的每一位博士生,都会被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参加博士戴帽仪式和庆祝晚宴,负责晚宴的就是诺贝尔奖晚宴的厨师团队。
我的博导曾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的双料评委,他的导师——也是就是我的师爷——曾是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主席。师爷和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弟,两人在同时期师从瑞典核酸化学先驱艾纳·哈马斯登(Einar Hammarsten)教授,研究方向均为DNA修复。2018年师爷去世后,我曾和导师一起整理他办公室的遗物。我们在一个角落发现一个上锁的铁皮柜,标记着“机密”(Classified)。打开后,我们发现是师爷担任诺奖主席期间的一些会议记录。导师马上合上说,我们需要把它送到委员会去。于是我们几个学生将这个沉重的铁皮柜抬到导师的老款沃尔沃上,归档到了学校的诺奖办公室。路上我还是没忍住,问我的导师:“真的50年内什么都不能透露吗?”他笑笑说:“绝对不可能!(Not from my mouth!)”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