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8 宋元书画 | 《诗经图》卷:图绘经典,重建正统

作者:邵彦

2021-01-11·阅读时长5分钟

15642人看过

9.8 宋元书画 | 《诗经图》卷:图绘经典,重建正统

18.4MB
00:0013:26

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邵彦。这节课我们介绍马和之《诗经图》,但这不是一件或者一组作品,而是一个庞大芜杂的作品群组,可能是我们这个节目里面最大的一组作品。

现存的《诗经图》有多少呢?现在全世界公开的博物馆收藏里,被认定为宋画的《诗经图》一共16种,其中有10种是清宫旧藏,6种没有进过清内府。

每一种或者说每一件,都包含多段画面,每段画面都是前文后图,前面用小楷抄录诗文,最后写上诗题,然后配上一段画面。《诗经》是组诗,每一组都包含很多诗篇,最多的《郑风》有21篇,最少的《鲁颂》只有4篇。《诗经图》一诗一图,我们为了研究方便也称它为“一篇”。按篇算,存世的画面就一共有165篇。

现存的《诗经图》虽然只涉及《诗经》里的小部分篇幅,但是分别出自十五国风、二雅、三颂,而且里面还有两本甚至三本画同一组诗的,比如《唐风图》有两本,《豳风图》和《周颂闵予小子之什图》都有两本,图像差不多,就是要制作好几本。可以想象当初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即使没有全部完成,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

 《豳风图》卷局部,南宋,传马和之作,绢本,设色,纵25.7厘米,横55.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局部,南宋,传马和之作,绢本,设色,纵26.2厘米,横857.6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批画在古代都称为“宋高宗书马和之补图毛诗图”,也有个别的被认为是宋孝宗书。这种名称的意思就是皇帝先写了诗歌文字,然后马和之补图。“毛诗图”是指依据的《诗经》文本是毛亨的传本。

说是宋画,其实都是南宋画,书法也是南宋的。马和之是宋高宗时的官员,据说他在宋高宗绍兴年间中了进士,官至工部侍郎。他画人物自成一格,线描用中锋,但是落笔轻、收笔也轻,中间重按,形成两头细、中间粗的效果,形态像柳叶,被称为“柳叶描”。这种线描和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兰叶描”近似,但更加夸张。北宋有一个画家叫王瓘,学吴道子,当时被称为“小吴生”,南宋中期,宋宁宗的皇后杨氏写了一首诗题马和之的小景画,也称他为“小吴生”。

现在认为马和之的真迹作品只有很少几件,一件是《宋高宗书马和之补图后赤壁赋图》,在故宫博物院,其实图在前,后面是宋高宗用草书写的赋文,不知道历史上装裱顺序是不是前后挪动过。画的是一片空茫的水面,隐隐能看到远山,苏轼和友人坐在一叶小舟之上,观望白鹤横江飞临江岸绝壁,造景简略而余味无穷,画风则率性、飘逸,和宋高宗草书的笔法相得益彰。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先生认为这件作品透露了要给苏轼等“元祐党人”平反的政治信息,但是另一方面,这个题材有可能是因为浓烈的道教色彩而受到宋高宗青睐。

宋高宗后赤壁赋马和之补图

在中国大陆的博物馆里,还有一件公认度很高的马和之作品,就是辽宁省博物馆藏的一个腰子形扇面,画一个修道的高士坐在一张完整的虎皮上,身后一棵大树,面前一湾清流。左上角有元代赵孟𫖯题的两句诗:“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所以就称为《月色秋声图》。画上的人物坐姿和南宋的一件《柳荫高士图》近似,他们都坐在兽皮上,说明是修道的高士,而且这个题材与《后赤壁赋》其实有比较高的关联度。不过这两件马和之画都没有画家的落款,也没有印章。

月色秋声图

《诗经图》这么大批的画作,由一位官居高位的人亲手绘制,这个事情从常理上讲不太可能。著名的古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认为有两、三卷水平最高,可能是马和之的真迹,其余都出自画院中宫廷画家之手,而且细看画风都有差别,是很多人的集体制作。美国学者孟久丽(英文名Julia Murray)对这批作品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她认为《诗经图》中根本就没有马和之的亲笔作品。

那么南宋人是怎么做到让这一大批作品看起来都很像马和之的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两件小画《古木流泉图》和《清泉鸣鹤图》,历来也认为是马和之的真迹,孟久丽认为这两幅画分别是《小雅鸿雁之什》里面《沔水》与《鹤鸣》两首诗的配画,是马和之为整个《诗经图》创作工程提供的范画。

《小雅鹿鸣之什图》

相应地,《诗经图》上题写诗文的书法,也能按照水平分等级,也是好多人写的,不但不是高宗或者孝宗的“御书”,而且是宫廷书手的集体劳动。

那么我们大致上可以这么看:被后人认为是第一作者的宋高宗,固然是项目的发起人和最高领导,宫廷书手学皇帝书风的人很多;第二作者马和之可以算是总包工头。他可能亲自绘制了一部分画卷,并要求其他宫廷画家按照这种风格来作画。

这些宫廷画家很可能还是临时从民间雇佣来的。我们知道北宋有一个定型的宫廷绘画机构叫“翰林图画院”,南宋也有。过去认为北宋和南宋的翰林图画院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前些年学者彭慧萍提出一个新看法,她认为南宋已经没有力量经常性地维持一个实体机构画院,所以变成了虚体画院,官舍、人员都不固定,项目制运作,朝廷需要大规模制作图画的时候,从民间雇佣优秀画家,完成以后“赐金放还”,就是结帐走人,但是画家们有了在画院工作的经历,也有画院待诏之类荣誉头衔,市场号召力和身价就有上涨,所以也很乐意。虽然这个看法还没有变成共识,但如果成立的话,可以说南宋宫廷绘画的机制非常先进,是一个开放的、竞争性的机制,利用市场的力量和民间的“蓄水池”作用,用比较少的开销,就完成了数量非常惊人的作品。而且通过宫廷与民间画坛的互动,使两边的绘画水准都维持高位,一直到南宋灭亡以后,画家们水平都是很高的。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绘制这么大批的《诗经图》呢?这应该是为了宣示文化正统,重塑意识形态。北宋灭亡的时候,金朝军队把包括徽、钦二帝夫妇在的全部皇族成员、文武官员,以及东京的内府图籍全部俘获收缴,运往北方。宋高宗虽然是侥幸逃脱的唯一宋徽宗皇子,但他的继位并无传位诏书、传国玉玺之类信物,而是在北宋遗臣借宋哲宗废黜的孟皇后之命拥立的。在不少人认为岳飞有望恢复中原的时候,宋高宗强令召回并杀害岳飞;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达成和议,规定宋奉表称臣于金。后来过了二十多年,宋孝宗时的隆兴和议,金宋两国才改为“叔侄之国”,南宋不再称臣。

所以宋高宗统治的中后期,虽然小朝廷站稳了脚跟,他也自诩为“中兴圣主”,但是实际上,关于南宋政权的正统性、关于他这个儿皇帝的合法性,他的内心是缺乏自信的。应对这个局面,一方面使用高压手段打压舆论,一方面要树立文化和政治正统形象。对儒家经典的推广和再造,就是这类政治宣传活动的一部分。

宋高宗和吴皇后亲笔书写了儒家“九经”刻石立于临安太学,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碑林,还用李公麟画的《孔子与弟子像》也刻石立于太学。我们介绍过《孝经》和《女孝经》在南宋也被画成图像传播。儒家经典中《诗经》则更为读书人所喜闻乐见。现存《诗经图》有两本甚至三本重出的现象,我个人怀疑是当时绘制多本,让地方州郡通过刻石或刻版的方式复制传播,类似劝课农桑的《耕织图》的例子。

在古代,对《诗经图》做了最全面搜集的收藏家是清代的乾隆帝,他一共搜集到17种,其中14种他认定为宋本,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在御书房里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也可能就是一个专门的柜子来储存,命名为“学诗堂”。这个行为本身也表明了乾隆帝对儒家文化、对汉文明的吸收和掌控。

以上就是本节的全部内容,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偷窥最著名的偷窥画《韩熙载夜宴图》,感谢您的收听。

欢迎与我们一起

擦亮尘封的文物

看见生动的文明

文章作者

邵彦

发表文章164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2164人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绘画史博士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